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微子》通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17 16:35:37
标签:《论语·微子》通讲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微子》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十二日丁酉

          耶稣2021年12月15日

 

2021年12月11日下午,第十八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微子》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岳主持。

 

 

 

魏衍华老师

 

通讲伊始,魏老师先对本篇进行了概说。魏老师认为,本篇主要讲述了一些不为社会所知、所容的仁人、逸民,讲述了他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自身高洁的品格。本篇首章通过“殷有三仁”来说明“仁人”或有不同选择,但却同出于至诚恻怛之仁心。第二章借用鲁国贤人柳下惠来说明仁人尊道而行,直道事人,不可则止。第三到第七章记载了孔子和他所遇见的隐士,表现出孔子是具有上古仁德精神、不为社会所了解的真正隐士。接着讲述了上古“逸民”,叙说对“逸民”的态度,“逸民”或有才干,或有道德,应当尽力招揽、募求。本篇与《阳货》一样,贯穿了孔子主张选择时机,保持独立的政治品格,不屈节以事人等思想。

 

“微子去之”章,列举了孔子心中的三位仁人——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人都未得到执政者的重用,结局各有不同,表达了“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的思想。魏老师认为以此三人为例,表现出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之道难以施行,所以“叹孔子之道穷而斯民之不能脱于祸乱。”本篇以此为首章,为全篇内容奠定了思想基调、建立了一个中轴。

 

 

 

陈岳博士

 

关于“柳下惠为士师”章,孔子“数称柳下惠”,并将其作为仁人的代表。魏老师引钱穆先生语,点明本篇记古之仁贤隐逸之士,皆可与孔子对看。孟子谓“柳下惠不恭”,异于孔子,孔子是可行则行,可止则止。故孟子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称孔子为“圣之时者”。魏老师指出,本章可与“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章联系思考,通过以柳下惠为代表的仁人,来品鉴修身之道、为政之道。

 

“齐景公待孔子”章,记鲁昭公时孔子在齐国不被任用之事。魏老师引《史记》指出孔子一生中有三次机会出仕:一是齐景公欲用尼溪田封孔子;二是魏国以六万石粮待孔子;三是楚国欲以七百里地封孔子。齐景公之所以没有用孔子,其实是受到了当时齐国上大夫的阻挠。魏老师特别指出,从这一章开始,编者就把政治上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孔子作为榜样,为第八章的叙述作铺垫。

 

关于“齐人归女乐”章,魏老师认为“孔子行”不仅与本章所记之事有关,还与鲁国执政者不顾及礼,不分祭肉予孔子有关。魏老师引用《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点出孔子非为“燔肉”,而是因为为政者之无礼离鲁,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本章通过对孔子形象的描述,表现了圣人之道、中庸之道。

 

在“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魏老师指出接舆用“凤鸟”喻“孔子”,是以此来“讥其不能隐为德衰”。凤鸟是明王之世的标志,但当时礼坏乐崩,凤鸟本应隐匿于世,却在此时出现,这是德行衰败之兆。魏老师认为,虽然孔子知道类于接舆之人不会与自己合作出仕救世,但还是想与其谈论,来表明自己的苦闷之心,这正体现出孔子深厚的仁爱之心。

 

 

 

现场听众

 

“子路从而后”章中,关于“大伦”具体指什么?魏老师认为“大伦”指的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结合上下语境指的应该是“君臣之义”。这些隐士明白社会无道,所以避世而居,但他们的品格“亦足起敬”,“想其清风”。孔子始终为拯救无道的天下而努力,“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是点题之句。魏老师指出,无论是对于孔子还是隐士,都不要轻易批评,要心怀敬意。

 

关于“逸民”章,魏老师认为这章集中展现了孔子对君子在乱世中的不同选择所做出的评价。伯夷、叔齐在这七人当中品格为最高,“下圣人一等”。柳下惠、少连则稍逊于此,但二人品行“言中伦,行中虑”,也符合君子的标准。第三等是虞仲、夷逸,他们隐居、不言语,但其立身行事合乎清洁之道,自我废弃合于权变之道。六人形成三种评价,而这三种评价是层层递降的。魏老师指出,面对“节行超逸”的高人、逸民,孔子的态度是“我则异于是”,即孔子和此七人之间,品格有不同,志向有殊分,行为上也有差异。孔子自言:“无可无不可”,此即孟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孔子无论处何时何地,都怀有以仁心入世的积极态度,在为人处世上中道而行。最后魏老师指出,对于个人的评价,儒家更看重个人德业而非个人功业。

 

 

 

关于“周公谓鲁公”章,魏老师认为本章有四层含义:第一,君子勿使亲眷离弃;第二,勿使肱骨之臣有怨言;第三,勿随便处理、舍弃故旧相识;第四,勿把人看得十全十美,求全责备,要知人善任,第四层意思也是本章的章眼。魏老师指出,居上位的天子、诸侯有责任和义务来培育和保护故旧大臣,使其“通其情而合乎义”,最终才能达到亲眷、大臣、故旧、庶民百姓“无离散违叛之心”的结果。此章编在这里是孔子“深致慨于鲁之衰微”的结果。

 

随后,在主持人陈岳博士的组织下,现场听众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发言讨论。魏老师、宋老师对听众的感想和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

 

 

 

 

听众分享

 

分享环节结束后,宋立林老师进行了点评和补充。宋老师认为,从《卫灵公》到《季氏》,然后再从《阳货》到《微子》,层层下转,整个社会所谓“天下无道”的局面越来越显现、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面对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社会环境,这一篇实际上是用历史和现实中很多具体的人物来彰显孔子的进退出处之道、儒家的进退出处之道。

 

 

 

宋立林教授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