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继往圣开来学”的传承高地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1-12-22 13:52:00
标签: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继往圣开来学”的传承高地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十四日己亥

          耶稣2021年12月17日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一方由张岱年先生题写的“朱熹园”石碑,掩映在五曲隐屏峰竹林之下,拾寻台阶而上,便是武夷精舍。

 

走进武夷精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是来自岳麓书院的学训。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被毁于战乱。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是2001年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精舍图”以仿宋古建筑风格在原址重建的,占地1407平方米,建筑面积879平方米,包含了序厅、朱熹生平展厅、讲堂和遗址区等多个区域。

 

那么,原先的武夷精舍又是怎样的?谈到缘起,应追溯到宋淳熙五年(1178年)。斯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共游武夷时,只见九曲溪旋绕逶迤,隐屏峰下云气流动,顿觉神清气爽、双目一亮,进而萌发出“眷焉此家山”的建屋初念。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筹措,朱熹亲自带领一众弟子荷锄挑担、垒石砌瓦,武夷精舍终于在宋淳熙十年(1183年)动工,当年甫成。

 

朱熹在《武夷精舍杂咏》的序文中,描述了精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结合现存遗址来看,其布局大致为:在隐屏峰下,两麓相抱之中,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边是朱熹自己居住的,叫隐求室;右边是接待朋友的,称止宿寮。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有一排房屋,作为游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观善斋前,还有两座亭子——晚对亭和铁笛亭。而在寒栖馆外,则绕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的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挂上“武夷精舍”的横匾。

 

精舍古时多指书院。“武夷精舍”并不精致,相反还颇为简陋,却被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也。发出如此感叹,无疑是对朱熹之仰慕。

 

朱熹选择在峻岭绝壁下修建书院,固然有“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的缘故,但与之毗邻的仙掌峰岩壁上的摩崖石刻“壁立万仞”或许能够解读一二。这是明朝学者陈省题写,这四个字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更寓意武夷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朱熹创立武夷精舍,旨在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泽被天下。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闽学),融合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加以权威性的阐述、诠释,名之为《四书章句集注》。此外,与武夷山相邻的建阳在宋朝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福建也因此得名“海滨邹鲁”,成为仅次于孔孟之乡的儒学重地。

 

朱熹一生与书院相伴,情有独钟。他以书院为阵地,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据《朱熹书院与名人考》记载,与朱熹有关的书院有67所,其中亲自创建4所,修复3所,读书的6所,讲学的20所,曾经讲学而经后人创建的21所,另有撰记题诗的7所,题词题额的6所。从“鹅湖之会”到考亭书院,从白鹿洞书院到岳麓书院,都倾注了朱熹极大的心血,他亲手确立了中国书院的教育制度,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世书院学规的圭臬。朱熹亲自创建的4所书院都位于福建,包括:建阳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创建武夷精舍时,朱熹已53岁,他有8年在此讲学,培养弟子“数百千人”,写成《易学启蒙》《小学》《孝经刊误》等一系列著作,特别是修订完成并付诸刊刻《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朱子文化集大成的理学体系的成熟。“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能在被誉为“道南理窟”的武夷山亲手创建一所书院,是朱熹一生的最大梦想。“自此,本邑学术执全国之牛耳而笼罩百代矣!”此后,历经800多载而斯文不绝,弦歌不辍。

 

钱穆先生高度评价了朱熹在中国理学史上的地位。他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学者蔡尚思进而寓论于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得到了海峡两岸文化学者的高度赞誉。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报告称:“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

 

朱熹被称为孔孟以来儒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儒家为根本,吸收道、佛思想营养,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构建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学术思想体系。在宋代以来,尤其是自元代以来的数百年间影响深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科举取士的重要典籍。他使新儒学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极大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

 

出于对朱熹的崇敬和仰慕,后人不仅重修了武夷精舍,还以此为依托,辟出一方“朱熹园”,莹莹绿地,幽幽树林,一尊朱子的坐像,亲近可人;一座题有“武夷精舍”的仿宋牌坊,庄严肃穆。这是打开武夷山的另一种方式,也是研习朱子理学的一个别样窗口;是后人缅怀先哲之所,更是“继往圣,开来学”之传承高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