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宁】中国文化的下一个二十年(在大湾区新儒商论坛的发言)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1-12-27 18:49:44
标签:中国文化、新儒商论坛

中国文化的下一个二十年(在大湾区新儒商论坛的发言)

作者:曾庆宁

来源:作者赐稿

 

 

 

刚才主持人对我做了介绍,提到我是曾子家学的传承人,在此稍微延展一下。我出生在广州,老家在梅州,小时候回老家接受家族前辈的传授,学的是儒家经典四书里的《大学》,古本《大学》一千七百五十三字,我学了九年,现在我六十一岁,学习、践行《大学》前后四十九年了。《大学》强调修身,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现代人而言,不管是官员、学者、企业家还是老百姓,都需要修身。为什么需要修身?因为修身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机,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共同富裕·儒商担当”,下面我从曾子家学的角度、从儒家经典《大学》的角度来回应这个主题,并对文化的发展做一个预测,题目叫做《新时代的“大学之道”------中国文化的下一个二十年》。

 

大家知道,《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三纲八目,其中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一个二十年,中国文化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按照《大学》八目,从大往小来谈一下。

 

一.“平天下”与中道文化

 

首先,从《大学》八目的“平天下”说起。从意识活动指向来看,人的生命活动有内求和外求之分,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人类文化,外求文化和内求文化。外求文化追求物质和技术的发展,以现代西方文化为代表;内求文化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超越,以东方宗教文化为代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种兼顾内外的文化,这种文化既强调物质生活又强调精神生活,叫做中求文化。中求文化追求的是个人、家族、民族乃至天下人的生存与发展,它就是中国的儒家。

 

从“道”的角度来看,外求文化代表外道,内求文化代表内道,中求文化代表中道。儒家文化是中求文化,属于中道,它兼顾内外,古人叫做“内圣外王”,追求天下为公。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沿着外求的方向奔驰,还是调转方向内求于自己?我认为都不是,文化的发展将会上升一个层面,融合外求文化和内求文化进入中求文化,是既强调内在深刻,又强调外在精彩的中道。这个中道与儒家相关,但又不是简单地回归古代的“中庸之道”,而是返本开新,开出新时代的“中国之道”。

 

回到论坛“共同富裕·儒商担当”的主题,当我们知道文化变迁的大趋势之后,就会明了“共同富裕”的历史依据,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调整心态和位置,实现新时代的“儒商担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静下心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需要从外求的精彩中增添内求的深刻,融合内外实现中求,从而适应乃至引领新文化的发展。

 

 

 

二.“治国”与生机经济

 

其次谈《大学》八目的“治国”。在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经济模式会发生转变,会从原来的实物经济、知识经济发展为生机经济。实物经济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知识经济以生产精神产品为主。下一个经济浪潮将会出现生机经济,生机经济兼顾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强调物质发展而不被物化,强调知识发展而不被虚化,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突出生机,以避免因追求技术发展而出现本末倒置,因信息过载而导致喧宾夺主。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生机经济的形成,生机成为个人、家庭、企业、社区、城市乃至国家最关注的要素,生机经济不仅与企业的发展相关,还与《大学》八目的“治国”相关。现代国家的治理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垮了,国家的治理就失败了。

 

 

 

三.“立业”与修身型组织

 

第三,前面谈了《大学》八目的“平天下”和“治国”在现代社会的诠释,下面谈立业。古人强调“成家立业”,在家与国之间还有一个业,与家相关的叫家业,与国相关的叫事业。人类文化的变迁和经济模式的变化必将引起组织模式的变化,这与立业相关。人类的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工作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和修身型组织三种,分别对应前面所说的实物经济、知识经济和生机经济。中国企业大部分属于工作型组织,小部分属于学习型组织。工作型组织好理解,学习型组织是从上世纪末产生的组织理论,代表作是美国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叫修身型组织。修身型组织不是凭空而来,一方面它是在工作型组织和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它以修身型人才与修身型家庭的建设为前提。修身型组织的打造需要以组织领导人和高管团队懂得整体观理论,通过主动修身来提高组织领导人的生机,进而引领团队与环境相合,构建内与外的整体,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修身型组织的特征之一是富有生机,组织领导者和员工富有生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富有生机,有生机就有创造力。如果说工作型组织以产品为导向,学习型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的话,那么修身型组织就是以生机为导向,它兼顾内外,属于中求文化背景的组织模式。

 

 

 

四.“齐家”与修身型家庭

 

第四谈家庭,对应于《大学》八目的“齐家”。现代人“齐家”不能照搬古人的经验,因为家庭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实用型家庭发展到现在的组合型家庭,未来的方向是修身型家庭。原来是实用型家庭,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对应着社会分工和身体结构。后面是组合型家庭的,因为时代变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知识结构,家庭关系从原来的依附性、节俭性变化为独立性和欣赏性,这个变化带来家庭稳定性的降低,这是现在家庭矛盾增多、离婚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角度来看,离婚率高是一种进步,它意味着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应对目前家庭矛盾增多的社会现象,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退回到过去,而是往前走建立修身型家庭。因为组建家庭不仅是让人类得以繁衍的有效方式,也是让双方提升生机的有效方式,还是现代人建立人与社会整体的第一环。现代人“齐家”之道,不是驾驭对方,而是建立新的整体,是夫妻同心建立家庭整体,从而提升自身与后代的生机。

 

 

 

五.“修身”与修身型人才

 

第五谈个人,对应《大学》的“修身”。前面说到建立修身型家庭和修身型组织,前提是核心人物要有修身意识,要先成为修身型人才。人才模型也分三种,开始是工作型人才,注重勤奋工作,任劳任怨;然后是学习型人才,注重学习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学历。再后面是修身型人才,要有生机,有建立整体的能力。

 

什么叫修身?按照《大学》的内容,修身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层是心身相合,这是狭义的修身。第二层是管住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对应《大学》八目的“诚意”“正心”“修身”,这是广义的修身。第三层再往外延展,把《大学》八目都视为修身的内容,具体分为三部分:把“格物”“致知”视为修身的第一部分,叫“知”的部分,目的是以理立心;把“诚意”“正心”“修身”视为修身的第二部分,叫“修”的部分,目的是以心驭身;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修身的第三部分,叫“行”的部分,目的是以己率众。因此,修身的过程是知、修、行合一的过程,它还原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修身内涵。

 

 

 

六.“格致”与思维模式

 

第六谈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应着《大学》的“格物”和“致知”。“格物”和“致知”是一对内涵丰富的名词,在此不做展开,只把它对应为人的思维活动。人类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人类最初的思维模式是形象思维,孩子在上学前的思维模式就是形象思维,后来出现了抽象思维,现代科学的建立有赖于抽象思维的高度发展。未来人类的思维将往何处去?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能升级人的思维模式吗?不能,因为技术是思维产物,技术有助于扩大思维的边界,但不能使思维发生跃迁。

 

人类下一个思维模式是实象思维,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提升,是认知和实践的融合。实象思维要通过修身认知自己生命活动而获得,它是建立心与身整体的主要思维模式,也是建立人与人的整体、人与物的整体、人与天的整体的基础。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对应的就是实象思维,否则难以理解阳明先生的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七.小结与展望

 

最后做一个小结,新时代的《大学》之道,是把儒家经典《大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做了六个对应:“平天下”与文化模式对应,“治国”与经济模式对应,“立业”与组织模式对应,“齐家”与家庭模式对应,“修身”与人才模式对应,“格致”与思维模式对应。这种对应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尝试,以回应当下的提问,预测未来的发展。

 

回到论坛的主题:“共同富裕·儒商担当”,当我们知道共同富裕不仅仅在于一般意义的财富再分配,不仅仅在于孔子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还在于时代的发展需要中道文化的出现,大同社会的形成需要产生新的经济模式和组织模式,因此需要儒商提升自身的生机,把自己从原来的工作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提升为修身型人才,从而实现新时代的儒商担当。

 

 

 

这里给出一个“时代变化”图,Y轴对应内容,给出了《大学》相关条目,从下往上代表人的境界提升,起点是“格致”,终点是“平天下”。X轴对应时间,从左往右分别是早期、近期和未来,对未来做了一个预测。根据这个“时代变化”图,我对中国文化的下一个二十年做如下预测:

 

 

 

第一个预测,下一个二十年是儒家复兴的二十年。因为儒家文化属于中求文化,儒家文化的复兴有利于个人、家庭、民族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第二个预测,下一个二十年是心学兴起的二十年。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心性,儒家心学分先秦心学、宋明心学和现代心学三部分,心学的兴起在于现代心学的崛起,以回应现代人日趋严重的心身分离、精神异化现象,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第三个预测,下一个二十年是道器相合的二十年。人类文化的未来走向,需要东西互参、道器相合、内外融通,形成以人为本、以心驭物的中求文化,并形成新的产业,让中华文化践行者从道业、事业落实到职业。

 

第四个预测,中国文化下一个二十年是整体观建立的二十年。要实现道器相合、内外融通,需要有新理论的指导,这个理论不是局部观而是整体观。整体观有古典与现代之分,整体观的建立需要返本开新,建立以生机为本的中道生命整体观,它与以技术为本的万物互联整体观形成对峙而互补的两翼。

 

最后一个预测,中国文化下一个二十年是注重修身实践的二十年。建立中道生命整体观需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生机,即需要修身。修身需要从心身相合开始,要变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为现代心学的知修行合一。

 

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曾庆宁

2021年12月19日发言

2021年12月23日整理补充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