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载学派的学术旨趣
作者:孙玲玲(北师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廿七日壬子
耶稣2021年12月30日
2021年12月29日晚上7点开始,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昌伟教授,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开展了主题为“北宋张载学派的学术旨趣”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王教授先介绍了问题的提出背景。即韩明士、包弼德等学者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北宋时期是以官僚文化为主,南宋则关注地方的建设、家族势力的建设多于对朝政的关注的观点,基于对北方地方史研究的关注,王老师选择了关中之学的张载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讲座主要是通过对北宋张载学派的学术旨趣进行分析,实现对余英时先生认为思想史的研究可以不去谈“理”的观点的反驳及论证。
首先,王教授对余英时先生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整理与介绍,从思想史研究的课题、范围和取向角度对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关于该问题的写作动机、基本预设及结论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余先生认为,狄百瑞等一些美国学者类的“现代哲学史家”在道学的研究中经历了两度抽离的过程,即将道学从儒学中抽离出来,又将“道体”从道学中抽离出来,但是却没有关注到道学家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在揭示哲学家如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写作动机之下,他注重了解哲学家“得君行道”的政治抱负,并做了一个这样的预设:即儒家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而内圣外王到宋代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境界。在这样的动机和预设下,他得出在思想史的取向问题上“对思想家的研究不能脱离其历史环境”的结论,而在思想史的范围问题上得出“可以不包括对义理的深入研究”的结论。即便是书中涉及理学的某些形而上命题,余先生也是紧扣政治文化的环节。
紧接着,王教授以张载和王安石的分歧为例,进一步论证了余先生这个“思想史”取向可能导致的问题。在张王的异同问题上,余先生虽然看到了二人在同时“有意于三代之治”的前提下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却并不太重视背后的原因,将此分歧归为“儒家的老传统”,看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王教授通过“二程对张载气论的批评”“气的本质”“恶的来源”“修养工夫”“终极关怀”等义理思想的分析,结合其在“三代之治”“礼之内涵”“井田、封建、宗法”等问题上的观点对张载和王安石的思想进行了对比,如张载对学习先王具体的法度礼制非常重视,王而安石认为要恢复三代之治,不用恢复三代之法。指出张载“天下一家”等的政治观点和所推行的政治策略都是基于对“气”的认知提出来的,即二人的区别本质上在于背后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并进一步以与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相对应的《蓝田吕氏乡约》为例,对在不同的哲学思想背景下的二人提出的政策差异进行了比较,以论证“义理”在“技术层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细致的分析,王教授最后得出他的结论,即王安石与张载在余英时先生看来并不重要的“推行技术层面”的分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基本原则的问题,然而余英时的“思想史”取向却无法解决这类分歧。而对张载的“义理”进行深入分析,恰恰能回答这个问题。因此,研究思想史不能对“义理”“一概不置一词”。
本次讲座中,王教授通过对某一个观点前后因果和历史、义理的双重阐述及论证,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义理”与历史背景双重考量的重要性。讲座之后,王教授与相关师友进行了交流,回答了线上师友的相关问题,本次讲座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摽有梅与小星——婚姻称年华与处世安其命
【下一篇】【房伟】一生有“礼”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