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阳】百泉书院:赓续中原文明的重镇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2-01-07 13:54:11
标签:中原文明、百泉书院

百泉书院:赓续中原文明的重镇

作者:梁晓阳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廿八日癸丑

          耶稣2021年12月31日

 

“辉县之胜在百泉,百泉之胜在书院。”地处河南省辉县苏门山麓百泉湖畔的百泉书院,前身是元朝时期的“太极书院”,明成化年间(1480年)正式更名为百泉书院。百泉书院最早可溯源于晋朝隐士孙登,在苏门山奠定讲学之风,因“北宋五子”之一邵雍而名气大噪,后有名士姚枢、孙奇逢等在此讲学立说。千百年来,百泉书院与古典园林百泉湖相映成趣,虽几经起落,但“胜地集名儒”,人才辈出,对中原地区文明的赓续与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园林书院彰显天人合一

 

中国历代书院的选址颇为讲究,如著名书院嵩山书院、岳麓书院等皆择山林名胜之地而建,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的结合,以达到以“天”化“人”的教育目的。百泉书院地处苏门山南麓,此地坐落着具有“中州颐和园”之称的百泉湖。百泉湖以极具园林特色而著称,在这里,百泉喷涌如喷珠漱玉,湖旁秀竹奇树,林鸟和鸣,百泉水时动时静,山水相宜。白栋在《思亲亭记》赞叹百泉“实河朔之丽境,中土之奇观也”。因此,百泉书院是名副其实的园林书院。

 

百泉书院的兴起与苏门山浓厚的人文氛围紧密关联。苏门山虽不高耸,但其历来是文人墨客、大儒贤士的云集之处。据记载,孙登、嵇康、阮籍、周敦颐、二程、邵雍、姚枢、许衡、赵复、孙奇逢等名流,先后或是游学于此,或是讲学于此,使苏门山具备强烈的人文气息,这为百泉书院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百泉书院的选址充分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理学特色,理学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的熏陶和渲染。百泉书院的园林特色就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感受自然气息的环境氛围,此种环境更有助于广大学子潜心思考,感受天理人道。位于如此园林胜地,动静皆备、清幽佳境的百泉书院,千百年来成为众多学士贤人冶炼心性、修身循理的理想之所。

 

经世致用恩泽中原大地

 

历史上,百泉书院对中原地区文明的赓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末元初,金兵南下,导致中原地区的经济、制度与文化受到极大破坏,此时恢复中原地区的社会民生成为时之急务。百泉书院师生在此之际,承担起中原复兴的历史使命。姚枢联手赵复等人,劝谏元朝政府施行尊儒学、行汉法、劝农桑、兴教育、利民生等政策制度,使惨遭战乱的中原文明得以加速恢复和发展。如姚枢谏言元世祖“立学校以育才,劝农桑以厚生”,许衡上书《时务五事》,力谏元世祖“必行汉法,乃可长久”。除此之外,赵复、窦默等人亦与姚枢、许衡一道,在中原文明亟需振兴之际,用心良苦,陈书上言,促使了中原地区快速恢复发展。

 

自建立至谢幕,百泉书院作为中原地区教书育人的重镇,也为中原地区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百泉书院门徒之中,有书法家、大将军、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监察御史、枢密使、理学家、数学家等。例如著名门徒许衡被元世祖拜为集贤大学士,成为元朝重臣。据不完全统计,百泉书院几百年来共培养了两万多名门徒,活跃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门户开放”谱写教育华章

 

古代书院兴建的核心即为讲学,但受地域文化、派别主张、施教主体等原因的影响,古代书院在讲学方式上不尽相同而各具特色。张正藩在其《中国书院制度考略》论及书院讲学:“书院教师之教全在讲学,讲学之法或官吏延师,或主持者自教,或代以高等弟子,更有别请大儒为临时之演讲者。”就反映了中国古代书院讲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别性。百泉书院在讲学上亦具备独有的特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泉书院的讲学特色表现在“兼容并包”“门户开放”“教学相长”等方面。北宋理学家邵雍在此倡导“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为百泉书院奠定了讲学精神之基。位列明清“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在此讲授“夏峰之学”。他规定《苏门会约》作为讲学结社的戒约,当时“每月两会”“亭午即集,烛不及跋”,与此同时他创立“十友舍”,交流学术,十分繁盛。百泉书院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学术研究,采取“门户开放”的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百泉书院的此种讲学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莘莘学子的“志”“身”“德”“功”“言”“名”等人生规范。

 

几百年来,百泉书院作为中华民族众多书院之一,与千百书院一道,为中国古代教育史谱写了华丽篇章。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