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萐父 著《中华慧命续千年》出版暨编序
书名:《中华慧命续千年》
作者:萧萐父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萧萐父先生纵横捭阖的十多篇经典文章。从纵向上看,涵盖范围跨越了中国上古、中古以至近现当代的的两千多年历史;从横向上看,又包涵了儒释道学说及相关具体代表性人物的专论,充分反映了作者学术取向的广博无涯。本书还有一个特色是入选文章多为萧先生提交给学术会议的文章,在参会同时萧先生往往还留下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诗词篇章。这些诗篇有的就附在会议文章之末,有的则过往另外编辑,本书此次出版则将该类诗作辑出附于相应文章之末,以使读者能更全面地认识萧先生这位“贯通的诗哲”。
【作者简介】
萧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出生于成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194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51年入华西大学,后任四川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56年到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深造,195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同年秋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此后一直在该系任教,曾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国际知名学者,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首任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团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著名的船山学和“明清早期启蒙学”专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船山哲学引论》《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合著有《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王夫之评传》等,主编《哲学史方法论研究》等。与李锦全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获原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目录】
楚简重光 历史改写
人文易与民族魂
道家风骨略论
佛家证悟学说中的认识论问题
(附:五台行吟稿)
略论杨泉的《物理论》
石头希迁禅风浅绎
浙江水心纪念馆题辞
傅山三百周年祭
黄宗羲的真理观片论
《推十书》影印本序
熊子真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
汤用彤先生百年寿诞颂诗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合”、“一”、“多”与文化包容意识
“东西慧梦几时圆?”
【编序】
业师萧公,文宗学府,驰名海内外。先生博学慎思,有为有守,在中国哲学领域辛勤耕耘六十年,其所开创的学风,所拓展的论域,所取得的成就,早为学术界所瞩目。
先生治学,首贵博淹,同时重视独立思考,独得之见。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对从先秦到今世之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的重建,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卓越的贡献。他会通中西印哲学,以批评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转化、发展诸子百家、儒释道思想资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刍议》一文,在哲学史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为当时哲学史界的方法论自觉起了示范的作用。尔后,先生又以不断更化的精神,由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的咀嚼,提出了哲学史的纯化与泛化的有张力的统一观,努力改变五四以降中国哲学依傍、移植、临摹西方哲学或以西方哲学的某家某派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哲学的史料任意地简单比附、“削足适履”的状况,逐渐建树了“中国哲学”学科的自立性或自主性。他是最早具有文化自觉与学科自觉的当代学人之一。
先生治学,宏观立论与微观考史相结合,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通观全史与个案剖析相结合,提出了两个之际(周秦之际与明清之际)社会转型与文化转轨的概观,改进了哲学史的分编与分期(将周秦之际、明清之际单独成编),提出并论证了“明清早期启蒙思潮”的学说,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先生的原创性智慧表现在其学术专长----明清哲学,特别是王船山哲学方面。他以对世界文明史与中华文明史的多重透视为背景,提出了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内在历史根芽与源头活水的观点,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影响甚巨。他由王船山、黄宗羲、傅山等个案入手,探讨17世纪晚明清初的哲学形态与学风的变异,进而剖视18世纪的历史回流和19世纪的思想悲剧与近代难产,引出“历史接合点”问题的思考(“接合点”就是先生的特别用法),建构起明清启蒙学术流变的论域。先生以王船山为中心的明清之际哲学思潮的研究成果,自为经纬,成一家言,为国际汉学或中国学界专家们所推重。其深意在于正确把握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探索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之现代化的特殊道路。
先生一贯鼓励学生们对他的思想与学术提出批评,展开讨论。在新的时代,以先生的学养与诗人哲学家的气质,他的“启蒙”论说实际上早已超越了欧洲启蒙时代的学者们的单面性、平面化与欧洲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今天,东西方学者进一步反思启蒙理性的局限,以更加多维的视域理解人类各民族文化,诠释现代性的多元及其与传统的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加珍视先生在“启蒙”论说中开发出的新的生长点,并努力对他的学说予以深化。
先生以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产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动态发展观。他坚持史论结合和古今贯通的原则,回应来自海内外各方面学人的诘难。他以开放的心态,坚持传统文化多元化的观点,反省批评“伦理异化”,同情理解“思想异端”,倡导道家风骨,提升人生意境,又重视易学源流问题、西学东渐问题、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方法学反思与禅佛教的研讨,评判20世纪中国的文化与哲学思潮。他很早就提出并论证了“古史祛疑”的论题,又积极关注考古新发现与新出简帛文献的研究。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文化中国”与“文明对话”的新形势与新氛围中,他有自己的见地。
萧先生的慧解,源于他的生命体验与社会实践。他以上下求索的精神,申说自己心中的历史情结,关切国事民瘼,思考世运国脉,与时偕行,推陈出新。他有很强的历史感、现实感与参与意识,文集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经世致用的情怀。
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想资源,萧先生以宽广的胸襟,悉心体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坚持殊途百虑、并育并行的学术史观。他重视一偏之见,宽容相反之论,择善固执而尊敬异己。
先生曾挥毫题辞:“多维互动,漫汗通观儒释道;积杂成纯,从容涵化印中西。”这恰是先生一生学术的“夫子自道”。他肯定人类的、中华的文化与哲学思想之多源发生,和而不同,并行不悖,多维发展。他强调文化是生命,是生生不已的过程。他批评僵化陈腐的道统教条,反对简单抽象孤立静态地评论任何一个文化传统或思想流派。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先生反思“五四”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文化讨论中的诸思潮,超越中西对立、体用割裂的思维方式,既反对不加分析地维护传统,又反对盲目幼稚地鼓吹西化,虚怀体认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殊中之共,共中之殊。他对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颇有争议的《大乘起信论》等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先生是诗人哲学家。他一再谈到中国哲学的“诗性特质”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哲学“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求和谐,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斥中求互补,在诗与哲学的差异中求统一”,从而使得中国的先哲们在“心灵的创造活动中实现着美和真的合一,使中国哲学走上一条独特的追求最高价值理想的形而上学的思维的道路,既避免把哲学最后引向宗教迷狂,又超越了使哲学最后仅局限于科学实证,而是把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归结为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即审美与契真合而为一的境界。中国哲学的致思取向,从总体上乃是诗化的哲学”,或具有诗性特征的人生哲学。“诗性哲学”的提倡是其一端,也是先生人文素养的一个侧面。在先生那里,文史哲不分,诗书画同气。
他关于文化与哲学传统的思考,离不开“人”的问题。什么是人?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的种种色色的人与他所处的生存环境,人的特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与天地人物我的种种关系,人的信念信仰与境界,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人生智慧,人的德才学识与修养工夫,人的亲情、爱情、友情与具体的理性,人物品鉴,做人的尊严,人格操守等等,都是哲学与中国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哲学中有人。中国哲学的观念是从哲学家的人格生命中流淌出来的。文如其人。萧先生的文是萧先生的人的缩影。
这里我们选录了萧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若干论文,从中不难领略先生涉及的学术领域,特别是其中透显出来的他的精、气、神。
是为序。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木难】《诗经》:是“诗”还是“经”?
【下一篇】【宋立林】孟子性善论的五重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