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为什么说“闹元宵”是妇女儿童为主的节日?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十五日己亥
耶稣2022年2月15日
一早到办公室,正整理收拾案头,准备工作,忽然听到忽强忽弱的锣鼓声。这声音不明显,但却触动了内心的感动,急忙忙打开窗户,把窗户推开到最大限度,以便能更清晰地听到锣鼓的声音,寻找那淹没在车流嘈杂的声音中的感动人的力量。
这是过年的感觉。
元宵节的锣鼓。
南方的锣鼓虽然与我老家的相比,显得单薄,气势不够雄壮宏伟,但毕竟这一声发自金石革木的声音,足以安慰人内心对道法自然的中国锣鼓的本能渴求。
每逢过年,不在这种强烈震撼的锣鼓声中沉浸式震撼一下身心,似乎内心的每个部件都锈住了一样,不能畅快。可以说非此强烈雄壮的锣鼓,不能让人抖落一身的琐碎庸烦。过年就像手机用久了,需要关机重启一下,人也需要通过过年的礼节风俗仪式,重启一下生命身心。
我喜欢听锣鼓的声音,喜欢沉浸其中,听最简单的锣鼓节奏,反反复复敲打,听着听着,能把人听得眼泪迸出泪花。
在老家,每次听到锣鼓声,我都走过去,从某个人手里接过大钵、北方叫大镲,听着鼓手打出的节奏,很快就能打起来跟上去,并融合在其中。这种体验又比单纯围观听锣鼓,更深一层。
那年,在老家,见我们村妇女扭秧歌,锣鼓家伙不全,我立刻给她们买了全套锣鼓。
有一年元宵节后在潮州看当地六十年才举办一次的“迎老爷”,各种社火、锣鼓,满街盈巷,热闹极了!我跟着表演者队伍,走完全程二十多公里,一点不觉得累。
看着敲锣打鼓的人,会对他们每个人从心里滋生一股欣赏、尊敬、羡慕和感激之情。沿街每隔一段,都有商家设茶水点心桌,供人随意享用,每个取用点心茶水的人,都会同时获得来自主人家合掌鞠躬频繁点头致谢,仿佛你不是自己享用,而是替上天神明享用,让他们家感到无上的荣幸。整个城市一下子充盈着醇厚的善意、周到的礼貌,那种温暖和美的气氛,实在太让人着迷了。
元宵节的确不能过得静悄悄的,要热闹,要闹元宵。
月属阴,故上元节应该是以妇女儿童为主的节日。
元宵之夜,办花灯会,祀神娱众。从官厅到民宅,皆营造欢乐放松的气氛。与过年的百般禁忌形成鲜明对比。
文艺家感情丰富明敏,某女诗人也隔窗听到了锣鼓声,发微信: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很久没有体会了。
元宵节尤其是女性应该闹元宵,从生理、心理、文化角度都不应该窝着。从前妇女谨守礼教,平居以自我拘约为德,过年又执行体验种种礼数习俗,最需要在元宵节这天热闹的气氛中,制度性保护似的释放张扬一下,让身心的能量得以正常的抒发吐纳,然后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的生命状态。
【相关链接】——
元宵节前,应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邀请,录制了一期非遗民俗主题节目,略述元宵旧俗。
有关妇女的元宵节俗,南北基本一致:即鼓励妇女走出户外,我老家鼓励妇女串门,看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家送的花鹣,长见识。“元宵灯,屋不空”,即每个房间都掌灯,亮若白昼。供神明祖先的堂上,供桌上铺红布,摆上花鹣敬神,造型争奇斗艳,十分美观。若有结婚多年还未生育的妇女,可在众人的掩护下,会偷走花鹣中的一只,回去夫妻共食若来年生儿育女,则须在当年元宵节还去年被偷的人家一十三各花鹣,为何是以十三个?一年十二个月,增添一个,祈增长之意。
广东旧俗,元宵节大致有——
白日采青:即到别人家的菜地里采摘青菜。彼此采摘,被采摘的人家以为吉祥兴旺。
悬蒜避晦:有的从正月十二、三就开始,有的要到正月十九才开始,于门口插青蒜以避邪秽。
行走百病:即鼓励妇女走出户外,以行走祛除百病。
过桥度厄:走过桥,以驱除厄运。
迎祀紫姑:即敬拜厕神紫姑,相传紫姑为某人家侍妾,为大妇妒而死,上天悯其不幸,封为厕神。盖因女性普遍聪敏,易生恻隐怜悯之心,敬拜厕神,“相戒不妒”。
2022年2月15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吴钩】“抱缊角人”究竟是什么人?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