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根华】龙光书院:一道荣光带碧山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02-18 20:21:21
标签:龙光书院

龙光书院:一道荣光带碧山

作者:甘根华(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院长)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十八日壬寅

          耶稣2022年2月18日

 

龙光书院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西南部荣塘镇境内,离市区约15公里,为著名的宋代私办书院。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富商陈瑞从外地迁居荣塘后,第一件事就是创立荣塘义学,“以诲乡邑及四方之来学者”。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其子陈自俛(清同治癸酉年重修《丰城县志》等载明。俛与俯是通假字,因此也有不少资料称其为陈自俯)“走东鲁孔庙脱真圣像归祀书院”,他不辞劳苦去山东曲阜孔庙请来了孔子圣像归祀书院。此举感动了宋高宗赵构,他因为义学坐落于晋时丰城县令雷焕掘狱基得宝剑之地,唐代王勃又在《滕王阁序》中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来形容丰城宝剑而赐书匾额此义学为“龙光书院”。后因丰城县治在明代另建有龙光书院,故此书院被称为古龙光书院。

 

该书院萃神剑精华,得天地灵气,其办学之早,时间之长,得人之胜,名气之大,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清代著名学者、甘肃礼县知县甘兴仁作《龙光书院》赞之曰:“龙光海内争传颂,院落巍巍齐鹿洞;紫阳去后几百年,想见风流千古韵”。它虽然屡毁屡兴,但目前仍然屹立在丰城市荣塘中学内,并被收入1994年出版的《中国书院史》和1996年出版的《中国书院辞典》。

 

千年书院

 

该书院始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至今有900多年的历史,比江西境内创建于1208年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早了101年,创建于1241年的另一所著名书院——白鹭洲书院早了134年。陈自俛之子嘉谋、嘉靖“捐资增构晚晴斋,望光亭于书院之右”。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嘉谋之子必强协助堂弟、嘉靖之子宗强“重建讲堂,扩田千亩,以供四方之来学者三百余人瞻学之资”。至此,龙光书院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书院。元末红巾军起义,书院被焚毁,院址被豪强占用。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后裔陈熙诚等26人捐资重建书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县令潘颖奉上檄改建书院。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书院再次遭战火烧毁,后重建恢复原貌。清代,书院累作修葺。咸丰八年(1858年),陈氏后裔陈汉霏等7人及各房捐银690两修缮书院。历史上,书院最后一次修缮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陈氏后人陈汉峰等20多人捐钱507两白银重修。1912年,书院被改为国立学校学堂,此后一直没有得到维护。直到2007年,丰城市人民政府出资维修龙光书院,并定其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书院至今一直保护完好,供各方文人和游客参观。

 

规模宏大

 

书院建筑规模是丰城乃至江西历史上所办书院中的佼佼者。其建筑风格,具有四合院布局的特点。院落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中轴线上,首为大门,上石匾嵌有据考证为元代书法家、史学家、文学家欧阳玄书写的“龙光书院”四个字,长2米,高0.5米,今仍存;中为圣殿,置先师孔子圣像;后为六经楼,藏经书3000余册;之后为仰止堂。院内东西两翼,前有左右庑;中两侧为讲堂、设衣亭、客馆、花台、读书室(我们今天说的教室,据清同治《丰城县志》载,有百间之多)、会膳堂(12间)、心广堂(文明堂)等建筑物,均属砖木结构。院内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四周红墙环抱。院外附属建筑有山寺、望光亭、剑光祠、晚晴斋、仓廒(储粮之处)等,整个院落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约等于38亩),比鹅湖书院的三倍还大。此外,由于陈宗强、陈必强两人“扩田千亩,以供四方之来学者三百余人瞻学之资”,可见其实际面积很大,在院学生规模最多达300多人。其建筑布局严谨、规范,造型雅致、奇丽,具有江南地方特色。书院古木参天,松柏积翠,环境优美。历代名人讲学于此赋诗感怀,写下许多诗篇,赞美其风景佳色。宋名儒、大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月余,赋《丰城荣光书院》诗赞之:“一道荣光带碧山,天风吹雨度云关。树浮空翠迷村坞,泉落飞虹泻石湾。赤岭豹栖朝气隐,剑潭龙起夜光寒。咿唔何处经年韵,多在湖东乔木间。”(四库本《江西通志》卷一百五十四)今天,每一个拜访龙光书院的人,不仅可以在这里汲取到书院文化的养分,还可以在这里领悟到古代生态文明的韵味。

 

大师讲学

 

江西是书院文化兴盛之地。有人说江西的文脉,就隐藏在不同的书院里。龙光书院就因为一位学术权威、书院大咖的到来并在此讲学月余和作记闻名遐迩,至今弦歌不辍。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从崇安往湖南潭州(长沙等地的旧称)访张栻(号南轩,1133—1180年,创办城南书院,与朱熹、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途经丰城,恰巧挚友刘清之主持丰城龙光书院讲习,刘清之于是邀请朱熹前来龙光书院讲学,朱熹在院中逗留月余,四方来学者多时达300余人,极大地提升了书院的知名度。此次讲学,比他与陆九渊等人进行“鹅湖之辩”早8年,比他复兴白鹿洞书院并在院中讲学早12年。可以说,丰城讲学孕育了他后来的两项壮举,也奠定了他作为理学家、教育家的基础。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的学生熊世基、熊世琦为龙光书院新修一座殿堂,恭请老师取名作记,朱熹名之为“心广堂”,并作《龙光书院心广堂记》,这是一篇当时远未被人重视的精彩理学论文,尽管全文不到700字,但文中对“心”的哲学概念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流转,它的意义历久弥新。朱熹的讲学和作记,成为龙光书院历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加上之前宋高宗赐书匾额的辉煌,一时使书院闻名遐迩,世人称与白鹿洞书院齐名。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