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作者简介:梁涛,男,西历一九六五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儒学 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出版《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孟子解读》、《儒家道统说新探》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
最近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您主张用《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理解《荀子》的“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吗?颇感意外。详问之,才知有匿名读者在“儒家邮报”第五十三期发表“由梁涛先生《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一文所想”,文字不长,转录于下:
愚读梁文至“荀子对于‘性’下了两个定义”处辄止,此就梁氏引荀文略谈看法。梁文如下:“荀子对于‘性’下了两个定义:一是‘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一是‘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其中前一个定义显然是对‘生’、‘性’关系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所以学术界往往认为,荀子对性的理解与告子的‘生之谓性’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案:“生之所以然者,”天也。天施曰命,命生曰性,故曰“谓之性。”《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郑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此之谓也。“性之和所生,”谓阴阳和合,生之道也。“精合感应”,谓男女媾精,人所生也。《易·系辞》:“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男女”,亦犹阴阳。“不事”,《说文》:“事,职也”,此当泛指人事,后天之谓,与自然先天相对。“不事而自然,”谓生性之道男女媾合不是任职行事,而是自然之道,秉天之性,故亦曰“谓之性。”荀文由天命而天性,渐次而论,无非天道自然。《易·系辞》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知始而作成,有序焉,故《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生、性亦然,并非有“两个定义”。《荀子》此文与《孟子》:“生之谓性”意同,《吕氏春秋·知分》亦云:“生,性也;”乃古人通识,无所谓“一脉相承”。
观梁文至此,乃知不必卒读,若多米诺,一倒俱倒。本枯而枝青者,未之闻也。由此想到当今儒学研究,不修训诂,不识古字,即下判断,辄发议论,文则杜撰,言乃臆造,凭空穿凿,比比皆是,如此儒学,不亦妄乎?当今之世,钱移墨化,气躁风浮,学轻术飘,舍本逐末,步步高矣。而清心寡欲,温故知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节节败矣。自来诵经者多,而明之者少。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第二段文字(笔者加了斜体、下划线)乃此匿名读者所论,而非笔者的观点。但其在第三段又说“观梁文至此,乃知不必卒读”,结果造成一种错觉,使人误以为以上文字乃是我的议论,实则非也。故作此出说明。
以《中庸》“天命之谓性”解读《荀子》的“生之所以然者之谓性”乃此位匿名读者的创见,我无此想法,也不赞同。这涉及到思想史、儒学史的基本训练,若有此训练,不言自明;若无此训练,辩亦不明,故不必多论。稍感不解的是,这位匿名读者引以自负的应是他的义理“新见”,但不知为何又反复扯到到了古文字上,并“奉劝学者,苟若研究儒学,请先认识古字”。但《荀子》乃传世文献,并非出土简帛,怎么在《荀子》中能读出古字来呢?不解,但又容易理解。
【上一篇】【余樟法】全民性丑陋,畜生化生存——兼为中国指一条明路
【下一篇】【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董仲舒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