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建设与应用学术研讨会暨2.0版上线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来源:国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廿三日丁未
耶稣2022年2月23日
国学网讯:2022年2月22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国学网联合主办的大型中华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国学宝典》建设与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光明日报、国家图书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等单位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
《国学宝典》是中华古籍在数字时代的首次大规模集结,与北京大学爱如生2005年推出的《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书局2014年推出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可谓鼎足而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学宝典》也在不断成长,从最初的单机版,到后来的网络版,再到最新的手机版,普及越来越广,传播越来越远,可以说见证了古籍数字化从兴起到兴盛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信息技术对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巨大革命。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迄今《国学宝典》收书种数已逾1万种,总字数达22亿字,规模远超同侪,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根本性的提升。
研讨会后的当晚22点22分22秒,举行了隆重的《国学宝典》2.0版(www.gxbd.com)上线启动仪式,全库1万种传世文献正式上线。
下午的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院士首先致辞,回顾了首都师范大学二十年来在古籍数字化领域的探索和成果。从2003年全国高校系统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电子文献研究所的设立,到2008年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数字文献学的获批,再到2014年全国首个数字文献实验室的建成,首师大一步一个脚印,始终紧跟时代的前沿。而《国学宝典》在整个学科发展中无疑发挥了基础作用。此外,首师大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数字文献学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七届,为古籍数字化源源不断输送着有用人才。未来首师大仍将在古籍数字化领域继续加大投入,期望建成一座真正集科研实验、数据加工、资源挖掘、古籍收藏、实物展览、虚拟体验、教学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献实验平台,并力争建成国家级数字文献实验室。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代表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向《国学宝典》致贺,认为《国学宝典》的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示范性、表率性的工作,与中国文联曾先后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等编纂项目,同样都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正如中国文联冯骥才主席所说,“我们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底弄清,一网打尽”,而这只有借助数字化,才能彻底实现。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去年刚成立了“文明互鉴”专项基金,将助力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发展。
由于疫情或工作等原因,还有许多专家学者未能与会。但获悉《国学宝典》新版上线,都纷纷发来贺电贺信,题写贺诗贺词。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兴山宣读了部分贺信。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专门致讯,对尹小林先生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成就予以高度赞许。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寄诗三首,并表示有幸见证了《国学宝典》从一颗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使用期间受益良多,研究上有许多突破,教学上有许多创新,相信“《国学宝典》一定是中国古籍接受史中的一座里程碑”。日本广岛大学副校长佐藤利行表示,《国学宝典》的诞生,使中国古典学研究得以世界规模快步向前迈进,希望能更多发挥《国学宝典》的作用,让中国古典学研究继续不断发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程健表示,《国学宝典》自2012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使用以来,支持了整整一代人的教学工作,已成为哥大师生进行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东文化中心主任李安纲教授贺诗一首:“贰零廿二爱心真,国学精神宝典新。京兆翰林丰府库,大千一键掌中珍。”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灵庚、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东方龙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曹旭、陈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言生、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逢彬、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周文德、中华书局编审刘尚慈等专家学者则亲自撰文,热情洋溢地讲述了同《国学宝典》的结缘之旅。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专程现场视频连线向《国学宝典》致贺,并谈到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材料和工具,只有掌握便捷的工具,才能积累充足的材料。而《国学宝典》正是这样一种工具,是他自己最早使用的数据库,现在也仍在使用,可以说是其个人的数据库启蒙,多年来受益极大。
随后,《国学宝典》创始人、首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尹小林就《国学宝典》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向与会嘉宾做了汇报。他将《国学宝典》形象地比作一艘文化航母,指出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运用自动比对、自动标点、自动排版等许多古籍数字化专门技术才能解决。而像《国学宝典》这样的超大型数据库,对于学术研究的助益,也绝非小型数据库可比,将深刻改变传统学术的研究方法甚至研究方向,从而掀起一场学术研究的革命。他并提出了两大愿景,一是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数字产业学院,二是将《国学宝典》完全公益化,推出公益版。
对于这两大愿景,在座专家无不为之动容,皆予首肯支持,认为产业化和公益化实质是古籍数字化的一体两面,互为依托,正所谓行稳方能致远。
光明日报原副总编李春林称扬《国学宝典》公益化无异于种大福田,施大功德,建议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新闻出版行业和中小学校园,并期待《国学宝典》未来能有更多技术突破,实现个性化阅读模式。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认为,数字产业学院的提议极具战略眼光,而以目前首师大数字文献学的建设基础,是完全可行并切实落地的。至于《国学宝典》公益化,考虑到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或许可以徐徐图之,先开放常用文献,再一部分一部分逐级开放。这项事业不仅需要高校系统的强力支撑,更需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才能真正做下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亦持相同观点,作为曾经的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几乎见证了数字文献学和《国学宝典》的每一次成长,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其中艰辛,感同身受。他并特别提到了国学网一直在筹备的中国家谱数字化工程,呼吁各方力量能襄助尽快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部委员刘跃进认为,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诸如辑佚学等一些传统学术,很可能被逐渐替代而消失,而《国学宝典》便是这个替代者,其公益化必将造福社会,但亟需由国家出手,整合学术界、出版界等各方力量,统筹规划,全面施行。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亦赞同由国家统筹规划古籍数据库的公益化,并着重强调在启动公益化之前,一定要打好地基,选好底本,并按照不同的学科和课题进行分工,由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来负责把关。
北京大学教授傅刚谈到当前人文领域各学科申报课题的一些乱相,尤其是有很多重复项目,既浪费了国家资金,也浪费了人力物力,公益化很可能为将来的古籍资源整合提供一个契机和平台。中国的人文学科所用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外国的SCI,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大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国家评价标准,不要再盲目跟随西方的评价体系,这理应被提升至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国学宝典》的优势是本身就属高校学科建设的一部分,与学术界联系至为紧密,最了解研究者们的需要,在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方面大有可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涛回顾了与国学网合作共同编纂整理《中华易学全书》的经历,前后近十年,切切实实参与了《国学宝典》的建设。《国学宝典》目前所收以中国古籍为主,期待将来加大域外汉籍的整理,开拓新的领域。
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感慨《国学宝典》实乃以一己之力而为国家之事,能成长到如今的规模,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所带来的便利也是不言而喻。诸如辑佚辑校辑释之类的课题项目,最适合交由国学网来进行数字化,而无需再重复申报社科基金,且可以随辑随做,发布上网,即查即用,百益无害。
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呼吁学术界和出版界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古籍数据库的公益化,切实反映学者和读者的需要,尤其是民国以来的史料文献和研究论著也应被纳入收录范围,目前《国学宝典》的民国文献还略嫌不足,有待继续扩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曹立波多年来致力于《红楼梦》研究,自述写作《红楼梦评传》时所用便是《国学宝典》,并期待《国学宝典》能收入《红楼梦》的更多版本,同时也可以引入当今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助益教学。
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从版本学的角度谈到对原始版本的关注,建议《国学宝典》除了收录通行汇校本之外,还应兼收并蓄更多古本,尤其是珍本、善本,尽量存其原貌,方便进行版本差异比较。
中国历史研究院吴笑天先生认为,古籍是文史哲研究的基础,数字化发挥了古籍的潜能,《国学宝典》对国学传播的贡献勿庸置疑,并特意刻章一枚“赓续文脉”以致贺,愿共同推动古籍数字化的产业化和公益化。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致力于先秦文学的研究,此次专题书法一幅为贺,“一骑绝尘”四个大字力透纸背。
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赵敏俐、马自力、李均洋几位教授可以说是看着《国学宝典》慢慢发展壮大的,他们对《国学宝典》的呵护之情溢于言表,《国学宝典》的建设亦倾注了他们的许多心血,并细数了每一次文字载体的变化所引发的巨大革命,而《国学宝典》正是古籍数字化时代的开创者。
在当晚举行的《国学宝典》2.0版上线启动仪式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亦专程赶来庆贺。杜晓勤教授与《国学宝典》缘份非浅,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使用者,对于《国学宝典》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巨细靡遗,令人大开眼界。
刘石教授特意撰联一幅以致贺:“国有珍奇堪传世,学无涯涘赖作舟。”并代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要全力建设中华文化知识总库和图谱,形成一套足以覆盖各个领域、对接各种场景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满足当前对于中华文化元素应用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最后,《星光大道》2021年度总亚军赵学飞受邀演唱了由屈塬作词、浮克作曲的《走进这扇门——国学宝典之歌》,将活动推向高潮。
如今古籍数字化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正在迎接一个新的时代。2021年4月,中宣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在所确立的23个重点项目中,“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名列第二,仅次于“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可谓是重中之重。
古籍是我们宝贵的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祖先的智慧。我们不但有责任保护好古籍,更有责任利用好古籍。而数字化在整理和传播古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古籍,借助信息技术,得以突破时空的局限,瞬息之间直抵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无广弗趋,无远弗届,无坚不入,无微不至。而随着5G的加速建设,数字化势必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大爆发,《国学宝典》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