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新】西汉《公羊》学授受源流考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7 12:04:33
标签:《公羊》

西汉《公羊》学授受源流考

作者:顾永新

来源:《中国经学》202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关于西汉《公羊》学的授受源流,《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较为含混,对于董仲舒和胡毋生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嬴公等究竟为谁之弟子,理解上存在歧异。与汉唐原始文献相对应,宋代以降的相关记载大体上也分呈两条不同的传承统绪。清人开始注意到相关记载的歧异并加以考辨,不过大多祖述齐召南所提出的《汉书》眭孟本传“先师董仲舒有言”的论据进行考辨,并无新见。今人徐复观先生注意到《汉书》董仲舒本传提及吕步舒为董仲舒弟子这一条新材料,从而推定嬴公等为董仲舒弟子。我们认为,所谓“先师董仲舒”当如颜师古所云,泛指某经之学的早期研治者,嬴公实乃师承胡毋生,并未从董仲舒受学。至于胡毋生和董仲舒之间的关系,我们注意到纬书的相关记载,从而推知二人当在《公羊传》文本成立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汉人把胡、董二氏均纳入《公羊》氏家学的传承统绪中来,并且明确揭示二人所起的作用是“推演其文”,亦即文本的推定和演绎。董仲舒所受《公羊》文本甚或章句当出自胡毋生。

 

作者简介:顾永新,男,1968年生,黑龙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经学史与经学文献学,近年代表论著有:《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经学文献学研究》(主编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经学文献与经学文献学刍议》(论文《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等



 

关于《公羊》学的渊源和早期传承,最早也最权威的记载是东汉戴宏《春秋解疑论》,其文有曰:

 

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母子都着于竹帛。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1】


论及《公羊传》由口传心授、口耳相传到书于竹帛的过程,何休曰:“《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母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故有所失也。”【2】徐彦亦曰:“《公羊》者,子夏口授公羊高,高五世相授,至汉景帝时,公羊寿共弟子胡母生乃着竹帛。胡母生题亲师,故曰《公羊》。”【3】当然,这个传承统绪是不能坐实的。如《四库提要》已注意到《公羊》学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氏(说详下文)。崔述论曰:“子夏生于春秋之末,下去汉景帝时有四百有余岁矣,安得五传而至胡母子都?此乃传《公羊》者自侈其说,以为其师亲受业于子夏,以炫耀当世而不足信。”【4】崔适亦曰:“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则子夏生于定公二年,下迄景帝之初,三百四十余年。自子夏至公羊寿,甫及五传,则公羊氏世世相去六十余年,又必父享耄年,子皆夙慧,乃能及之,其可信乎?”【5】至古史辨派更指斥为东汉人所臆造。【6】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公羊氏五世相传的时间来推算,还是从《公羊》学传授经师之兼及家族内外,都只能作为《公羊》学从先秦至汉代传承的大致脉络来认识,不可坐实。至于西汉《公羊》学的授受源流,《史记》《汉书》的记载最为系统。《史记·儒林列传》曰: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闲,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胡毋生,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7】

 

《汉书·儒林传》曰:

 

胡母生字子都,齐人也。【8】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老,归敎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亦颇受焉。而董生为江都相,自有传。弟子遂之者,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广川段仲,温吕步舒。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长史,唯嬴公守学不失师法,为昭帝谏大夫,授东海孟卿、鲁眭孟。……(严彭祖)与颜安乐具事眭孟,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9】

 

师古曰:“遂谓名位成达者。”宋祁曰:“遂之者,当删之字。”刘敞曰:“遂之者,之字衍。”《史记》正作“遂者”,可以为证,意谓弟子之中功成名就者。《史》《汉》记述西汉《公羊》学的传承统绪,皆追溯至胡毋、董二人,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西汉前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10】二人都是西汉《公羊》学的开创者,景帝时同为博士。不过,从二人与公孙弘的关系来看,胡毋有为师之义,董则为竞争对手,由是知胡毋当略早。【11】

 

《史记》《汉书》二书的相关记载颇有文句相同或相似者,知《史》当为《汉》所本;但二者又有差异,且较之《史》,《汉》颇有增益者,知《汉》资料来源并非仅限于《史》。《史》先董后胡毋,《汉》先胡毋后董(董另有本传),而且叙述方式又有不同。《史》于董、胡毋二者各自独立记述,眉目清晰《汉》记述的主体是胡毋生,又将有关董仲舒的相关记述错杂其间,加入“而董生为江都相,自有传”一句并强调二者之间的关联,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这种叙述方式就直接影响到下文对于“弟子遂之者”的理解,也就是说,所谓“弟子”究为谁之弟子?《史》明确揭示“仲舒弟子遂者”,绝无疑义《汉》“弟子遂之者”,在有关胡毋生的主体性叙述语境之中,却接在董生云云之后,这就极易产生歧解。由上下文理来分析,似当指胡毋生,但以为董仲舒亦通。事实上,后世确曾产生过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说详下文。而且,“弟子遂者”的具体所指,《史》《汉》亦有不同。褚大、段忠、吕步舒三人,二书所记相同,【12】但《汉书》着意强调的东平嬴公却不见于《史记》所记弟子之列,而且嬴公其人不见于《史记》。因为嬴公是唯一一个不失师法的弟子,而且后世的眭孟直至严、颜之学均为其所出,所以其授受承上启下,最为关键。关于嬴公的授受源流,所授弟子有孟卿、眭孟、贡禹,这是明确的。《汉书·儒林传》除记载嬴公“授东海孟卿、鲁眭孟”外,又提及“始贡禹事嬴公,成于眭孟”眭孟本传亦称其“从嬴公受《春秋》”,【13】可为佐证。至于其渊源所自,继《史》《汉》之后,颇有分歧。郑玄《六艺论》曰:

 

治《公羊》者胡毋生、董仲舒,董仲舒弟子嬴公,嬴公弟子眭孟,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安乐弟子隂丰、刘向、王彦。【14】

 

荀悦《汉纪·成帝纪二》曰:

 

景帝时,胡母子都与董仲舒治《春秋公羊》,皆为博士。瑕丘人江公治《谷梁》,与仲舒议《春秋》,不及仲舒,武帝时遂崇立《公羊》。而东平嬴公受其业,昭帝时为谏议大夫,授鲁国眭孟。孟授东海严彭祖,彭祖授颜安乐,由是有颜、严之学。【15】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

 

汉兴,齐人胡毋生、赵人董仲舒并治《公羊春秋》。兰陵褚大、东平嬴公(原注:谏大夫)、广川段仲、温吕步舒皆仲舒弟子。嬴公守学,不失师法,授东海孟卿及鲁眭弘(原注:字孟,符节令)。弘授严彭祖及颜安乐,由是《公羊》有严、颜之学。【16】

 

唐刘知几笼统地说“汉兴,董仲舒、公孙弘并治《公羊》,其传习者有严、颜二家之学”,【17】没有明确记载各自的传承统绪,而是强调二氏“并治”,或许是一种模糊处理的方式。由上可知郑玄、荀悦、陆德明对于《史》《汉》的理解都是一致的,以为西汉《公羊》学的传承统绪是从董仲舒开始的。《后汉书》对于嬴公之为谁之弟子的理解则与上述诸家不同,可见歧解至少在南朝宋时已经出现了。《儒林列传下》引“前书”曰:

 

齐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平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彭祖为《春秋》严氏学,安乐为《春秋》颜氏学,又瑕丘江公传《谷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18】

 

按照范晔的理解,西汉《公羊》学的传承当溯源自胡毋生,为嬴公所从出,且孟卿和眭孟并非同辈,而是有授受关系的。唐初编纂完成的《隋书·经籍志一·春秋》类序曰:

 

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19】

 

《隋志》所记传承统绪是清晰的、明确的,悉同《后汉书》;只有一点细微差别,那就是嬴公籍贯作“东海”,与《后汉书》作“东平”不同。【20】


 

与汉唐以来《汉书》《六艺论》和《后汉书》《隋志》所记两条迥异的传承统绪并行相对应,宋代以降的相关记载大体上亦仍其旧,分呈两条不同的路径。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一二《文学中·春秋家》引“前书”云云,与《后汉书》符同。王应麟《玉海》卷四〇《艺文·五传》杂引《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未及“而董生为江都相”云云,“武帝尊《公羊》家,由是大兴”下云“胡母生弟子嬴公授孟卿、眭孟”。卷四二《艺文·汉师法》亦曰:“胡母生治《公羊》,弟子唯嬴公守学,不失师法。”由是知王氏明确认定嬴公是胡毋生弟子,至于孟卿与眭孟的关系,却并未采取《后汉书》和《隋志》孟卿授眭孟的说法。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八二《经籍考九》则径引《隋志》云云,亦以为胡毋生授嬴公。明朱睦《授经图》卷一五胡毋生传记,首先约略《汉书·儒林传》成文,“言《春秋》者多宗事之”下无公孙弘、董生云云,径接“授东平嬴公、广川段仲。嬴公为昭帝谏大夫,授东海孟卿,卿授鲁人眭孟”。知其并未专据《汉书·儒林传》,而是结合了《后汉书》的相关记载。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二六胡毋生传记亦与《后汉书》同。清熊赐履《学统》卷三四“公羊高”条曰:“至汉景帝时,寿乃与弟子齐人胡母子都、赵人董仲舒着以竹帛。子都授东海嬴公,嬴公授同郡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所谓胡毋生授“东海嬴公”“嬴公授同郡孟卿”说当出自《隋志》。至于把着以竹帛之人于“羊寿和胡毋生之外加上董仲舒,未见于他书记载,或受到纬书《孝经说》的影响。说详下文。朱轼《史传三编》卷二称“初,《公羊》之学自齐胡母子都作《条例》以授东平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云云,史源当为《后汉书》,但胡毋生作《条例》以授嬴公的说法则为他书所无。周长发《经解》亦曰:“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后授嬴公,再传而有孟卿、眭孟、严彭祖、颜安乐诸家。”【21】追溯西汉《公羊》学一线之传,源出胡毋“。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七《师法》认为“(孟)喜之改师法,乃为梁丘贺所诬耳,其实不改也。而汉人说经重师法,则于此可见。下文胡毋生之弟子东平嬴公,则表其不失师法是也。”所谓“下文”即指《汉书·儒林传》次于《周易》授受源流之后有关《春秋》的记载,知其据上下文理径将嬴公认定为胡毋生弟子。毕沅《传经表》所记《公羊》学授受源流,孔子传子夏,子夏传公羊高,五世相传至寿,次胡母生,次嬴公、公孙弘、褚大、段仲、“步舒,次眭孟和孟卿,次严彭祖、颜安乐。【22】知其综合《汉书·儒林传》、戴宏序及《后汉书》《隋志》等而成。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卷九《春秋》所记《公羊》学传承统绪引自《隋志》,亦称胡毋生授东海嬴公。

 

持嬴公系董仲舒弟子说者,如宋王钦若等编纂的类书《册府元龟》卷五九八“学较部二”照录前揭《汉书·儒林传》原文,“而董生为江都相”下无“自有传”三字,直接“弟子遂之者”云云,知其或理解为董仲舒弟子。【23】郑樵《通志》卷一七二《儒林传第一》亦然,“弟子遂之者”之作业。清代前期钦定的《日讲春秋解义·总说·经传源流》和《春秋传说汇纂·纲领一》皆取《释文》说,以为嬴公乃仲舒弟子。朱彝尊《经义考》卷二八五“承师”亦称嬴公为仲舒弟子。余萧客《古经解钩沈》卷二二《春秋公羊传》、惠栋《九经古义》卷一三《公羊古义》皆引《六艺论》,当亦认同其说。苏舆《春秋董氏学》卷七《传经表第七》则以嬴公为“董子亲授弟子”。

 

这种纠结的状态还反映在同一著作中存在着自相矛盾者,如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前集卷六“六经门·《春秋》类”《春秋三传传授之图》胡毋生传记,亦照录前揭《汉书·儒林传》原文,“而董生为江都相”下无“自有传”三字,似当以嬴公等为董仲舒弟子。而卷首所列汉代《春秋》学传授图则显示为董仲舒传胡毋生,胡毋生传丁褚大(误衍丁字)、嬴公、段仲温(温字原系吕步舒里籍,误属上读)、吕步舒,嬴公传眭孟和孟卿,眭孟传严彭祖和颜安乐。图文相左,且所谓董仲舒传胡毋生,于古无徴,向壁虚造。而前集卷七“六经门”《六经总论上》和续集卷一一“经籍门”《春秋总论》又明确指出胡毋生授东平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资料来源当系《后汉书》。成书于清代前期且同时收入《四库全书》的两部方志亦有二说:《大清一统志》卷一四三“泰安府二”称嬴公“从胡母生受《公羊春秋》”;而《山东通志》卷二八之一“人物志”则称嬴公“与兰陵褚大、广川段仲、温吕步舒具事董仲舒,受《公羊春秋》”。可见,二者所记传承统绪不同,一以嬴公为董仲舒弟子,一以为胡毋生弟子。赵继序《汉儒传经记》卷七称公羊寿传胡毋生和董仲舒,胡毋所授仅公孙弘,褚大、嬴公、段仲温、吕步舒皆从董受;但自注云:“胡毋之学,亦授嬴公、段仲温。”知赵氏意在调和二说。


 

清人较早注意到有关汉代《公羊》学传承统绪记载的歧异并加以考辨者,是方中履,其《古今释疑》卷二《春秋》“(汉初)治《公羊》者,本之胡毋子都、董仲舒”注云:

 

《儒林传》:胡毋子都与董仲舒同业,胡毋生授公孙弘,而董生弟子嬴公授孟卿、眭孟,眭孟授严彭祖、颜安乐,由是《公羊》有颜、严之学。《隋志》谓胡毋生授嬴公,又谓孟卿授眭孟,恐误。徐彦疏又云胡毋生授董氏,未详。何休则依胡毋生《条例》而作《解诂》。【24】

 

方氏注意到《汉书》和《隋志》相关记载的不同,主要是嬴公和眭孟二人的师承,认同《汉书》说。至于胡毋生和董仲舒的关系,则付之阙如。惠栋《后汉书补注》注释“前书”:“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引戴宏序和何休《公羊传》注“《春秋》其说口授相传”云云,对于胡毋生和董仲舒的关系则未加考证。至于下文“嬴公”的注释,只引郑玄《六艺论》,亦未加辨正。【25】齐召南所作殿本《考证》曰:“《儒林传》:嬴公,东平人,受《公羊春秋》于董仲舒,故眭弘书称‘先师董仲舒’也。”【26】“眭弘书”指《汉书》眭弘(字孟)本传记载的昭帝时弘所上书,其文有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先师董仲舒有言”注云:“眭孟受学于嬴公,嬴公受学于董仲舒。嬴在昭帝时为谏大夫,孟为符节令,应得及仲舒时。汉儒讲家法,故嬴公之师,孟亦称先师也。”【27】齐氏注意到眭孟自称董仲舒为“先师”这条材料,由此反推,证明嬴公师承董仲舒。周氏进一步展开加以解说,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二人所处时代有交集,一是汉儒家法容许称本人老师的老师为先师。陈立《公羊义疏》卷七六《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传《春秋》者非一”疏云:

 

《后汉书·儒林传》引前书,以嬴公、孟卿、眭孟以下皆为胡母子都弟子;据《六艺论》,则皆董仲舒弟子。范氏误以前书“弟子遂之者”缀于胡母子都下,误认为胡母弟子。其实彼文自承“董生为江都(王)相,自有传”连缀之尔。惟胡母子都弟子不见诸史,何氏之学出于李育,育多据胡母生《条例》,故与董生等说往往不同。【28】

 

陈氏注意到《后汉书》和《六艺论》有关嬴公等师承的记载存在歧异,主要还是从《汉书·儒林传》文理上加以解释,似觉牵强。同时,他考察李育多据胡毋生《条例》,而何休之学出于李育,意谓何氏所传当为胡毋生之学。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一严彭祖《春秋公羊传》十二卷引《隋志·〈春秋〉类序》,按曰:

 

按《儒林传》载,胡毋生弟子唯有公孙弘一人,嬴公乃董仲舒弟子。又嬴公授孟卿及眭孟,眭孟非受之孟卿,与此言传授大异。眭孟名弘,有列传,传载其自言“先师董仲舒”,则嬴公确为仲舒弟子。【29】

 

姚氏《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六严彭祖《春秋公羊传》十二卷同样引《隋志·〈春秋〉》类序,按曰:

 

此本范书《儒林传》,其言授受与《汉书》及《六艺论》异。《眭弘传》云“从嬴公受《春秋》”,则非受之孟卿,盖眭孟与孟卿同师嬴公者也。又嬴公为董仲舒弟子,《眭弘传》自言“先师董仲舒”。而嬴公为胡母生弟子,《汉书》亦无明文,当从《六艺论》。【30】

 

综合这两条按语,知其所涉及的文献有《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列传》《六艺论》《隋志》等,姚氏或系沿袭齐召南说,指认嬴公确为仲舒弟子;同时也辨析了孟卿和眭孟的关系,指出二者实为同辈,并无授受关系。不过,前后对比,姚氏后来的说法似乎略有松动。

 

皮锡瑞则主要讨论董仲舒的师承问题,以及胡毋、董二人学理上的关联,曰:

 

太史公未言董子受学何人,而与胡毋同为孝景博士,则年辈必相若。胡毋师公羊寿,董子或亦师公羊寿。何休《解诂序》谓“略依胡毋生《条例》”,疏云:“胡毋生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太史公但云公孙宏受胡毋,不云董子亦受胡毋。《汉书·儒林传》于胡毋生云“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云同业,则必非受业。戴宏序、郑君《六艺论》皆无传授之说,未可为据。何氏云依胡毋而不及董,《解诂》与董书义多同,则胡毋、董生之学,本属一家。【31】

 

皮氏极论胡毋生和董仲舒并无师承关系,但认为二家之学可能同出公羊寿,本属一家,或有折衷之意。

 

近现代学者多以为嬴公乃董仲舒弟子,如刘师培、【32】马宗霍先生皆然。【33】刘汝霖先生《汉晋学术编年》盖从《汉书·儒林传》说,指认嬴公等并皆董仲舒弟子,公孙弘为胡毋生弟子,其受学当在胡毋年老归教于齐之后,而胡毋初为博士是在景帝初年。从其书传授表来看,胡毋师承公羊寿,董则所出渊源不明。【34】武内义雄《中国哲学思想史》所列《春秋》学授受系统则为胡毋生传董仲舒,仲舒又传嬴公。【35】吕思勉先生《秦汉史》、蒙文通先生《经学抉原》、钱穆先生《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周予同先生《群经概论》亦皆以为董仲舒传嬴公。段熙仲先生确切地认定“董生之学,一传为嬴公,最守师法。嬴公再传为严、颜,二氏必本于董生无疑”。【36】徐复观先生则有较为详尽的考证:

 

董氏与胡毋生为同僚同辈,两传都叙述得很清楚。因《董仲舒传》可确证吕步舒为董仲舒的及门弟子,因《眭孟传》可确证眭孟为董仲舒的再传弟子,因而也可间接证明嬴公是董氏的及门弟子他们四个人是一组的,也可由此推断其余两人也是董氏的弟子,由此而能断定两汉《公羊》之学,乃出于董仲舒而非出于胡毋生,可破千载的迷雾。【37】

 

徐先生在清人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嬴公师承董仲舒。裴普贤先生以为董仲舒传其学于嬴公。【38】吕凯先生援引《六艺论》,当亦认同其说。【39】张涛、项永琴先生也认为嬴公是董仲舒弟子。【40】周桂钿先生以为《后汉书》的记载是错误的,“误解”了《汉书·儒林传》的记载,也援引眭孟本传“先师董仲舒有言”云云,认为嬴公乃董仲舒弟子。其书所列《春秋》学传授表,胡毋生和董仲舒皆师承公羊寿。【41】赵伯雄先生也注意到这两种不同的记载,认为“把上述《汉书》那段话中的褚大等人理解为董仲舒的弟子也许更合理一些”,亦引用“先师董仲舒有言”云云以为佐证。【42】持相反意见者,如马勇先生以为胡毋生的“学术传人为嬴公。史称嬴公之学受自胡毋生,成于董仲舒”,所注文献出处是《汉书·儒林传》,【43】知其并未深考史传,主观臆断,意在调和。赵生群先生亦以为胡母生传嬴公,嬴公传孟卿和眭孟。【44元敏先生论述董仲舒《公羊》学授受源流援引《经典释文·序录》,据此可推知嬴公乃董仲舒弟子;【45】论及武帝朝经学,又明确提出胡毋生传嬴公,嬴公授孟卿。【46】

 

总之,清代以降,除齐召南据《汉书》眭弘本传“先师董仲舒有言”反推嬴公师承董仲舒之外,只有徐复观先生注意到《汉书》董仲舒本传提及吕步舒为董仲舒弟子这一条新材料,进而根据嬴公、吕步舒等四人为一组,推断其余两人也是董仲舒弟子。此外,并无新材料之发现与使用,旧说之厘析与辨正,大体上辗转相承,取其一端而已。


 

综合以上学术史的梳理,虽然文献不足征,但我们钩沉索隐,探赜洞微,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的。

 

除汉唐文献的原始记载外,清人直至今人主嬴公师承董仲舒说者,他们所认定的最有力证据就是齐召南注意到的《汉书》眭弘本传“先师董仲舒有言”云云,以此反推嬴公师从董仲舒。但是,我们认为,齐说恐未必是。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曰:“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师古曰:“前学之师也。”【47】齐召南《考证》曰:“案此即所谓经师也。眭弘上书称‘先师董仲舒’,即是其义也。”不难看出,尽管此处齐氏《考证》亦联系眭弘本传,但他的解释是“经师也”,只是泛指,并不是像他对眭弘本传所解释的那样,称呼本人的已故老师或老师的老师为先师的意思。至于颜师古的意思也是明确的,实指某经之学的早期研治者。我们发现,《汉书》“先师”一词用例,除《地理志》外,【48】余者皆为师古所释之义,如《蔡义传》蔡义自称“窃以闻道于先师,自托于经术也”。《梅福传》匡衡奏议曰:“《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孔光传》太后诏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光为孔子十四世孙,“先师”指光父孔霸,从夏侯胜习《尚书》,故太后称为先师。而且,郑玄所用“先师”之义亦多指某经之学的早期研治者。【49】如《尚书注疏》卷一《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疏引《郑志·答赵商》:“先师以来,皆云火掌为地。”《毛诗注疏》卷二之一《燕燕》“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疏引《郑志·答炅模》:“为记注时就卢君,先师亦然,后乃得毛公传记。”卷三之一《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疏引《郑志·张问》:“今仲梁子,先师,鲁人,当六国时,在毛公前。”卷十四之一《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疏引《郑志·答赵商》:“故先师之说,黎兼之,亦因火土位在南。”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先师董仲舒”并非如清人所理解的那样,当如师古所云,实为泛指某经之“的早期研治者,其义当与汉人所谓“后师”相对而言。【50】所以,也就不能根据这句话反推嬴公是董仲舒弟子。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史记》所记董仲舒弟子只有吕步舒等三人,绝无嬴公,这并非无意造成的疏漏,而是有意阙省。《汉书》另增嬴公,当有所本,但对于嬴公之为胡毋生弟子抑或董仲舒弟子则表述含糊,以致后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那么,是否有可能存在第三种理解呢?我们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根据《汉书》胡毋和董二人交相错杂的叙述方式,认为班固有意在《史记》“弟子遂者”一句中间加“之”字,其意在于说明嬴公等四人乃胡毋和董二人之弟子,嬴公系胡毋之弟子,吕步舒等三人系董之弟子。当然,从后世的相关记载来看,绝无这种理解,所以我们只是提出假设而已,疑以传疑,付之阙如。事实上,从《史记》“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和《汉书》“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而言,嬴公为东平(今属山东)人,恰为齐地,且其所授孟卿为齐人,眭孟为鲁人,与《史记》说完全契合,所以我们推拟嬴公其实师承胡毋生,并未从董仲舒受学。虽无直接的文献依据,《后汉书》《隋志》以下,持这种观点者代有其人,或可为佐证。

 

至于胡毋生和董仲舒的关系,《史》《汉》并无异义,皆以为同僚且同辈。【51】东汉以降,始有新说,提出董仲舒受学于胡毋生。前揭徐彦疏引戴宏序有一句重要的表述,前人援引之时往往失载,那就是“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次于“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母子都着于竹帛”之后。那么,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我们从传世文献中为它找到了注脚。东汉李固《祀胡毋先生教》有曰:“故宣尼豫表之曰:‘胡毋生知时情,匿书自藏,不敢有声。’”【52】所谓宣尼预言不言而喻出于纬书,实际上反映了汉人关于胡毋生传承《公羊传》的一种认识。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公羊》其书的传承过程来看,胡毋生都不可能有如伏生一样的经历,壁藏经书文本(因为景帝前《公羊传》只是口说流行,并未书于竹帛),但毕竟汉代《公羊》文本的成立以及离析章句,都是由胡毋生完成的。所以,王充甚至把他与《公羊》《谷梁》二传的创始人并提,“公羊高、谷梁寘、胡毋氏皆传《春秋》,各门异户”。【53】董仲舒见于谶纬,《论衡·实知篇》论曰:

 

孔子将死,遗谶书……又曰:“董仲舒乱我书。”其后,江都相董仲舒,论思《春秋》,造着传记。……则言“董仲舒乱我书”,亦复不可信也。【54】

 

然而,在《案书篇》中,王充的态度却有变化,以为“谶书云‘董仲舒乱我书’,盖孔子言也”,并且详尽地分析有关“乱”字的三种解释:

 

读之者或为“乱我书”者,烦乱孔子之书也;或以为乱者,理也,理孔子之书也。共一“乱”字,理之与乱,相去甚远。然而读者用心不同,不省本实,故说误也。……案仲舒之书,不违儒家,不及(反)孔子,其言烦乱孔子之书者,非也;孔子之书不乱,其言理孔子之书者,亦非也。孔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者,于(终)孔子言也。孔子生周,始其本;仲舒在汉,终其末。尽也(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盖其义也。赋颂篇下其有“乱曰”章,盖其类也。【55】

 

也就是说,所谓“乱我书”,犹如班彪续《史记》,当即董仲舒续完《春秋》之义。虽然王充反谶纬,但对待这一条材料的态度却有反覆,说明他还是认同的。《儒增篇》亦引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56】由此可知,在汉人看来,董仲舒在《公羊》学成立,或者具体地说在文本成立的过程中,还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刘歆评价“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57】亦可为证。

 

总之,根据谶纬之书的记载,胡毋、董二人在《公羊传》文本成立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纬书《孝经说》亦曰:

 

孔子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然则其微似之语独传子夏。子夏传与公羊氏,五世乃至汉,胡母生、董仲舒推演其文,然后世人乃闻此言矣。【58】

 

不难看出,这也是把胡毋、董二氏均纳入公羊氏家学的传承统绪中来,并且明确揭示二人所起的作用是“推演其文”,亦即文本的推定和演绎。所以,前揭熊赐履《学统》径称公羊寿与弟子胡毋生、董仲舒着以竹帛。至于胡毋和董之间有无师承关系,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往者略依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徐彦疏曰:“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氏,犹自别作《条例》,故何氏取之以通《公羊》也。”【59】这是明确论及胡毋、董二氏具有师承关系的最早记载。吴承仕先生以为“其说不见于惇史,疑莫能质也”。【60】我们认为,尽管徐彦此说于古无征,但就《公羊》文本传承而言,未必没有道理。前揭《汉书·儒林传》提及“仲舒著书称其德”,称颂胡毋生德行,具体内容不详。而李固《祀胡毋先生教》得以传世,弥足珍贵,其书记载董仲舒称“胡毋子都,贱为布衣,贫为匹夫。然而乐义好礼,正行至死。故天下尊其身,而俗慕其声,甚可荣也”。知仲舒著书称其德之时,胡毋生已死,更可证明上文所论胡毋、董虽然同辈,但胡毋略早的说法。而且,李固还讲到他本人对于胡毋生的认识和评价,其文有曰:

 

自宣尼没,七十子亡,经义乖散,秦复火之。然胡毋子都禀天淳和,沉沦大道,深演圣人之旨,始为《春秋》,制造章句。是故严、颜有所祖述微傚,后生得以光启,斯所谓法施于人者也。……太守以不材,尝学《春秋》胡毋章句,每读其书,思覩其人,不意千载,来临此邦,是乃太守之先师,又法施于人。

 

通过“始为《春秋》,制造章句”和李固本人研习“胡毋章句”的表述,以及上文所引纬书材料,结合戴宏序、《论衡》、徐彦疏等,可知汉人都把胡毋生视作汉代《公羊》学的开创者,《公羊》文本的成立以及章句的创制,都是由胡毋生完成的,其所起作用最大。而且,根据西汉的惯例,只有立为学官者才能创作章句,所以尽管胡毋、董二氏皆为景帝博士,但应该是胡毋生先立,董仲舒后立,这从董称颂胡毋时其人已亡或可推知。总之,虽然胡毋、董二人并无直接的师承关系,但胡毋不仅是与公羊寿合作将《公羊传》书于竹帛者,还是最早名家的《公羊》学者,并且创作完成章句。而董仲舒更在其后,王充所引儒书所谓“读《春秋》”,则可以理解为在《公羊传》书于竹帛之后,董仲舒诵读其书文本。所以,我们认为,董仲舒所受《公羊》文本甚至还有章句,当出自胡毋生。当然,较之胡毋,董在汉代儒学史尤其是《公羊》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大,这与二者政治地位之悬殊密切相关。汉初直至文景时期一贯奉行黄老之学,儒学受到压制,这或许就是胡毋“匿书自藏,不敢有声”所指向的政治背景。而董所起到的作用除了诵读、传承《公羊》文本,更从阴阳灾异的角度加以阐发,从而深刻地介入现实政治,使之大显于世。

 

那么,董仲舒直接的学术渊源又是怎样的呢?《公羊》学最初主要是在公羊氏家族内部传承,所以戴宏序所叙传承统绪只是公羊氏家族内部的简单系统。实际上,如《四库提要》所言,“今观《(公羊)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61】也就是说,《公羊》学的传承并不局限于公羊氏家族内部,授受其学者也不乏外人。从这一点来说,董仲舒是赵人,他未尝师事公羊寿或胡毋生,而是从其他的学术渊源受学也是完全可能的。【62】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所谓“传《春秋》者非一”,【63】殆此之谓也。

 

附带说明一下,《汉志》着录《公羊章句》三十八篇,不着撰人。有关其作者,沈钦韩《疏证》注意到几种可能是章句的记载:

 

《公羊疏》:“颜安乐等解此《公羊》,苟取顽曹之词。”又:“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何休《序》云:“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后书》:“张霸减定《严氏春秋》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64】

 

知沈氏直以为章句出于严、颜之学。王先谦《补注》引沈氏说,以为“皆章句也”,【65】认同其说。姚振宗的观点则有所不同,《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一胡母生《春秋公羊传章句》曰:

 

又按《儒林传》云:“瑕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1其义,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由是《公羊》大兴。”《艺文志》:《公羊章句》三十八篇,不着撰人,疑即董氏书、胡毋氏章句。据李子坚言,当时匿书自藏,殆归教于齐,齐之学《春秋》者传之,至后汉犹存,为何劭公等所祖述。【66】

 

不过,四年之后完成的《汉书艺文志条理》说法已有变化,其文有曰:

 

按《儒林传》又云云,则此《章句》似董生为之也,不即其弟子嬴公下及严、颜诸人所作。以其出自众人,故不著名氏。《隋志》有严彭祖《公羊传》十二卷,恐非此书。又后汉李固言胡母生有《春秋章句》,当时匿书自藏,则又非此书矣。【67】

 

姚氏没有吸纳沈钦韩的意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起先以为章句乃胡毋生所作,但书出董仲舒;后来径以为董仲舒所作,成于众手,只是不会晚到嬴公及以下。他虽然注意李固(子坚)《祀胡毋先生教》提及胡毋生《春秋章句》,但还是从先入为主的前提———西汉《公羊》学溯源于董仲舒出发,以为董仲舒所作,颇觉牵强。至于他认为“匿书自藏”的对象是胡毋生章句,恐非是;如上所述,这是纬书假托孔子的预言,当指《春秋》经。余嘉锡先生引李固《祀胡毋先生教》,认为“然则自胡毋生已有章句矣”。【69】由上文所论亦可证实余先生说,《公羊章句》的作者问题实际上关乎西汉《公羊》学授受源流。


注释
 
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徐彦疏引,称“戴宏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首,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本,2007年,第3页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引作“戴宏序”,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引作《春秋解疑论》,二者均脱“与董仲舒皆见于图谶”一句,唯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八引文有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九年桐乡冯集梧德裕堂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0册,第609页)。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斯岂非守文持论败绩失据之过哉”,徐彦疏曰:“持论者,执持《公羊》之文,以论《左氏》,即戴宏《解疑论》之流矣。”当为姚氏题目所本。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何休注,第26页上。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题解疏,第7页下。
 
崔述:《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余录》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01页。
 
崔适:《春秋复始》卷一《序证·公羊传当正其名曰春秋传》,《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七年北京大学铅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1册,第381页。
 
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史辨》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6-77页。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十册,第3128-3129页。
 
母,《史记》作毋。起初只有“母”字,甲、金文多借“母”为“毋”,作否定副词使用(母、毋音极近);小篆已分化成“母”“毋”二字,所以《说文》兼收二字;但借“母”为“毋”的现象还是很普遍。至于作为姓氏的“胡母/毋”,郭忠恕《佩觽》曰:“胡毋之毋(原注:音无。)用母(原注:父母之母,今《公羊序》如此,失之矣),其滥读有如此者。”承章莎菲同学告知,谨志谢忱。陈直先生引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及汉印,皆作胡毋;但亦有作胡母者,如王羲之十七帖文是也(《史记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7页)。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十一册,第3616页。
 
10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第十册,第3118页。
 
11 据刘汝霖先生考证,公孙弘受学胡毋生,“当在其年老归教于齐之后。……至迟不过景帝五年,而又在子都辞博士之后,故知子都之初为博士在景帝初年也”(《汉晋学术编年》卷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35年再版,第65页)。又据钟肇鹏先生考证,董仲舒(前194-114)文帝元年(前179)前后习《公羊春秋》,景帝元年(前156)“已是著名的经师,受学弟子甚众”,为景帝博士亦在是岁(《春秋繁露校释》附录二《董仲舒年表及生卒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4-1115页)。我们认为,《史记》《汉书》本传只是说董“孝景时为博士”,并未注明具体时间,所以系于景帝元年恐未必是。苏舆《董子年表》按曰:“为博士不知何年,故通着于景帝。然仲舒至元狩间即以老病致仕,则其为博士时,虽不如平津六十之年,亦非贾生弱冠之比矣。”(《春秋繁露义证》后附,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重印1992年版,第478页)苏氏说近是。因为董虽然景帝朝既已为博士,但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时期主要是在武帝朝。拙作完成之后,我们又看到了程元敏先生《汉经学史》,更加坚信这一观点。程先生曰:“景帝先立胡毋生为此经(《春秋公羊传》)博士。……自家开科授徒必私有家法,家法即其教本。又逮胡氏罢博士归齐教学,亦必有书本,即《公羊传》之写本当定着于此际。胡毋生为齐人,故《公羊传》中多齐地方言,故此书为胡作成(本屈先生说)。……胡毋生博士,罢官职归里后,景帝继立董仲舒为《春秋公羊》学博士,西汉无同时一部经书立二博士之理由事例,故定立董在胡去职后。”(《汉经学史》卷二“汉文帝、景帝朝之经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57-59页)承蒙陈恒嵩教授惠赐程先生大作,谨志谢忱。
 
12 段仲当即殷忠,段与殷形近而譌,仲、忠声符相同。《史记·集解》:“徐广曰:殷,一作‘段’,又作‘瑕’也。”齐召南殿本《汉书·考证》:“广川段仲,《史记》作殷忠。”王先谦《汉书补注》卷八八《儒林传》:“徐广注‘殷一作段’,则段字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影印光绪二十六年王氏虚受堂刻本,第三册,第248页)
 
13 师古曰:“嬴,姓也。公,长老之号耳。”(《汉书》卷七五,第10册,第3153页。)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汉有嬴公,治《公羊春秋》,为眭孟师。世居东平,不知为何国之后,望出东平。”郑樵《通志》卷二七《氏族略第三》:“汉有嬴公,治《公羊》,望出河东太原。”
 
14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疏,第3页下。皮锡瑞《六艺论疏证》不过援引《汉书·儒林传》,并未加以疏解(《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光绪二十五年刊《师伏堂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71册,第286页)。
 
15 《两汉纪·汉纪》卷二五,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上册,第436页。
 
16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注解传述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7页。
 
17 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先生整理:《史通》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09页。
 
18 《后汉书》卷七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八册,第2577页。
 
19 《隋书》卷三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四册,第932-933页。
 
20 前此诸书(《汉书》《汉纪》《后汉书》《释文》)均作东平,疑《隋志》涉下文东海孟卿而误。
 
21 《皇清文颖》卷一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49册,第619页下。
 
22 毕沅:《传经表》,《丛书集成初编》影印《式训堂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重印本,第69-74页。《传经表》《通经表》一般认为是洪亮吉所作。
 
23 虽然我们可以把类书(或政书等)删省“自有传”三字理解为节引史料或通顺辞气,但删省之后的文本客观上所呈现出来的意义确实是把下文“弟子”和董仲舒直接联系起来。
 
24 《古今释疑》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中汗青阁刻本,第1145册,第64页。
 
25 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八,《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九年桐乡冯集梧德裕堂刊本,第270册,第609页。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七九下径引惠氏说(《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四年长沙王氏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3册,第316-317页),知其亦无所考。
 
26 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七五亦引“官本《考证》”(第三册,第96页),知其认同齐氏说。
 
27 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卷四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影印清光绪十年周氏思益堂刻本,第755页。
 
28 《公羊义疏》卷七六,光绪中刊《皇清经解续编》本,卷一二六四。
 
29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一,《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2页。
 
30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六,《二十五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五卷,第一册,第265页。
 
31 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论董子之学最醇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之书不必惊为非常异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5页。
 
32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一册第十二课“两汉《春秋》学之传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影印1906年国学保存会初印本,第12页。
 
33  马宗霍:《中国经学史》第六篇“两汉之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本,1936年,第49页。
 
34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卷一,第62-66页。
 
35 武内义雄着,汪馥泉译:《中国哲学思想史》第十一章“前汉底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30页。
 
36 《春秋公羊学讲疏》第一章“经传注疏作述考略”附录“《春秋公羊传解诂》所据本考”,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37 徐复观:《中国经学史的基础·西汉经学史》之二“西汉经学的传承·《春秋》的传承及其传承中的问题·汉代《公羊传》的传承统绪出于董仲舒而非胡毋”,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第178页。
 
38 裴普贤:《经学概述》第六章“《春秋》与三传”,台北:开明书店,1969年,第113页。
 
39 高明主编:《群经述要·春秋公羊传述要》,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第133页。
 
40 张涛、项永琴:《秦汉齐鲁经学》之七“聚讼纷纭的《春秋》之学·威名显赫的《公羊》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31页。
 
41 周桂钿:《董学探微》第三章“汉代《公羊》学传授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419-422页。
 
429)赵伯雄:《春秋学史》第五节“西汉《春秋》学的传授·《春秋公羊》学的传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20-121页。
 
43 马勇:《汉代〈春秋〉学研究》第二章“《公羊》学: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公孙弘《公羊》学的实践意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44 赵生群:《〈公羊传〉的流传与异变》,程章灿编:《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45 程元敏:《汉经学史》卷二“汉文帝、景帝朝之经学”,第60页。
 
46 程元敏:《汉经学史》卷四“汉武帝朝之经学”,第118页。
 
47 《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附《歆传》,第7册,第1969页。
 
48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第六册,第1665页)此处“先师”当即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已故老师之义。
 
49 例外者如《尚书注疏》卷一《尧典》“虞书”疏引郑玄《书赞》云:“我先师棘子下生安国,亦好此学。”(阮元《校勘记》:“按子字衍文。”)(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本,第18页上、第31页上)此处“先师”当即已故老师之义。不难发现,此例与前揭《汉书·地理志》用例相同,“先师”上皆有修饰之定语,颇具规律性。
 
50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三“子沈子曰”,何休注:“子沈子,后师。”(第42页上)《四部丛刊》影印余本同。《校勘记》:“宋本、闽、监、毛本同,误也。蜀大字本作己师。解云‘知子沈子为己师者’亦作己字,当据正。”(第45页下)
 
51 苏舆《董子年表》引郑玄《六艺论》和戴宏序、《孝经说》,得出结论“是董与胡毋同为子夏六传弟子”(《春秋繁露义证》后附,第476页)。
 
52 许敬宗:《文馆词林》卷六九九“教四”,《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适园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82册,第552页。下同。
 
53 王充,张宗祥校注:《论衡校注》卷二九《案书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62页。
 
54 王充,张宗祥校注:《论衡校注》卷二六,第514-516页。
 
55 王充,张宗祥校注:《论衡校注》卷二九,第564-565页。
 
56 王充著,张宗祥校注:《论衡校注》卷八,第169页。
 
57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赞》,第八册,第2526页。
 
58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第一”徐彦疏引,第7页上。
 
59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首,第4页下。
 
60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注解传述人》,第118页。
 
61《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六经部二十六《春秋》类一《春秋公羊传注疏》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第210-211页。
 
62 《左传》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虞卿是战国晚期赵相,《汉志》着录其《虞氏微传》,知其《左传》学在西汉仍有存留。虞卿又传同郡荀卿,荀子对汉代儒学的影响则更大。虽然虞卿、荀子等所传为《左传》,但究为《春秋》学,由此亦可说明董仲舒《公羊》学另有渊源也是有可能的。承蒙王翊同学提示《公羊》学介入现实政治的取向和战国时期《春秋》学的传承,谨志谢忱。
 
63 何休《春秋公羊传序》,第3页上。
 
64 沈钦韩:《汉书疏证》卷二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影印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官书局刻本,第668页。
 
65 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三〇《艺文志》,第三册,第220页。
 
66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卷,第228页。
 
67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三卷,第95页。
 
68 《汉书艺文志索隐稿选刊》下,《中国经学》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