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代春、谢丰】德业并进:中国古代书院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2-04-03 18:14:18
标签:中国古代书院、德业并进

德业并进:中国古代书院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作者:杨代春、谢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师)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廿二日丙午

          耶稣2022年2月22日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教化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培养出许多彪炳史册的社会栋梁之材。书院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核心就在于书院教育始终将“德业并进”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01课程设计重“修德”与进业

 

书院课程,不同时期、不同书院略有差别,但大都以培养儒家的伦常道德观念及待人处事之道为目标,故以对“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的学习就成为书院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儒家道德伦理思想,能起到宣讲教化、敦励风俗的作用,进而实现“道明德立”。以儒家典籍为书院的主要课程,生徒在深入研读儒家经典的同时,理解、把握了经典中所蕴含的圣人之道,成为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进而展开实践,养成君子人格。

 

 

 

四书五经

 

同时,史学也是书院课程的重要内容。文石书院胡建伟曾明确指出:“经,经也;史,纬也。学者必读经,然后可以考圣贤之成法,则亦未有不读史而后可以知人论世者也。”执教书院者认为,虽然德性修养很重要,但“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才是德性的真正体现。读史可以知古今治乱兴亡得失之故,“长一己之材识”,扩一己之心胸。致君泽民、利济苍生的“实德”就存在于“牢笼古今,冥搜百代”的史书中。史学是能够培养“实才实德之士”的“真学”。

 

 

 

岳麓书院“读经六法”

 

中国古代书院的“自修课程”也鲜明地体现了对进业和道德修养的同等重视。清初名儒李颙主讲关中书院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每日黎明即起,坐少顷,屏缘息虑,令昭昭灵灵之体,湛寂清明,了无一物;饭后,看《四书》数章等。凡阅一章,即思此一章与自己身心有无交涉,务要体之于心,验之于行。苟一言一行不规诸此,是谓侮圣言,空自弃;中午,焚香默坐,屏缘息虑,以续夜气。饭后,读《大学衍义》及《衍义补》,深研细玩,务令精熟,则道德、经济胥此焉出;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纲目》,或濂、洛、关、闽及河、会、姚、泾语录。阅讫,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久自成德。

 

02学规厘定重“树德”与修业

 

书院学规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指出古代圣贤教人读书学习,就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

 

 

 

《白鹿洞书院揭示》

 

李文炤任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强调: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辨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

 

《清儒学案》将此学规的要点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王文清为岳麓书院手订的18条学规,前9条谈如何为人,后9条谈如何为学,在倡导“疑误定要力争”的同时,更以成人、治学、通晓时务著称。

 

 

 

岳麓书院学规

 

03以身作则彰“显德”与学识

 

书院在选聘山长及教师时,把学识及品德作为首要的标准。《龙门书院章程》规定:山长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须“品学兼优,体用咸备”、“足为士林矜式者”。延聘山长,“重德行,无拘科名”,以“树多士之型”。

 

岳麓书院的历代山长,都是满腹经纶的名士。其第一位山长周式,以“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讲学之余,周式还十分注重探求经学要义,撰著《毛诗笺传辨误》8卷、《论语集解辨惑》10卷、《拾遗》1卷等作品,被称为“真儒”“不愧正学”的经学家。

 

 

 

周式

 

朱熹的学术贡献,黄榦在《朱子行状》中写道:“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康熙则如此评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朱熹不仅学识卓越,而且也非常重视道德践履。在白鹿洞书院时,举凡衣食居行都是行止有度;走路稳健,坐姿端而直。

 

 

 

朱熹

 

刘熙载主讲龙门书院14年。他清正廉洁,治学无汉宋门户之见,熟于周秦诸子书。

 

书院的大师们不但德行学问堪称表率,而且特别关心学生的进德修业。上海龙门书院山长顾广誉、万斛泉、刘熙载等,均为当时理学名儒,且皆很自律。顾广誉讲学时,“手披口讲,不敢自遐逸”。临终时,仍把学生招至榻前,谆谆教诲。刘熙载在龙门书院主讲期间,“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五日必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讲去其非而趋于是。丙夜或周视斋舍,察诸生在否。”时人誉之为“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

 

*本文作者杨代春、谢丰,分别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原标题为《德业并进: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