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生辉!番禺这座500多岁古祠堂,走出岭南大文豪屈大均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2-04-07 01:12:07
标签:古祠堂、屈大均

古祠生辉!番禺这座500多岁古祠堂,走出岭南大文豪屈大均

来源:大洋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二月廿三日丁丑

          耶稣2022年3月25日

 

大洋网  在番禺区化龙镇,街坊们沿着莘汀村牌坊口往村中步行几百米,一座古老祠堂映入眼帘。抬头望去,大门正上方悬挂着“屈氏大宗祠”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大门两侧有对联:“禺山衍派临海名宗”……

 

眼前这座宗祠不一般,它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爱国诗人屈大均的祖祠。

 

 

 

屈大均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有力提升了岭南文化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力。屈大均也是番禺唯一一位作为首批进入南粤先贤馆的56位南粤先贤之一。

 

这座祠堂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近日,广州日报记者深入现场进行采访。

 

 

 

这座近500多岁祠堂,走出岭南大文豪

 

屈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化龙镇莘汀村莘环西二路德仁街2号,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青砖砌成的墙壁以及祠堂内众多圆木做成的廊柱,显得古色古香。地板和墙角都是用巨大的条状石柱砌成的,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

 

屈氏大宗祠对面的村落,则是新造镇思贤村。屈大均的墓地位于思贤村东北的宝珠岗上,墓地呈梯形。屈氏大宗祠始建时代不详。经省市文物专家考证,祠堂始建于明代早起或中期。族人屈大均(出生于明代崇祯三年)在《广东新语》里记载,他小时候即跟随长辈在大宗祠里祭祖,这说明祠堂在明代已经建好了。“我们从清代番禺县志、以及存留牌匾题款可知,该祠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年重修。”

 

 

 

1929年,县长陈樾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便以屈氏大宗祠为翁山纪念小学,并于中堂右侧设立“翁山纪念堂”,贮放及陈列珍贵的屈大均手迹及其他纪念品。学校有为纪念屈大均而作之校歌,学生每晨必唱。新中国成立后,翁山纪念小学改名“新成小学”,后又改为“莘汀小学”。其后,翁山纪念堂逐渐被毁,所有手迹器物,荡然无存。

 

1989年6月与“屈大均墓”一起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足见这座祠堂的份量。2007年,化龙镇立项对屈氏大宗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全面的修缮,恢复了以前屈氏大宗祠的模样。

 

走进祠堂里,了解这位文化巨匠故事

 

讲到屈氏大宗祠,就要深入了解屈大均。他用一部《广东新语》,将整个岭南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艺术等统统囊括其中。

 

近日,记者走进屈氏大宗祠,看到现场设置了“屈大均的传奇一生”“屈大均的家族”“屈大均的文学成就”等展览。

 

 

 

屈大均晚年专注于编纂广东地方文献,包括《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及《广州府志》《番禺县志》等。其中《广东新语》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等方面,不仅集各史志之所长,更有自家时代特色,书中所载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被誉为“广东百科全书”。

 

 

 

 

 

 

 

这部多达28卷的堂皇巨著,有“天语”“地语”“山语”“水语”“诗语”“草语”“木语”……只要和岭南风物相关的,都可以从这部巨著中找到记录。

 

 

 

古祠生辉!屈氏大宗祠正焕发新活力

 

2021年,化龙镇对屈氏大宗祠进行全面提升,将宗祠打造为屈大均历史文化展厅。该展厅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室、村史展馆等于一体。该展厅用图、文、声、像、动画全方位综合表现及借助声、光、电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再现屈大均一生。

 

记者看到,屈氏大宗祠成为莘汀村的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设置了屈大均历史文化展厅、化龙镇屈氏大宗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村里很多活动都在这里开展,每逢节日欢声笑语,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静静观展。随着祠堂的全面提升与精心打造,这座古老祠堂越来越有人气,越来越有生机。”一位莘汀村村民告诉记者。

 

小档案

 

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和学者,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目睹明末社会变乱,诗多表现民生疾苦,慷慨郁勃,时人有“未出梅关名已香”的赞誉。其著作《广东新语》是记述岭南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书中寓讽于述,指陈时弊,亦多有文学意味。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