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語類小引及卷一、二
作者:徐曦
来源:作者赐稿
方山語類小引
方山先生語録傳世者,有明嘉靖甲寅東吳書林刻先生《文録》收《紀述》一卷,分上、下篇,半頁十行、行二十字;又萬曆中陳繼儒編《寶顏堂秘笈》本,題“薛方山紀述”,不改卷目,沈中英、岳駿聲合校,半頁八行、行十八字,民國時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以排印;又清道光辛卯曹溶輯《學海類編》本,題“方山紀述”,析原上、下篇各爲兩卷,合四卷,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明隆慶間栞薛子庸語十二卷,門人向程音釋、曾孫耳校定,半頁八行、行十七字,民國辛卯菱溪錢振鍠序本據原版續印。
細覈諸編,《紀述》雖謂“聞於師友”“間有自得”,實惟五條署明崔銑、王鏊、呂柟言而未置可否,餘一百六十二條中載諸《庸語》者一百三十有三,僅二十九條獨見;《庸語》歷久成帙,雖分篇題目,所録寔頗雜亂無緒。今據蘇州市圖書館藏十行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八行本、廣陵書社二〇〇七年影印九行本紀述與南京圖書館藏《庸語》刪重裒合,得七百二十三條,復按義彙爲五卷,庶清整易讀。
歲在重光赤奮若露月既望毗陵徐曦謹識於渙洞寺筆削崖
卷第一體道
法象莫大乎天地而天地亦有始終,變通莫大乎四時而四時亦有舛錯,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而日月亦有晦食。惟一元之理則貫乎天地、四時、日月,循環而不已也。《庸語·伊尹》
天行健,斯懸日月而不墜;地行順,斯振河海而不洩;人行誠,斯備萬物而不遺。《紀述》上篇
或問:“天地自相依附之說如何?”邵雍《漁樵問對》:樵者問漁者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天。”曰:“然則天地何依何附?”曰:“自相依附。”薛子曰:“以日月之運行觀之,天之氣循環旋轉,地之上下皆天也,天寔包乎地者也。故曰:‘惟天爲大。’《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庸語·立言》
萬物紛錯懸諸天,天有定命也;衆言淆亂折諸聖,聖有定論也。《庸語·克念》
賦奇特之器者受抑於天,抱直遂之操者見折於人。斯性命之理、造化之權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天之賦於人、人之受於天者,古今一也。今人自以爲不及古人而甘心退托者,是自棄也,弱也;自以爲過於古人而設心擠排者,是自欺也,妄也。《庸語·操行》
天不可知也,可知者理;命不可必也,可必者義。是故君子以義處命、以理合天。《庸語·典謨》
勢利在人,有時而銷歇也;天理在人,無時而泯沒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天有節次、命有分數,人不可得而强也,所謂“與之齒者去其角、附之翼者兩其足”,漢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對上語。斯言誠可驗矣。是故君子樂天知命。《庸語·典謨》
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以殀壽貳其心者,不知命者也;以貧賤易其操者,不順天者也。《庸語·立言》
聖人立命,其次植義,其下沉俗。《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聖人制命,賢者安焉,不肖者逆焉。《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人有恆言:“君相所以造命也。”唐德宗貞元四年李泌對上語。然文帝不能富鄧通、武帝不能侯李廣,竇嬰不能保其身、霍光不能庇其族——可見命非人之所能造也。《庸語·典謨》
道之將行也歟?命也。傅説築於傅巖、呂望釣於渭水,弗能逃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孔子歷聘列國、孟子傳食諸侯,弗能用也。《庸語·時化》
君子積行而處窮、守道而招毀,命也,亦性也。命則順受於天,性則責成於己。《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或問:“義與命有以異乎?”薛子曰:“孔子‘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萬章上》: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命也,亦義也。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史記·殷本紀》: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奈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命也,非義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人之生也,各一其性。性與氣原不相離也。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特以其不雜於氣者而推本言之耳;荀卿言性惡,《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告子言性無善惡,《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絕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揚雄謂性善惡混,《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爲善人,修其惡則爲惡人。劉向謂性情相應,性不獨善、情不獨惡,荀悅《申鑑·雜言》。韓子韓愈言性有三品,韓愈《原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亦各從其見也。學者反惡歸善以復其本然之性,斯可矣;謂性本善而縱其所如,鮮不爲氣所使也。《庸語·伊尹》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要之,善者其常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程子程頤之言《二程遺書》卷一: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人生氣稟,理有善惡,然不是性中原有此兩物相對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惡,是氣稟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蓋有所取爾也。《庸語·世治》
程子謂“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又謂“善惡皆天理”。《二程遺書》卷二。非深造自得者不能爲是言也,彼依傍而學人言語者,內不足也。《庸語·操行》
或問:“紂爲孩時,微子已睹其性惡而長大爲亂;食我初生,而叔姬聞聲知其必滅羊舌。王充《論衡·本性》:微子曰:“我舊云孩子,王子不出。”紂爲孩子之時,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惡不出眾庶,長大為亂不變,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時,叔姬視之,及堂,聞其啼聲而還,曰:“其聲,豺狼之聲也,野心無親。非是莫滅羊舌氏。”遂不肯見。及長,祁勝為亂,食我與焉。國人殺食我,羊舌氏由是滅矣。然則人性皆善,何以有是乎?”薛子曰:“孟子之論性,自其天之所命者言之也;子是之問,以其人之所稟者言之也。蓋微有不同而理氣存焉,此世之所以論性者紛如也。”《庸語·操行》
性者氣之生理,氣者性之成形。《庸語·爲學》
御氣者道也,勝天者人也,贊化者性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達於天命之謂德,推而通之之謂道,舉而措之民而宜之之謂功,異裁同制之謂教。《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夫人之生也,無一息不戴天履地,無一息不處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事物之間。所謂道不可須臾離也,《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其有離焉者,是罔之生也;幸而免者,鮮矣。《庸語·古之》
道者,蹈也,蹈之斯爲道也;德者,得也,得之斯爲德也。身不能蹈、心無所得而徒逞其辭說者,自誑而誑人也。《庸語·操行》
或問:“‘道因權而立、德因勢而行’,陸賈《新語·辨惑》。陸賈之言,其信然哉?”薛子曰:“仲尼道配天地,固不因權而立也;德冠古今,固不因勢而行也。”《庸語·賞罰》
道本無名,强名曰“道”。若又以“太極”名道,則更贅矣。《庸語·大象》
夫道也者,可以兼善天下,可以獨善其身;非時勢之所能拘也,非方所之所能限也。彼拘且限者,其於道也,遠矣!《庸語·爲學》
道無精粗,精義入神、灑掃應對,一也;事無巨細,謀王斷國、出作入息,一也。《庸語·君子》
道外無事也,事外無道也;道外無物也,物外無道也。人於雞鳴而起以至嚮晦宴息,所應接者無非事與物也,此道之所以不可須臾離也。《庸語·操行》
器有毀而不治,形而下者或有時而滯也;道無廢而不興,形而上者則無間可息也。《庸語·賞罰》
已雕已琢之玉不可返於璞也,已澆已漓之俗猶可還於淳也。此道、器之別也。《庸語·闕疑》
或問三才之道。薛子曰:“天繫日月星辰、地載山川草木、人具四肢百骸,人皆知之;其陰陽成象、剛柔成質、仁義成德而一元默運以爲三才之蘊者,非窮理盡性至命,莫能窺也。”《庸語·古之》
五紀明則陰陽成象而天道立矣,四維效則剛柔成質而地道立矣,五典貞則仁義成德而人道立矣。《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道者,路也,人所共由而不得不由也。宋人建圖著書、窮高極微以探斯道之蘊奧,而師友終身之所問答者惟在於神會而心悟,不在於身體而躬行;一涉於日用常行之際則目之爲伎倆、詆其爲鄙俗而不屑矣,卒之議論多而成功少,遂成一代之氣習而國祚亦因之以促也。是豈所以爲道哉?《庸語·親師》
君子之於道,非任不成,非氣不至;自是似任而非任也,客氣似氣而害氣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氣者,所以運乎天地萬物者也,有清則有濁,有厚則有薄,窮則變,變則通,故一治一亂,皆非一日之積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氣,一也,有元氣、有血氣、有客氣。元氣者一身之主宰也,血氣者一身之榮衛也,客氣者血氣所感觸而有者也。元氣者,浩然之氣也,能養元氣則血氣自平矣,客氣惡得而有哉?《庸語·論性》
凡有氣莫非天,而天亦未嘗無形也;凡有形莫非地,而地亦未嘗無氣也。《庸語·操行》
盈天地間陰、陽二氣而已矣,陽勝則治、陰盛則亂。□□□□□□□□□□□□□□□□□□□□□□□□是故君子莫大乎以理而御氣、扶陽而抑陰。《庸語·春秋》
或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何以驗之?”薛子曰:“月借日以爲光,日亢月而反食;火有涼焰、水有溫泉,可見二氣之不相離也。聖人作《易》,一順其自然而已矣。”《庸語·神農》
陰陽之氣,凝者爲石,流者爲水。凝者無變,信也;流者無滯,智也。孔惡其硜窒也,《論語·子路》:硜硜然,小人哉!孟非其激逆也。《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信立而通,則不窒矣;智運而正,則不逆矣。《紀述》上篇
或問水旱。薛子曰:“水,陰也,窮陰則水;旱,陽也,亢陽則旱。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窮陰亢陽亦天之變也。堯、湯水旱而不能爲災者,修人事以回天變也。”《庸語·論性》
吾觀方技之書,有太陽之人、有太陰之人、有少陽之人、有少陰之人,而陰陽沖和者蓋鮮焉。此其言不誣而小道所以有可觀也。然則論性者惡可以遺氣而作聖者惡可以任性哉?《庸語·春秋》
幾也者,君子之所慎也。審幾者賢,見幾者聖,知幾者神。《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不知幾不足與有行也,不知本不足與有用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人之所不能違者,時也;所不可離者,道也。時有昇降,陰陽盡之矣;道無定在,鳶魚見之矣。通乎晝夜、窮通得喪,皆非在我者也;察乎淵魚、體用顯微,皆非在物者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或問元結“時化”“世化”之說。元結《浪翁觀化》:元子聞浪翁說化,化無窮極,因論諭曰:“翁亦未知時之化也。多於此乎?”曰:“時焉何化?我未之記。”元子曰:“於戲!時之化也:道德爲嗜慾化爲險薄,仁義爲貪暴化爲凶亂,禮樂爲耽淫化爲侈靡,政教爲煩急化爲苛酷——翁能記於此乎?時之化也:夫婦爲溺惑所化,化爲犬豕;父子爲惽慾所化,化爲禽獸;兄弟爲猜忌所化,化爲讐敵;宗戚爲財利所化,化爲行路;朋友爲世利所化,化爲市兒——翁能記於此乎?時之化也:大臣爲威權所恣,忠信化爲奸謀;庶官爲禁忌所拘,公正化爲邪佞;公族爲猜忌所限,賢哲化爲庸愚;人民爲征賦所傷,州里化爲禍邸;奸凶爲恩幸所迫,廝皁化爲將相——翁能記於此乎?時之化也:山澤化爲井陌,或曰盡於草木;原野化爲狴犴,或曰殫於鳥獸;江湖化爲鼎鑊,或曰暴於魚鼈;祠廟化爲宮寢,或曰數於祀禱——翁能記於此乎?時之化也:情性爲風俗所化,無不作狙狡詐誑之心;聲呼爲風俗所化,無不作諂媚僻淫之辭;顔容爲風俗所化,無不作奸邪慼促之色——翁能記於此乎?”浪翁聞元子說時化,歎曰:“吾昔聞世化可說,又異於此——昔世之化也:天地化爲斧鑕,日月化爲豺虎,山澤化爲州里,草木化爲宗族,風雨化爲邸舍,雪霜化爲衣裘,呻吟化爲常聲,糞污化爲粱肉,一息化爲千歲,烏犬化爲君子。”元子惑之,浪翁曰:“子不聞往昔世之化也?四海之內巷戰門鬬,斷骨腐肉萬里相籍,天地非斧鑕也邪?人民暗夜盜起求食,晝遊則死傷相及,日月非豺虎也邪?人民相與寄身命於絶崖深谷之底,始能聲呼動息,山澤非州里也邪?人民奔走,非深林薈叢不能藏蔽,草木非宗族也邪?人民去鄉國、入山海,千里一息,力盡暫休,風雨非邸舍也邪?人民相持於死傷之中,裸露而行,霜雪非衣裘也邪?人民勞苦相冤、瘡痍相痛、老弱孤獨相苦、死亡不相救,呻吟非常聲也邪?人民多饑餓溝瀆、病傷道路,糞污非粱肉也邪?人民奔亡潛伏、戈矛相拂、前傷後死,免而存者,一息非千歲也邪?僵王腐卿相枕路隅,鳥獸讓其骨肉,烏犬非君子也邪?”薛子曰:“斯言也,恫切而有餘悲者也,無亦有所自矣。若君子,所過者化,豈有是哉?”《庸語·時化》
盈虛、消息、聚散、離合,循環而不已者也。達於此者,斯無得而無喪矣。《庸語·古之》
至靜者莫能動,至虛者莫能礙,至清者莫能污,至明者莫能障。《庸語·論性》
靜以制動,虛以含實;未有不靜而能動者也,未有不虛而能實者也。《庸語·典謨》
清生濁,虛生實,一生數,大生細。《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蓄不久則著不盛,積不深則發不茂。《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日月之明無不照也,然必啟其戶牖,斯取照矣;雨露之澤無不潤也,然必治其畎畝,斯受潤矣。是故天將福之而自作孽焉,天亦無如之何也。《庸語·世治》
日不知夜,月不知晝;貞明莫如日月,且弗能兼,而況於人乎?此君子所以不求備於一人也。《庸語·神農》
牛梏於童,可服於廂;木植於芽,可棟明堂。必也其慎始乎!《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或問:“人謂‘天地之間,惟人爲貴’,《太上靈寶昇玄內教經中和品述義疏》。或本《孝經·聖治章》:天地之性人爲貴。何以見之?”薛子曰:“荀子有言:‘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荀子·王制》。今乃自暴自棄而爲賤丈夫焉?斯不足貴矣。”《庸語·親師》
吾身固天地萬物中之一物也,天地萬物亦吾身中之一物也。不誠乎身則渺乎其小而不能範圍天地、曲成萬物矣。《庸語·操行》
萬物皆備於我,不可以物爲非我也,然而有我則私矣;萬理皆具於心,不可以心爲無物也,然而有物則滯矣。《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人惟無我,則萬物皆我矣;人惟有我,則一身皆物矣。無知無爲,非無我也;有知有爲,不害其爲無我也。《庸語·爲學》
虛生氣、氣生形,天地無心而成化也;寂生感、感生應,聖人有心而無爲也。《庸語·爲學》
心,一也,而有人心、道心,故其精神可以爲聖,亦可以爲狂;性,一也,而有理義、氣質,故其發見可以爲善,亦可以爲惡。彼謂“即心即聖”“任性即善”而無事於存心養性者,皆妄也。《庸語·賞罰》
心,一也;純於理者謂之道心,雜於氣者謂之人心。人心雖未即人慾而人慾由之萌動,故曰“危”;道心雖純是天理而天理則無聲臭,故曰“微”——此精一執中所以無間可息也。《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庸語·古之》
人心道心傳於虞、敬怠義慾發於周,《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慾者從,慾勝義者凶。及觀周公惟事制作、孔子罕言性命,《論語·公冶長》: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二聖豈珍秘虞周之學而不以示人哉?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也。迨子思、孟軻則屢言心性,至宋儒而其說長矣;民到於今,惟事空談、罔知實學,然後知周公、孔子之慮天下也,蓋亦遠哉!《庸語·大象》
人之一心本與天通者也,或爲巧言所入,或爲讜言所拂,斯變其常性而不能辨是與非矣。《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自其發於道心者可以謂之良知,而發於人心者其知未必良也。致知在格物,學者可不猛省哉?《庸語·古之》
天之高也、人之衆也,其理與情皆統於此心也。能存此心則天人不能違矣,故曰:“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老子》第四十七章。《庸語·立言》
人身至渺也,而參天地惟此心耳。先之以求放心,次之以養心,次之以盡心——孟子得傳心之要法矣。《庸語·典謨》
人心之放非一端,而求之爲甚難也:怠心難奮、慾心難制、驕心難降、怒心難平、忌心難抑、惑心難開、疑心難解、偏心難正、成心難忘、褊心難寬——非操之有要者,其孰能求之?《庸語·典謨》
古今之言性、言情、言理、言氣、言志、言意者,若是其爾殊也,而不知其皆原於一心也。苟能存養而盡其心焉,則一以貫之而各循其則矣。《庸語·論性》
不識不知,人之本心也。有識有知,緣物而生也。以心應物而不累於物,則心常虛矣。《庸語·爲學》
心易實而難虛,氣易揚而難抑。能虛而抑,其於道也幾矣。《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失心之言荒以肆,無檢故也;怠行之言易而罔,不試故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是以本心言也,固有之心也。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可以周事《關尹子·五鑑》:勿以我心揆彼,當以彼心揆彼。知此說者可以周事,可以行德,可以貫道,可以交人,可以忘我。——是以彼心言也,已壞之心也。《庸語·爲學》
聖人以一心應萬物,譬如鑑中之形、水中之影——形、影有去來而鑑、水實無去來也。彼逐於物者以鑑就形、以水就影,其不爲物所引者,鮮矣。《庸語·爲學》
人之一身,父母之遺體也、天地之委形也。觀天地之不遠、念父母之孔邇,則心常存而身有主矣。《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耳無聲、目無色、口無味、鼻無臭、心無物,然而有聲、色、味、臭、物者,皆外感也;不累於外感,斯得其本體矣。《庸語·爲學》
聾者不聞、瞽者不見、瘖者不言,然其心之虛靈,則其所聞、所見、所言者皆真實也。彼多聞、多見、多言者,或不免於妄矣。《庸語·處俗》
程伯淳程顥,字伯淳。謂琴聲可以禁邪、《二程粹言·論學》:琴者,禁邪心也。磬聲可以養心,《二程遺書》卷六:玉磬,聲之最和平者,養心。是有聲之樂亦不可無也,然亦惟聽之者何如耳。《庸語·操行》
或問:“人常有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禮記·曲禮》。何以能之?”薛子曰:“不以耳聽而以心聽,則聽於無聲矣;不以目視而以心視,則視於無形矣。”《庸語·立言》
妙感應者存乎德,竭顯微者存乎識,處事變者存乎才。《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或問:“善則慶、惡則殃,有造物者以主宰之乎?”薛子曰:“造物何容心也?水流濕、火就燥,氣類之相應也;慶就善、殃就惡,亦氣類之相應也。一自然而然者也。”《庸語·親師》
福者禍之門也,治者亂之先也,成者敗之原也。故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周易·否·九五》。《庸語·克念》
福爲禍所伏,禍爲福所倚。《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知福之爲福而不慮禍,禍斯至矣;人知禍之爲禍而不求福,福斯至矣。《庸語·立言》
或問:“人生於世,何以免於禍害?”薛子曰:“嘗聞之:福爲禍先,利爲害本。《韓詩外傳》卷一:利爲害本而福爲禍先。惟不求福,斯無禍矣;惟不求利,斯無害矣。”《庸語·神農》
卷第二修身
聖人之心與天一,故先天而天不違也、後天而奉天時也;《周易·乾·文言》: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衆人之心與天二,故人衆則能勝天也、天定則能勝人也。《庸語·操行》
聖人不空出、賢者不虛生,達則道行、窮則道明。故雖欲生人而不求售、雖欲濟世而不屈身,樂天知命、安於所遇而已矣。《庸語·賞罰》
聖人於樂中未嘗無憂也,憂中未嘗不樂也。《庸語·操行》
聖人有不知,故能無不知;有不爲,故能無不爲。《庸語·爲學》
《中庸》言“慎思”,《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者也;《易》言“何思何慮”,《周易·繫辭》: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聖人也。始於思而終於無思也。顏回言“有爲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學者也;孔子言“夫何爲哉”,《論語·衛靈公》:無爲而治者,其舜也歟?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聖人也。始於爲而終於無爲也。《庸語·典謨》
物雖金玉,必砥礪琢磨,斯成器也;人雖上智,必省察克治,斯成聖也。《庸語·易簡》
不擇細流、不讓土壤,斯成海嶽;克勸小物、必矜細行,斯成聖賢。彼貪詐敗露、身集百詬而以獨立不懼之君子藉口焉,何其無忌憚之甚也?《庸語·操行》
大人者,天人合者也,故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文言》。彼晉楚之富、《孟子·公孫丑下》: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趙孟之貴,《孟子·告子上》: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朱熹註:趙孟,晉卿也。能以爵祿與人而使之貴,則亦能奪之而使之賤矣。若良貴,則人安得而賤之哉?自有道者視之,藐乎其小矣,曷足以爲大哉?《庸語·簞瓢》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君子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張載《張子全書·近思録拾遺》。今之所謂大人、君子有是心乎哉?《庸語·古之》
人,一也,可以爲君子,可以爲小人,可以爲士農,可以爲工賈——積習使之然也。《庸語·神農》
邵文莊公邵寶,謚文莊。曰:“人當爲真士夫,不當爲假道學。”薛子曰:“真士夫則真道學也,假道學則假士夫也。何有於二哉?”文莊公曰:“爾之言是也。但今之爲道學者不過假是名以出於士夫之上,而其實非也。吾故因其名而反之耳。”薛子曰:“公但即真,勿畏道學之名也。”文莊公曰:“爾言又是也。”《庸語·世一》
古以希聖賢、通古今者爲士,士有異於民也;今以入學校、登科第者爲士,士無異於民也。《庸語·大象》
士人之於當路,與其枉道而親,不若直道而疏也;與其獻諛而進,不若遭讒而退也。《庸語·親師》
或問:“‘塗雖曲而通諸夏,則由諸;川雖曲而通諸海,則由諸;事雖曲而通諸聖,則由諸。’揚雄《法言·問道》。斯言如何?”薛子曰:“曲而通不若直而達,故仲尼曰:‘人之生也直。’《論語·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庸語·克念》
君子之於世,無去無就,惟道之從。介士甘遁跡以遂高,退士務匿名以辟咎,志士求危身以著節,義士樂奮勇以垂聲——其行不同,其失中一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君子知壽夭窮達莫非命也,然必修身以順受焉;小人亦知壽夭窮達莫非命也,然必營私以趨避焉。《庸語·典謨》
君子明於死生之分、達於利害之變,則壽夭、禍福、貧富、貴賤、華夷一以視之矣。《庸語·賞罰》
德成者相合,藝成者相忌。是以君子上德而下藝。《庸語·處俗》
或問:“人有具體用之學而不能致卿相以大行其志者,何也?”薛子曰:“孔、孟且終身不遇矣,是奚足論哉?”又問:“聖賢道大莫能容,其次焉者亦若是邪?”薛子曰:“譬諸工技:公輸子能搆崇宮層臺而不能自建一廬,歐冶子能鑄洪爐大鐘而不能自造一鼎;若號於人曰:‘吾,良工也!吾,良工也!’反爲人所賤矣。況具體用之學者乎?”《庸語·自知》
君子固不以天下萬物撓己,亦不置天下萬物於度外。《庸語·操行》
君子無我,斯能處人。聞譽而喜、見諍而艴者,衆人也;聞諍而喜、見譽而懼者,君子也。司馬君實司馬光,字君實。不亦宋之君子乎?欲罷熙豐之法,蔡確譽之則喜,蘇軾諍之則怒。夫軾與確,人所知也,君實豈不知哉?蔽於己之異同而忘其人之賢否也,是以君子貴無我。《紀述》下篇、《庸語·問文》
成己成物、舉一世而甄陶之以開萬世之太平者,君子之心也;時不能用、勢不能行而人不我與,亦捲而懷之耳。彼得時與勢而汩沒以終其身者,與賤丈夫無異也,猶以軒冕驕人,可恥孰甚焉?《庸語·春秋》
君子自成故成物,小人自欺故欺人。《庸語·古之》
古之親師取友者,成己而成物也;今之聚徒成黨者,自欺而欺人也。《庸語·親師》
君子慎獨以自適,小人黨同以自欺。《庸語·古之》
君子好合人,小人好離人。《庸語·自知》
兩心不可以得一人,疑而不專也;一心可以得百人,誠而不貳也。《庸語·立言》
君子和而不流,聖人與天地同流。惟其與天地同流,所以和而不流也。《庸語·操行》
君子遠不忘而近不狎、親不比而疏不怨,惟於有德者則恒近而不遠、恆親而不疏也。故曠世而相感、不見而相孚。《庸語·克念》
人於朋友之交也,有以道者,有以事者;道交者合則就、不合則去,事交者雖合亦離矣。《庸語·爲學》
君子之交也,以道義相孚、以真實相與,故淡而能久;小人之交也,以勢利相結、以褻狎相歡,故甘而易疏。《庸語·立言》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繫辭》。朋友之聚,所以樂也;對面而異,其存亦奚貴於聚哉?《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或問友。薛子曰:“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苟合也。求親則反疎、加敬則取慢,君子惟淡然以道自處而已矣。彼屈己以養交、聚衆以市譽者,小人也。”《庸語·賞罰》
古人於同己者,或知其惡焉,不以其同而私喜也;異己者,或知其善焉,不以其異而私怒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君子易疏而難親也,不惟小人畏之,雖君子亦或遠之也;小人易親而難疏也,不惟小人比之,雖君子亦或近之也。《庸語·古之》
趙子晦趙炳然,字子晦。問:“有人於此,以黨惡之首而窮治其黨,何也?”薛子曰:“彼蓋飾其非黨也。要之以婚姻、附之以鄉里,將誰欺哉?與其巧飾於後,孰若重慎於始乎?”《庸語·論性》
“君子能爲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爲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荀子·大略》。荀子之言,不易之論也。《庸語·操行》
君子戰戰競競,猶恐失之,故大德不累、細行必矜,此其爲善所以惟日不足也;小人貿貿施施,嗜慾無厭,故大患不顧、肆行無忌,此其爲惡所以亦惟日不足也。《庸語·操行》
勿謂小善無益,勿謂小惡無損。故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繫辭》。《庸語·克念》
君子但能爲善而不能必其獲福,福亦自獲矣;但能不爲惡而不能必其免禍,禍亦自免矣。《庸語·神農》
人性皆善而不能戒懼慎獨,斯惡矣;人皆可以爲堯、舜而不能戒懼慎獨,斯桀、紂矣。彼謂合下便是聖人者,真狂言也。《庸語·闕疑》
克念作聖,罔念作狂。《尚書·周書·多方》: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聖狂之判大矣而繫於一念之間,可不畏哉?可不慎哉?《庸語·克念》
一念之善而位育之本立矣,一念之惡而喪亡之端肇矣。君子可不慎諸?《庸語·古之》
一念至微也,天必格之,況積德而惟馨者乎?況積惡而暴殄者乎?《紀述》無“況積惡而暴殄者乎”八字。《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謂之修;一語不敢苟徇,斯可謂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謂之廉。《庸語·爲學》
《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尚書·商書·君陳》。恐太剛則折也。《易》曰:“威如,吉。”《周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恐太柔則廢也。剛柔之際,君子當有以審其幾矣。《庸語·立言》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慾則不屈於物,忍劇則不擾於事,忍撓則不折於勢,忍窮則不苟於進。故曰:“必有忍,其乃有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君子之道,《庸語》無“之道”二字。杜譽以防輕喜、杜讒以防輕信、戒暴以防輕怒、戒滿以防輕足、戒謁以防輕進——五者備而身正矣;明以馭胥史、恭以馭寮寀、《紀述》此下有“上下”二字。實以馭《紀述》作“惠”。士卒、式以馭芻粟、均以馭商農、嚴以馭僕隸、密以馭左右、詳以稽始終——八者備而政行矣。《紀述》下篇、《庸語·問文》
利、害、毀、譽、稱、譏、苦、樂能動搖人,釋氏謂之“八風”。不爲八風所動,斯亦卓然自立矣。《庸語·操行》
循性行以任人之毀謗者,君子也;造毀謗以污人之性行者,小人也。久之論定而君子、小人自昭乎其不可掩也。《庸語·世治》
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者,心之存也。心存,故能長慮而卻顧;心不存,則乘其治安而縱慾侈肆,危亂立至矣。《庸語·論性》
君子之心正大光明,樂易而可親也;小人之心邪僻幽暗,崖岸而難近也。《庸語·論性》
願爲君子而不願爲小人者,人之良心無不同也。心一喪焉,斯甘爲小人而自棄於君子矣。《庸語·時化》
仁則不忮、義則不求,仁義之心人皆有之而往往忮且求焉,何哉?喪其良心故也。《庸語·操行》
天下有道則以義衛身,天下無道則以身衛義。《庸語·神農》
君子尚義非爲名也,義立而名成焉;小人尚利惟爲身也,貨殖而身亡焉。《庸語·克念》
好名者多立異,務實者多安常。《庸語·古之》
養心者寡慾,方山《養心》:或有問於薛子曰:“心可養乎?”曰:“可。”曰:“曷爲要?”曰:“孟子所謂‘莫善於寡慾’者是也。”曰:“飢之欲食、寒之欲衣,皆慾之不容自已者也,可以盡寡乎哉?”曰:“是欲之正也,得其正焉於心,無累也。食必甘旨、衣必文繡,斯欲爲心害矣。是故公劉之好貨、太王之好色皆順應而無情,不可不謂之寡慾也。苟稍縱焉,是登壟踰牆之濫觴也、心之蟊賊也。《易》曰:‘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是以君子貴慎幾也。慎其幾,則心即體而慾即用矣。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是也;若以慾爲累心而必至於枵腹褫衣、滅倫絕類,然後曰:‘吾寡慾矣!’非惟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且活潑之幾已窒而生理幾於滅息,非直養而無害之道也。將賢智者或求之過高,而中人以下不免阻於難而暴棄——君子之中庸,曾若是乎哉?故孟子不曰‘無慾’而曰‘寡慾’,其詞緩、其指微矣。”“然則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宋儒之說非歟?”曰:“是爲多慾者言之也。夫各有所指也,會而通之,孟子之寡慾亦即所謂無慾也。養心之要,斯其至矣。”務實者避名。方山《尚實》:子言之:“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稱”非稱許之稱,乃實稱其名之稱也。非疾其無名也,疾其無實也。世儒之說異焉,乃謂名者治世修身之具,於是好名者益肆其侈心而凡可以盜名者無弗爲矣。是故子夏疑於西河之聖,同列罪之;門人以有若似聖人,曾子曰不可。夫卜、有之在孔門雖號稱高第弟子,其造詣尚難與顏、曾並列。顧各以聖名,而參則魯、回則如愚,未嘗以賢智先人;然而卒傳聖人之道者,則惟回與參也。豈直回與參哉?孔子之聖,生民以來所未有也;居魯而人指之曰“東家丘”,入廟而人謂之“鄹人之子”。孟子之賢,去孔子僅一間者也;魯之嬖人譏其昧乎禮義,及門之徒不許其有管晏之功。是大聖大賢其爲人所鄙者亦甚矣。蓋闇然聖修之學、無事表暴,坦然中庸之道、不立奇異,故人莫得而窺其際也。世降俗末,聖學失傳,緣飾名流,詭道取勝。至於東漢極矣,李膺、范滂、陳蕃、郭泰之徒固亦好修之士,其於聖賢之學則槩乎其未之有聞也,乃高自標緻、各務誇詡;於是庸流俗輩假其譽望、用爲依倚以恣奸佞,及門爲龍、御車而喜,折巾則效、望塵則趨——自有道者觀之方汗顏泚顙之不暇,而彼顧相率爲之、悻悻自得。其意蓋謂名之所在,利必隨之;卒至釀成黨錮,玉石俱焚,利未得而害已隨之,曾何益哉?東漢覆轍昭然可鑑而南宋諸人乃復蹈之,卒之議論多而成功少、聲容盛而武備衰,無以厭服群心,遂滋多口;黨碑學禁相襲俱作,始於庸徒、沿及善類,而宋祚亦因之以促矣。此皆不尚實而尚名,而末流之禍遂淪胥而莫能障也夫。是以知微生高之直名、陳仲子之廉名,孔、孟所以斥之而不少假借者,蓋尚實而防其漸也。《庸語·古之》
實勝而名未著,君子信之,衆人疑焉;名勝而實不稱,衆人和之,君子否焉。衆人多而君子不恆見於天下,此賢者所以多晦而虛名者接跡於世也。《庸語·時化》
無實而有名者,盜也;小實而大名者,幸也。孔子願以執御名《論語·子罕》: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而天下後世稱聖焉,實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古今天下之士,凡經達官之所許可、名士之所稱揚,則人皆附和之而不究其實矣。高見深識者不恆有於天下,此虛名之士所以接跡於世也。《庸語·大象》
小人其心、君子其飾,名是而實非,其天下之大害乎!《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容貌端雅而小人者有矣,未有容貌險側而君子者也。《庸語·處俗》
天下莫病於好勝,尤莫病於好奇,好奇、好勝皆好名者之爲之也。人不好名則風淳而俗美矣,彼謂三代之下惟恐不好名者,真孟浪也。《庸語·大象》
久矣,好勝之爲患也!韓退之韓愈,字退之。好己之道勝則既非矣,韓愈《重答張籍書》:前書謂吾與人商論不能下氣,若好勝者然。雖誠有之,抑非好己勝也,好己之道勝也;非好己之道勝也,己之道乃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也。況有所好者非其道乎?《庸語·時化》
一節之士難與語中庸之道也,好名之人難與語切實之事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有人於此,矜僞以惑世、抗行以違衆,亦以徼一時之名矣;卒乃溺於勢位而搖尾乞憐以取羞焉,豈亦造物之忌名邪?此學者所當深戒也。《庸語·神農》
索隱行怪而後世有述,聖人所不爲也;依乎中庸而遁世不知,聖人所不悔也。彼好名而務於知且述者,何足與議哉?《庸語·操行》
索隱行怪而後世有述,孔子弗爲;依乎中庸而遁世不知,孔子爲之。可見道在邇、不在遠,惟務實、不務名也。《庸語·古之》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人知利害而不知理義,是利害亦未知也。《庸語·君子》
薛子攝白鹿洞教,諸生從遊於五老峰下。或誦陸子靜陸九淵,字子靜。講章而問辨志之說。《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謂之大成。薛子曰:“子靜亦有所受之也。孔子因顏淵、季路侍而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因季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而亦曰各言其志,《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捨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無非欲知其志而辨其趨也。當時諸子志雖不同,然皆欲爲君子而不爲小人。爾諸生志一立焉而必欲爲君子,則日喻於義而義以生利矣;志不立焉而甘於爲小人,則日喻於利而利以生害矣。”或曰:“何至以利害言之?”薛子曰:“修吉悖凶,此固君子、小人之究竟也。吾恐爾諸生日悠悠於口耳之間而不著己切身,故以究竟言之,欲爾志之早辨也。”衆改容曰:“是豈以淺薄待諸生哉?誠懇切至到之言也!”《庸語·春秋》
敬也者,不可須臾忘也,忘則慆慢之心生焉;禮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離則慆慢之行成焉。是故敬者禮之幹也,禮者敬之輿也。敬以行禮,禮以持敬,斯處己無失而與人無忤矣。《庸語·古之》
矜持太過者未可謂之敬,然勝於放肆者多矣;枯寂太過者未可謂之靜,然勝於勞擾者多矣。《庸語·操行》
或問:“‘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達,詐僞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劉向《說苑·至公》。敢問何者爲先?”薛子曰:“吾之所慎者,一也,慎其一而五者不能違矣。一者何也?慎其獨也。”《庸語·伊尹》
天地大矣,誠則能生物;聖人至矣,誠則能動物。故曰:“君子誠之爲貴。”《禮記·中庸》。《庸語·神農》
宋劉忠定公劉安世,謚忠定。年八十而無疾。《宋史·劉安世傳》:卒,年七十八。或問之,曰:“惟一誠耳。”彼專事導引者亦何爲哉?《紀述》下篇
誠者以誠待人,謂人亦誠也,而僞者得以售其欺矣;僞者以僞待人,謂人亦僞也,而誠者因以被其紿矣。誠者少而僞者衆,此天下所以日多事也。《庸語·時化》
誠者立本也,謀者定事也,幾者預圖也。激清名於一朝、發義氣於一二事者,未爲得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人能修省言辭、勿致支誕,是立誠也;若只修飾言辭、務爲文章,是作僞也。《庸語·操行》
理慾之關、誠僞之限,嚴辨確守可也。《庸語·君子》
信貴能明,執偏廢全,其失也塞;直貴能容,任情馭物,其失也絞;果貴能詳,疾行寡顧,其失也率。《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真者必不僞,僞者必假真。真僞之間,君子所當深辨也。《庸語·設官》
君子鑑真僞於厚貌、審毀譽於巧言,斯不爲人所惑矣。《庸語·論性》
甚矣,真僞之難辨也!人知真之爲真矣而不知真之中有僞者焉,人知是之爲是矣而不知是之中有非者焉。非至公至明者,其孰能辨之?《庸語·處俗》
是非恆混、德怨屢遷——人情反復不可測也。是以君子居常慮變。《庸語·爲學》
言貴切而不貴訐,議貴盡而不貴爭,跡貴明而不貴暴,名貴與而不貴取。《紀述》上篇
君子言不苟容、行不苟合,雖困窮以沒齒,固丈夫也;小人言必求容、行必求合,雖榮顯以終身,亦妾婦也。《庸語·賞罰》
高談之驚世不若庸言之中倫也,怪行之駭俗不若庸行之中慮也。《庸語·克念》
君子當言則言、當行則行,小人口將言而囁嚅、足將進而趑趄。《庸語·操行》
能行而不能言,躬行之君子也;能言而不能行,口給之小人也。《庸語·大象》
君子、小人之難辨也:佞言似忠、奸言似信,僞行似誠、矯行似正,非察其所安者,烏得而知之?《庸語·古之》
無所不言者,鮮有行也;無所不爲者,鮮有成也。是故君子言、動必慎。《庸語·闕疑》
言無隱而不聞,行無微而不著。《詩》曰:“鼓鐘於宮,聲聞於外。”《毛詩·小雅·魚藻之什·白華》。言當慎也。《庸語·伊尹》
古之立言者,明道以淑人也,不得已而有言也,故其辭切實而當;今之立言者,好名以欺世也,得已而不已也,故其辭玄虛而支。《庸語·立言》
其志定者其言簡以重,其志儉者其言質以實,其志剛者其言果以斷,其志直者其言明以厲。《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賢人之言未必可盡信也,愚人之言未必可盡棄也。賢人或有爲而言之,愚人或千慮而一得。《庸語·處俗》
陸子靜常言:忠信誠愨、言不出口者,其所喜也;談論風生者,其所惡也。《象山語録》卷下:某之取人,喜其忠信誠慤、言似不能出口者;談論風生,他人所取者,某深惡之。孰謂子靜非吾儒之實學哉?《庸語·操行》
善譽者謂飛廉有比干之忠,善毀者謂伯夷有盜蹠之行。明者自不爲其所入也。《庸語·闕疑》
昔人有言:“聽言不厭其廣,廣則庶幾其無壅;擇言不厭其審,審則庶幾其無誤。”宋孝宗淳熙十年黃洽奏上語。然哉!《庸語·時化》
君子置得喪窮通於度外而無時不自得也,小人置得喪窮通於度內而無時不患失也。《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或問:“昔晏子謂‘嗇者君子之道,吝、愛者小人之行’。與下二語皆見《晏子春秋·問下》。可得聞乎?”薛子曰:“聞諸晏子:‘富無金藏、貧不假貸謂之嗇。’嗇者,君子之道也。‘積多不能分人而厚自養謂之吝,不能分人又不能自養謂之愛。’吝、愛者,小人之行也。”《庸語·闕疑》
君子之憂樂在天下,小人之憂樂在一身。《庸語·古之》
人之好惡不可以不公,亦不可以不嚴也。《大學》“惡惡如惡惡臭、好善如好好色”,詩人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不惟遏惡揚善,亦以去惡從善也。反是,則災必逮夫身矣!《庸語·操行》
或問:“君子何所好乎?”薛子曰:“好學、好賢、好德、好問。”又問:“小人何所好乎?”薛子曰:“好貨、好色、好動、好變。夫好學則慧、好賢則益、好德則修、好問則裕,此好之得其正者也;好貨則貪、好色則淫、好動則擾、好變則亂,此好之不得其正者也。”《庸語·設官》
溢於財而無義者,不能長守富也;尊於位而無德者,不能長守貴也。《庸語·賞罰》
志於義理而不安樂者,助長者也;逐於利慾而不憂虞者,喪心者也。《庸語·操行》
棟宇雖廣,不過容膝;文繡雖華,不過蔽體;肥甘雖美,不過充腹。達人寧居茅茨、衣縕袍、食粗糲而所欲不在此也。《庸語·操行》
君子啜菽飲水而其心常有餘也,小人食前方丈而其心常不足也。《庸語·世治》
君子衣取蔽體,故不飾紺緅;食取充腹,故不厭精細。《庸語·克念》
人無以貨利損行、無以嗜慾妨生、無以驕奢敗俗、無以暴虐戕人、無以富貴自矜、無以貧賤自輕。《庸語·簞瓢》
人之嗜慾其所繫者豈小哉?有節者常享安全之樂,無厭者每罹危亡之憂。《庸語·世治》
心常無慾則形常無事矣,自足於內則無藉於外矣。是故安而忘賤、樂而忘貧。《庸語·世治》
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齡也;安分則貴矣,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庸語·神農》
人雖極天下之富貴、縱一家之嗜慾,亦不過屬厭而已,其餘皆剩物也。顧乃逐於此而身名俱敗、貽禍後人,其亦弗思甚矣!《庸語·大象》
人非水火不生活,而水火之焚溺人也,人知避之。富貴之活人也緩於水火,而其焚溺人也則甚於水火;相率趨焉而多方以圖之,死而不悟,哀哉!《庸語·君子》
人有貪而富者,富者未必貪也;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也。《庸語·世治》
富在知足,貴在知止。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庸語·闕疑》
博施者施之博也,濟衆者衆得其濟也。故曰:博施非難,濟衆爲難。《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或問施報之道。薛子曰:“施德者貴不德。《易》曰:‘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周易·繫辭》。受德者貴報德。《詩》曰:‘無言不讐,無德不報。’《毛詩·大雅·蕩之什·抑》。孔子曰:‘以德報德。’《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二者各盡其道而已矣。”《庸語·簞瓢》
君子樂人之爲善而不樂人之爲惡也、樂人之獲福而不樂人之獲禍也,小人反是。《庸語·立言》
善者好之、不善者教之,君子也;善者忌之、不善者幸之,小人也。《庸語·大象》
君子稱人之善非譽也,折人之過非毀也,欲其勸善而改過也。小人之於人也則反是,善則忌之,過則揚之。《庸語·神農》
稱人之善或過其實,不失爲君子;揚人之惡雖得其真,小人也哉!《庸語·處俗》
不愧不怍而不恤人之毀譽者,君子之有定力也;自欺欺人而不恤人之毀譽者,小人而無忌憚也。《庸語·操行》
世有養交鼓譽、是己而非人、尊己而卑人者,可以自欺而不可以欺人也,可以欺人而不可以欺天下也,可以欺天下而不可以欺後世也。《庸語·爲學》
君子以卑爲尊,以屈爲伸。非含忍也,蓋有得於謙之道也。《庸語·克念》
君子以智能淑人、以學術訓世;小人以智能欺人、以學術惑世。《庸語·闕疑》
智而闕疑則不鑿矣,仁而決斷則不懦矣,勇而自反則不暴矣。《庸語·闕疑》
智者可示以誠,不可欺以詐;仁者可諭以施,不可誘以利;勇者可使以守,不可懼以危。《庸語·神農》
智者動,仁者靜;然動亦未嘗無靜也,靜亦未嘗無動也。智者樂,仁者壽;然樂亦未嘗不壽也,壽亦未嘗不樂也。故曰:“仁智合一存乎聖。”張載《正蒙·誠明》。《庸語·古之》
智而私者不若愚而公也,巧而僞者不若拙而誠也。《庸語·闕疑》
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不仁者則一膜之外皆胡越也。《庸語·操行》
甚矣,常人之情易惑而難解也!富貴者驕人、貧賤者怨人,固已惑矣;富貴者未必益己而必親之、貧賤者未必損己而必疏之,此尤其所大惑也。《庸語·立言》
富貴不能淫者往往淫於貧賤,貧賤不能移者往往移於富貴——是皆重外輕內而學未得力也,弱亦甚矣,若不變塞者。至死不變者則不知有富貴貧賤而處之一矣,故仲尼以不變者爲强也。《禮記·中庸》:子路問强。子曰:“南方之强歟?北方之强歟?抑而强歟?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强哉矯!”《庸語·古之》
人情警於抑而放於順、肆於譽而敕於毀。君子寧抑而濟,毋順而溺;寧毀而周,毋譽而缺。《紀述》上篇
君子不可有世俗之情也,然亦不可不知世俗之情也。有世俗之情則不能處己矣,不知世俗之情則不能處人矣。《庸語·簞瓢》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抱愚之性,犯世之忌,求一朝之安,難矣。知止能退,庶其免乎?《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甚矣,流俗之移人也,可畏哉!知人之是而違焉,知人之非而從焉,大都皆然,亂無日矣!《庸語·古之》
和以處俗,斯無忤矣,或失則流;介以持身,斯無污矣,或失則厲。和而不流、介而不厲,其庶矣乎!《庸語·處俗》
甚矣,流言之可畏也!以周公之聖、成王之賢,猶間疑焉;若非誠能動天而雷風不作、金縢不啟,則雖託《鴟鴞》以鳴其衷,恐亦未能相信也。三至之言而曾母投杼,亦何怪哉?《庸語·論性》
甚矣,讒譖之可畏也!父子、兄弟、夫婦一家之內猶或未免焉,而況於君臣、朋友之間乎?人倫之變多由於此,《風》有《採苓》、《雅》有《巷伯》,君子所當三復也。《庸語·處俗》
江海之險人皆知之,而坦易之途風波作焉則不知也;鋒鏑之害人皆知之,而笑談之頃戈戟生焉則不知也。居今之世,可不畏哉?《庸語·典謨》
君子之立家也,子孫之賢、不肖皆天也,未可必也;祖宗之統緒則在我也,不可以不紹述也。《庸語·闕疑》
家庭之間恩常掩義。禮太嚴則情不洽而漸至於離,禮太寬則情不聯而漸至於疏。是故家禮貴於寬嚴之得中。《庸語·易簡》
或問:“飲食男女之慾,何以除之?”薛子曰:“此根於形生神發之初,除之亦未易也,惟以理制之耳。‘顛頤’‘虎視’,《周易·頤·六四》: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無咎。《易》之爲訓,不亦切乎?”《庸語·典謨》
閨門之內,萬化之權輿也;一念之微,百行之根柢也。君子慎之,小人忽焉。《庸語·賞罰》
身不行道,不能行於妻子。堯、舜之朱、均,孔氏之出妻——此下愚之不移而聖人末如之何者也。自修者當晝觀諸妻子、夜卜諸夢寐,豈可以是而自委哉?《庸語·時化》
父子、兄弟之間不責善,然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有過則幾諫、有禍則相戒,此善於責善者也。《庸語·易簡》
居家理非豐□也,以能齊其家也;事親孝非備養也,以能順其親也。《庸語·自知》
人子之事親也,顯親爲上,其次悅親,其次養親,其次榮親,其次逸親。逸者力可能也,榮者貴可能也,養者富可能也,悅者賢可能也。非德爲聖人,其孰能顯親哉?《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王告若王之誥,字告若。與薛子論學於靈濟道院,既而問所以壽其母者。薛子曰:“吾聞子之志於理學,皆母教也。母以教而成子之賢、子以賢而成母之志,悅懌而康,有弗壽哉?昔尹和靖尹焞,賜號和靖處士。之母知有善養,不知有祿養;其所樂而安者,可知也。和靖爲程氏之學,將非子之所優爲者乎?”告若曰:“吾當自勉,思所以壽其親矣。”《庸語·簞瓢》
或問:“人有言門第高可畏不可恃,何也?”薛子曰:“昔欒欒書、郤郤芮之後淪於輿皁,而房房玄齡、杜杜如晦子孫至有操瓢而乞者。可恃乎?不可畏乎?”《庸語·君子》
古今人所乘所遇之不同,有幸而得名者,有不幸而失名者。君子當究其實焉,不可羣稱而共和也。《庸語·立言》
人之操行不同而所遇有幸不幸。君子有不幸而無幸也,小人有幸而無不幸也。《庸語·操行》
薛子與吳定甫、吳性,字定甫。陸幼靈陸芝,字幼靈。登盧龍觀之巔,臨江而坐。幼靈歎曰:“長江如虹,萬象森列,斯誠天下之偉觀也。芝獨以青衿而亦廁於斯遊,能無憾乎?”定甫曰:“遇有遲速,子姑待之。”薛子曰:“不然。遇與不遇,何容心焉?浴沂風雩,若將終身,此夫子所以與點也。”幼靈起而謝曰:“先生之言至此,芝又長一格矣。”《庸語·賞罰》
庸人貴耳而賤目、貴遠而賤近,君子則否。宰我謂孔子賢於堯、舜,《孟子·公孫丑上》: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公孫丑疑孟子不如管、晏《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識見不同而人品可知矣。《庸語·時化》
陸子靜謂“人品在宇宙間逈然不同”,《象山語録》卷上。蓋以人品望人也。今之人惟欲官品之高而不顧人品之卑,何其所見之陋哉?《庸語·操行》
無文王而興者,豪傑也;待文王而興者,凡民也;遇文王而不興者,民斯下矣。《庸語·春秋》
遁世無悶,可能也;遁世不見是而無悶,不可能也。《紀述》下篇、《庸語·君子》
無成者惡盈也,括囊者辟譖也,遜跡者消忌也——有是三者,庶乎免於今之世矣。《紀述》上篇、《庸語·問文》
跅跎者陋規行之士,豪俠者斥拘執之儒。一時雖若不足與謀而歷久無虞者,則在此而不在彼也。《庸語·自知》
扞辱之女可以觀性,秉節之臣可以觀學。《紀述》下篇、《庸語·君子》
改過則長善矣,甘貧則足用矣。《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人固有達而未捨者矣,未有捨而不達者也。《庸語·處俗》
心之鄙者不可與論君子之達觀也,質之愚者不可與論君子之通變也。《庸語·克念》
人於一日之中起多少巧僞、萌多少機宑?總之無益而乃必爲此者,何也?蔽於慾而移於習也。豈徒無益?將惡由是積而百殃之所由降矣。顧恬然不畏而日復日焉,可哀也哉!《庸語·操行》
人以一節之行高天下而遂自滿足,非所以自修也;人以其一節之行高天下而遂信其餘,非所以觀人也。《庸語·大象》
有外簡而內煩者,有外閒而內躁者,有外潔而內污者,有外靜而內動者。甚矣,觀人之難也!《庸語·處俗》
有能言而行不逮者、有能行而言不出者,有貌惡而心善者、有貌善而心惡者——是故不可以言貌論人也。《庸語·神農》
信哉,知人難於知天也!天有春夏秋冬而溫涼寒燠□□□也,人有□□□□而厚貌深情不可測也。《庸語·論性》
或問:“自知、知人,孰難?”薛子曰:“小人閒居爲不善,見君子而揜然,是小人亦自知也。孔子聽言信行而失之宰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知人不亦難哉?”《庸語·自知》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夫予晝寢,夫子且歎而悔之;《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歟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歟改是。”矧今溫和愷悌而謂可與共學者,乃爲令不踰年遂以賄敗。而今而後,不敢復論天下士矣。《庸語·論性》
人言之難信也,久矣!吾嘗見稱人之善者,既而就其人觀之,則未必善也;亦嘗見稱人之不善者,既而就其人觀之,則未必不善也。豈惟人言之難信哉?雖嘗自以爲善,不善者亦多未可必也。此知人之所以難也。《庸語·神農》
炫才則嫉來,矜名則毀集。由是任事,人忌其成也;由是總權,人忌其專也。其中介以止、其外巽以達,其庶矣《紀述》無“矣”字。乎?《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緩行徐言,不可遽謂之德也;多能辦事,《紀述》作“工文善書”。不可遽謂之才也。《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能者忌之積也,直者怨之招也。君子能而不有、直而不居,斯得其道矣。《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矣。自重自强而侮辱猶是焉,其斯爲無妄之災也已。《紀述》上篇、《庸語·世一》
中行之士,自古難得。踰垣而辟猶愈於鑽穴而窺也,井上之李猶愈於墦間之食也。《庸語·時化》
惟天下之至愚者爲能智,惟天下之至訥者爲能辯,惟天下之至怯者爲能勇。《庸語·爲學》
蒼吾繞非讓也,《淮南鴻烈·氾論訓》:昔蒼吾繞娶妻而美,以讓兄。尾生非信也,《莊子·盜蹠》: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荊軻、聶政非勇也。《庸語·易簡》
明養於靜而喪於耀,勇昌於平而沮於愎。《紀述》上篇、《庸語·爲學》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