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今天人人都喜欢发言、人人都能写公号,为何不会写一份像样的讣告?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04-19 17:11:22
标签:讣告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今天人人都喜欢发言、人人都能写公号,为何不会写一份像样的讣告?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十九日壬寅

          耶稣2022年4月19日

 

一年到头看朋友圈所发名人去世的讣告,几乎没有合格的。所犯的错误也基本雷同。

 

比如最近这两个。

 

一个是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政府事务中心高级经理曹晓斌先生不幸英年早逝的讣告,简称“曹讣”(如图)——

 

 

 

讣告有格式,出格必闹笑话。

 

按照习俗,四十五岁去世,不应称“享年”。虽说古人、前人亦有此说,但称“享年”,貌似敬意,实则有暗示其死得其所,及俗话说活够了之意,反不敬。

 

因此,写这种文告,一定要按照格式写,格式、格式、格式!

 

格式就是限制,虽不能尽意尽情,但却是为存殁保留尊严的最低保险。为人司笔,千万别轻易发挥。尤其是别怀抱良好美善之意罔顾格式、弁髦习俗、藐视风俗、草芥礼节而任性轻易、随意发挥,“子曰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天下大小事,无不坏于好心“意必固我”。

 

冰心先生也写过《我的学生》:“她生在上海,长在澳洲,嫁在北平,死在云南,享年三十二岁。”但这正是冰心的错误。文学大家也难免,一是女士通常不会为人担任司笔,故不甚留意;二是一般人平时也不大孜孜于此类琐屑,至临时提笔,敬意萦怀,多就高不就低,写成享年也是难免的。

 

至于蔡邕《郭有道林宗碑》:“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文辞随时而变,可作为公案研究。今日既云讣告,应从俗随时。

 

再说“曹讣”,由于书写不遵格式,即不得体,讣告中不应急忙忙赞美逝者事功德行,应该单独另行文。

 

现在的城市人懒得很,写的讣告,不伦不类,猪毛搅豆渣,把逝者的事,全囫囵一下交待了,图省事似的,礼主诚敬,这样草率懒惰,恰恰是不敬非诚。

 

细究一下,讣告中还有个问题:

 

人去世,概括其生平,应尽量把逝者年龄说大,比如五十九或六十九,可写六十或七十,寓意亡人高寿。一九七六年生人,属大龙,讣告该称其四十有七

 

现在这样实打实地算,依照风俗,等于直接给人家减了两岁。

 

另一份是著名昆区表演艺术家华文漪去世的讣告,简称“华讣”(如图)——

 

 

 

华文漪女士去世的讣告也不合格式。

 

作为孝子,要自称不孝子,正文哀告你母亲去世的消息以及定于何时何地举行葬礼即可,不必赞美其一生事业,夸耀其功德。谁家母亲不伟大?不用说。待丧礼上委人专说。讣告上这样赞美夸耀,意思是我妈这么好,你们不来就是……?

 

说点讣告意外的话——

 

我看过华文漪女士的戏,不是昆曲,而是话剧《游园惊梦》。广州市话剧团排演,广州长城剧场演出。特邀上海昆曲名角华文漪扮演钱夫人蓝田玉、广东话剧院姚锡娟扮演窦夫人桂枝香,广州话剧团谭尧中扮演赖夫人,另一位该团演员扮演天辣椒蒋碧月。

 

这出戏真可以说是广东省四十来年最好的话剧,可惜没演多少就因演员难凑齐不再演出了。

 

演这出戏,最难的是要女主角不仅会唱昆曲,还要唱得如原著中所说的非常好,要让台下观众也觉得非常地道才行。不能像《大宅门》里陈宝国扮演的白景琦,几次关键时候,出现他念京剧《挑滑车》中高宠的台词:“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就这么两句,陈宝国那么认真的演员,一直说不好,看上去非常硌牙,很让人难受。这不能怪他,就是因为根本他没有京剧功夫,临时练是来不及的。

 

至今记得话剧《游泳镜梦》的情景:钱夫人一身月白色旗袍,略带寒素的扮相却不失矜持、言语神色中那种落寞、掩盖住的失意,十分动人。窦夫人历尽沧桑后得世俗薄福的稳重、隐忍与机警应酬,得体的待人接物。赖夫人大大咧咧,谈起戏来一副不让人的霸道戏迷范儿,她与人现场争论,有一句台词:“我就爱听梅兰芳,就不爱听程砚秋!呜呜咽咽的,鬼一样,谁唱我也不让他唱!”蒋碧月的旗袍最短,到膝盖处,手臂上真是铿铿锵锵戴了好几只绞丝金镯子,笑声爽朗,花枝乱颤。人物非常生动、性格鲜明。单是那种情景,就很有看头。

 

看过小说原著就知道,改编成话剧,剧本几乎不用改,直接将小说转化成舞台形式即可,人物心理活动全用灯光变换成另一场景,与剧中现实场景无缝衔接。非常精美。

 

现在想想,这出戏的形式可以成为一个程式,别处可以套用。

 

现在的话剧,死就死在不会、不屑、不敢套用别人已经成功的模式,非要一切崇尚原创,结果不过是变相地抄袭即洗别人的东西,还是逃不出别人的窠臼,就像放着别人做的麻婆豆腐不学,非要把豆腐块儿踩成泥,还说是自己原创,那不还是豆腐吗?破坏得一塌糊涂,还不如人家的好吃。

 

扯远了!

 

《游园惊梦》这话剧,不能多看,阴气太重。悲怆气、美人迟暮、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2022年4月19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