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朱熹讲学独峰书院遗址寻踪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2-04-26 17:43:50
标签:朱熹、独峰书院

朱熹讲学独峰书院遗址寻踪

作者:王立斌

来源:《儒学天地》2022年第1期

 

2019年6月16日,应邀到浙江丽水少微书讲《鹅湖朱陆之辩与南宋书院教育》的课题,讲学结束后,于当天下午在少微书院院长卢朝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缙云县仙都考查独峰书院遗址。在当地热心人士刘芳庆同志的引导下,参观了新修葺的独峰书院的仿古建筑和陈列展览。而后我提出了希望能看一看原书院遗址所在地,老刘说他也不清楚,只能再走访当地村民寻访考证。

 

 

 

17日早上五点半,我们就起床前往“朱谭山”,那里曾是朱熹于淳熙九年(1182)八月驻足讲学而命名的浙江缙云仙都“独峰书院”原始地。

 

 

 

朱熹第一次从台州巡历到缙云,逗留了大约6-7天,在游历缙云仙都、雁门山等地的幽美山川景色时,同时还兼收了几位门生,并应邀在独峰、美化等地讲学,日程安排得紧凑而丰富。缙云的优美山水、也深深地吸引了朱熹,因此,朱熹一边游览一边吟诗一首“山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礡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他把仙都比作自己的家乡武夷山的风景秀丽而触景生情。十一月,朱熹翻越括苍山再次带门生到缙云金竹,又住了十几天,为其学生坐地讲学,主讲中庸和太极,深受来自各地学子的欢迎,朱熹在缙云收留不少门生,包括陈氏兄弟二人和朱氏六兄弟。

 

1183年六月,朱熹经缙云回到台州忙于公务。据陈邦钥《送考亭朱夫子赴天台》有诗:“赢马踏残月,荷策登泮宫,入门见先生,先生何从容。循循善诱能启下,青蒿因得附长松。短檠相对三百六十夜,高谈雄辩磊落沃胸中。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许先生久卧龙。乘骢直上天台路,只缘此去何由从。呜唏吁,小斋从此冷如水,齑盐朝暮怏怏尔。空留绛怅照孤灯。窗外西风寒起苇”。朱熹在独峰讲学处,到嘉定十二年(1219)被邑人叶嗣昌创建为“独峰书院”,到咸淳七年(1271)被邑人户部尚书潜说友在讲学旧址广而建之。以后历代均有捐资重修,离古县城15公里的独峰前。1875年迁移到现在的地址,目前“独峰书院”基本保留清中晚期的建筑风格。

 

“美化书院”则是朱熹第二次带门生讲学缙云金竹的书院,而该书院离县城有30公里,“美化书院”则由县尉陈实修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明清时被废,现仅存遗址。到明代嘉靖年间,知县方时雨建立“五云书院”,并在书院中专门立了朱子祠,缙云陈氏兄弟也在陪祀之列。当然朱熹到缙云并非是观光讲学,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清廉的官员,曾任巡察官员,1182年,朱熹不畏强权,上书弹劾台州太守唐仲友,因朝廷“未批”,朱熹在缙云等候朝廷批复,一边等待,一边讲学。最终弹劾成功。讲学又有成果其乃一举二得。

 

 

 

“解鞍盘礡忘归去”的“忘归洞”。上有“仲修敏甫归生显道、丁亥春同游此”石刻。吴志华、吴志标编《处州金石》(上册)有载。然而释为王珪的儿子王仲修、字,敏甫、则颇为可疑。据我考证可是1227年陆九渊的弟子董德修(字仲修)以行此刻记。他70高龄,来到好溪南岸的上前湖村的后山忘归洞讲学。忘归洞、洞口朝北、正面对小龟山,故有望龟之称。宋楼钥《(行日录)》“眇视林间,有巨石屹据如雪。且行且观,遇道童问石之名,云有洞名忘归。既惩初阳之失,遂回登焉。洞中可容数十人,四旁嵌空如出镌斫、旁有小洞,又一石横陈如台。松风清微,俯和端漱,是真使人忘归也”。(仙都志)“忘归洞:明缙云知县李时孚有诗云:天风吹我我能闲,常伴高人到此间。野草牵衣香不断,长松落影夜将阑。山云欲含龙归洞、海月初升鹤到檀。对酒横琴盘石坐,果然今日不知还”。因朱熹诗有:“觧鞍盘磗忘归去故名”。

 

 

 

去忘归洞的路上荆棘丛生,茅草过膝,爬到半山只得半途而废。而此时,我想起了董德修此人,年轻时他是一个在科举仕途上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进士、举人、秀才与之交臂,而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当时著名理学家曾丰的赏识,不仅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而且还介绍他到金溪陆坊拜心学大师陆九渊为师,并成功地被陆九渊收入室弟子,淳熙二年(1175)五月末跟随师父陆九渊一行30余人到信州铅山参加鹅湖寺由昌祖谦发起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哲学辩论会。史称朱、陆“鹅湖之会”,因董德修亲身参与了这场举世深远的学术论辩盛会,使其更为感同身受,愈发潜心于陆九渊心学研究讲会之中。全身心地放弃了科举、一心教授于乡里,培养圣贤,一时之间从之者甚矣,培养了不少成名立就的弟子。于是董德修名噪天下,被后人尊称为“心斋先生”而族人尊其为流坑董氏的“道脉之宗”“理学名家”并在理宗朝树立为布衣儒家处士牌坊,族人还在流坑修建了“道学源流坊”。让其流芳千古,至今还存有“理学名家”坊立在江西抚州乐安的流坑村。

 

 

 

关于书院的原址,我们重点是找一找“伏虎岩”和樊献科为母守孝的“大坟”,有了这两个地标,就能准确定位。通过询问村里的老人,“大坟”很好找,就在正对石笋的通往朱潭山公路右侧山坡上,山环水绕、面向东方步虚山,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一个在干活的大妈告诉我们,这里本来有一座大坟,在文革期间挖掘了说是破“四旧”。至于“伏虎岩”大家都没听说,“狮子岩”倒是有一块,就在村子屋后。从“刘老爷民宿”边上的小弄堂里进去,我们终于看到一块貌似虎狮的怪石,立在几座房子的后面。房子前面的一块巨石叫“狮子头”,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狮子头”原在民房内,旧民房刚拆除时才显露出来,本来这个头很像的,可惜被炸破了。石壁下有几个天然的洞穴以前叫“晦翁洞”,现在则变成了猪圈。《仙都志》载:“伏虎岩:在独峰之西,书院之右,有小石山如虎铨伏,一名“驻狮岩。”可见“狮子岩”就是“伏虎岩”,书院应该就在这块奇石的左边。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伯还悄悄告诉我:“这块狮子岩很灵验的,有一个村民因为破了几块石头,过几天就莫名死掉了,现在村里人没有敢动了,如果这些房子拆掉,这座石头好看的呢!”一块有故事的石头被埋没在村里,虽然深感可惜,但总算找到了独峰书院的原址所在,心里的追踪已然,也就心愿了。

 

八百年太久,早已换了人间。独峰书院和国运相连,无法逃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轮回。它的兴废史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们深读的书院变迁史。

 

宋嘉定元年(1208)陈邦衡于在仙都岩建了这读书堂,等于为独峰书院理下了一块奠基石。这一年,在“庆元党争”中落寞死去的朱熹,终于得到平反,被宁宗皇帝赐谥号为“文公”此时距朱熹逝世已有八年,身受打击排挤的弟子们终于出了一口恶气,凡“朱文公”讲学过的地方建立书院言正名顺了。

 

陈邦衡,《缙云县志》人物简介有载:“陈邦衡(1144-1214)宁伯明,遇明里(今新碧)人,朱嘉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道经缙云仙都,留居讲学。与弟邦钥同师事之,闻理性之学。在仙都建读书堂。叶适作《仙都行》以坚其成。”

 

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熹“差主管台州崇道观”,再次路过缙云,陈邦钥写诗一首相赠:“赢马踏残月,荷策登泮宫。人门见先生,先生何从容。循循善诱能启下,青蒿因得附长松。短檠相对三百六十夜,高谈雄辨磊落沃胸中。吾王求士苦匆匆,未许先生久卧龙。乘骢直上天台路,祗缘此去何由从。鸣唏吁,小斋从此冷如水,齑盐朝暮怏怏尔。空留绛怅照孤灯,窗外西风寒起苇。”可见师生情深!

 

 

 

绍定元年(1228),郡人叶嗣昌于读书堂基础上创建礼殿,相当于给书院立起了祭祀亭。据《宋史朱熹传》:“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朱熹得到皇上的再次加持,名气越来越大。叶嗣昌是青田籍进士,时任衢州县令,后在缙云定居,他倡议创建礼殿,也是得天时地利人和。

 

淳祐元年(1241)“独峰书院”正式挂牌招生。这年正月,理宗皇帝“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宋史朱熹传》),他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获得了文人的最高荣誉从祀孔子。也在这一年,缙云县贞溪塘头村(今舒洪镇王姓村)出了个进土叫潜说(读“悦”)友,他是朱熹的四传弟子,也许是出于感恩先师之教化,也许是为了呼应皇恩浩荡,就拨款扩建了礼殿,使之修葺一新,定名为“独峰书院”。三十年后的咸淳七年(1271),潜说友此时已任代理户部尚书、临安知府,再次出钱修缮了独峰书院。潜说友曾编篡《咸淳临安志》100卷。

 

元大德年间(1297--1307),独峰书院又名噪大振。期间,孔子第五十四世孙孔林,任独峰书院山长,以檀木刻孔子像,立于仙都独峰书院内。独峰书院一时名动江浙,元代有案可查的山长和训导是:陈曾祐(永康)、孔林(曲阜)、俞希鲁(镇江)、郑谨之(丽水)、吴明义(番阳)、胡平(缙云)、王仲成(丽水)、季祥(丽水)、詹同道(缙云)、樊道福(缙云)、胡绍叔(缙云)。书院既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给仙都这个美丽的山水增添了人文气息。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仙都草堂重立于书院。这一年,缙云进士、时任江西道监察御使的樊献科(1517-1578),因其母王氏亡故葬于石笋前,他学习朱熹为母守节时建“寒泉精舍”讲学,选择在独峰书院遗址上建“天然泉石”一院,称“仙都草堂”,在为母守孝同时,会聚文人朋友论道讲学。樊献科,《缙云县志》有传,字叔文,号斗山,嘉靖二十六(1547)进士,后任御史,为官清正,抗倭有功。后因得罪了严嵩党羽辞归。晚年隐居于仙都倪翁洞,那里有许多摩崖石刻与他有关,如“斗山洞天”等,著有《读史补遗》等,为一时知名文人。有据可查来访的名人就有:皇甫访(文学家)、夏浚(温处兵备副使)、何镗(江西提学佥事)、郑文茂(刑部主事)、李键(苏州知府)、吴善言(浙江巡抚)、张懋修(张居正三子,状元)、李鋱(刑部尚书)、顾大典(处州司理)、高超(处州知府)、汤显祖(戏剧作家)、徐霞客(地理学家)、郑汝璧(宣大山西总督)等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摩崖石刻。

 

 

 

万历庚寅年(1590)五月,郑汝璧(1546~1607)陪朋友游仙都,写下了一篇《游仙都山记》,里面写到“归而憩仙都草堂,谒外王母墓,即朱晦翁独峰书院址也。”说明樊献科建“仙都草堂”就在独峰书院原址,且过去半个世纪仍完好。郑汝璧是隆庆二年(1568)的进士,深得张居正器重,因被朝中奸佞嫉妒排挤,请辞在家闲赋12年,终日徜徉于仙都山水之间。在仙都铁城(即芙蓉峡)建有紫芝山房,与几位文人高士在此处隐居唱和,后人称为“铁城书院”。他著作甚丰,有《由庚堂诗文集》等传世,有一首《鼎湖夜月》,开头四句是:

 

清秋举玉趾,鼎湖探金莲。天柱摩九霄,仰止心悠然。

 

秉日欢已永,卜夜景逾鲜。呼尊邀朗月,盈盈升华巅。

 

诗中大意:有好书,好酒,好心情、佳日佳月佳山水。那一官半职算得了什么?

 

 

 

清同治十二年(1873),“独峰书院”异地复建。也就是现存的“独峰书院”,同治九年(1870),缙云知县朱廷梁倡议在好山之麓复建“独峰书院”,不久离任。后任何乃容接手工程,化了三年时间终于竣工。《仙都志》载:“好山:在仙都山西,初肠谷左。宋绍兴间转运使李士举尝游仙都,过徐氏山居,赋诗有:‘华屋重重对好山’之句,这里石奇洞幽,历代摩崖石刻遍布道旁,朱熹巡视途中停留观赏理所当然。好山之巅有“月镜岩”,如一轮满月挂在石壁,门前就是九曲练溪,鹭鸭成群游于林中,远处的鼎湖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而旁边的“旭山”,上有李阳冰题字的“倪翁洞”,在此重建“独峰书院”确实是个理想选择。朗朗书声再次响彻于青山绿水之间。清代重建书院后,山长主要有赵保滋、陈文、蒋望三等。

 

赵保滋(1845-1914),字月樵,缙云壶镇大路街人,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曾任国史馆誊录签掣、余姚县教谕等职,重建书院时出任山长,现门额“独峰书院”即为他的手迹。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全国各地同时废科举、兴学堂,独峰书院遂改名鼎湖学堂。

 

随着仙都AAAAA级景点的创建,近年仙都景区管委会又投入了资金,对书院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使之具备了讲学的条件。中堂悬挂朱熹手书“正气”两字,门上仍是沙孟海的“晦翁遗迹”牌匾。边上的孔庙也修葺一新,孔子像和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四配”像均上两侧。笑意盈盈地享受着人们的膜拜。院中有几棵古树,特别是造型奇特的银杏和参天名木椤木石楠,和书院一样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2021年12月13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