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平作者简介:陈绪平,男,字子茂,号尔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阳新人。长期从业于互联网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资深架构师,现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1)
作者:尔雅台
来源:“尔雅台切问”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三十日癸丑
耶稣2022年4月30日
3)乾坤
董子曰:人于天也,以道受命。(《顺命》)圣人体道之全,正在一部《周易》。易之兴也,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之事,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太史公自序“余闻之董生”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故董子曰:不明乎易,不能明春秋。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易以天道下济人事,春秋以人事反之天道:实则隐显不二,天人一理。故易与春秋者,圣人之全体大用也(马一浮语)。是董仲舒深明于易者也。作为公羊大家,与胡毋生重条例不同,董仲舒要在以易解春秋。观《繁露》一书可见。比如,其论王字,中间一竖贯通天地人,显然是言易三材之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在董仲有看来,促成这一归趋的正是王。本天地之道以立人道,以人道接通天地之道,实现天下三才之道的贯通顺遂,而成王道。故易经一书,即是言王道之书。
天下之道,统于六艺(六经)而已;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学易之要,观象而已;观象之要,求之十翼而已。孔子晚而系易,十翼之文幸未失坠,其辞甚约而其旨甚明。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者,一理至极之名;二仪者,二气分之号。一理不可见,以二气见之。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则八卦成列矣。盈天地间皆气也,气之所以流行而不息者,则理也。易以八卦表之,洪范以五行表之,皆所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也。万象纷呈而约之以五行,简洁明快,提纲挈领,但只能粗线条地把握事物。易经重在观象,立八卦以象万物,是个非常精致的行变化成万物的模型。这样,与粗线条的五行说相结合,周易能提供更精致的卦象互为补充,异而知其类,睽而知其道,斯可以无惑焉。“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何谓也?盖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观乎八卦之象,则六十四卦之变可知。象者,象天下之赜也。夫天下之至赜至动者,非心乎?太极以象一心,八卦以象万物,心外无物。天心、王心,一也;天元、人元,一也。天地之道变易而成化,人道亦须变易而成能。故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观象之要莫先于四句:“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初句实摄后三,故曰“吉凶生而悔吝著”。已知失得者,吉凶之所由致,当知悔吝者吉凶之萌渐也。悔则来者可追,尚可至于吉;吝则执而不舍,终必至于凶。忧思虞度,皆疑而未得之象,不知变易从道者也。知进退,则知变化矣;知变化,则知失得矣。变化不出刚柔,进退亦犹昼夜。或进而上,或退而下,“上下无常”也。明暗相代,犹“刚柔相易”也。故曰: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故言“六爻之动、三极之道”,是知道之变动,地道必承于天,人道必兼法天地,然后无失道而常吉也。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德业者,体用之殊称,开物为德,成务为业。“知周万物”者德也,“道济天下”者业也。“寂然不动”者德之至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业之神也。“明于天之道”德也,“察于民之故”业也。“观其会通”者德也,“行其典礼”者业也。“唯极深而后能通天下之志”德也,“唯研儿而后能成天下之务”业也。“定天下之吉凶”者德也;成天下之斖斖者业也。合深与几谓之神,合德与业谓之道,合易与简谓之易,故曰:神无方而易无体。(马一浮《观象卮言》)
系辞曰:天地定位,而易行乎其中。又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故曰:乾坤,其易之缊邪。又曰:乾坤其易之门邪。“辟户之谓乾,阖户之谓坤。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统之以乾坤,而天地之德可通也;约之以六子,而万物之情可类也。故以气之流形言之,则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以其德之力用言之,则为健、顺、动、入、陷、丽、止、说之象;以其相对言之,则为刚柔、起止、上下、见伏之象;以其相成言之,则为定位、通气、相薄不相悖、相逮不相射之象;以其屈伸聚散言之,则有动散、润烜、止说、君藏之象,亦即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之象;所以行变化成万物者,略摄于是矣。观于天地之道而人道可知,观于乾坤六子之象而六十四卦之象可知,而一心、阴阳、动静之象可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非精义入神,其孰能与于此?此性命之原也。体乾坤,则能知易矣。是以观象必先求之乾坤。(马一浮《观象卮言》)
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子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乾坤者,父母之道也,生之育之也。生之育之,而万物生生,变化无穷。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观。有三义:一曰万化分畛,二曰道体器用,三曰乾坤并建。
先说万化分畛。熊十力先生指出,宇宙万象是一大势力圆满无亏、周流无碍、德用无穷、浩然油然,分化而成万殊的物事。譬如大海水分化而成无量众沤相,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万物之全体,也即那个最大的宇宙,那个太一,是无对的(只有一个,没有二个),生生不息,浑然大全,无有分畛。而宇宙万有,是发展不已、浑沦无间的,万有不是虚幻,而是如众沤之浪花,变动不居,生生不已。故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易者,变易也。犹如浪花不过是大海水的众沤相,万有亦不过是宇宙实体的流变。变不孤起,故不能以单纯的物质或精神来指属,或者,毋宁说,变具有复杂性,物理、人事,随在可征,以成万物。因此,精神也好,物质也罢,皆不过是变化随在可征之素材,唯物、唯心割裂之桎梏,终被消解而无间。(熊十力《乾坤衍》)
次说道体器用。基于变易的宇宙观,宇宙实体(天地),乃以其全体之流变,而恒起分化,以成万物(现象)。在这里,道不可见,乃以其能“恒”起分化而见之。故王夫之曰:“道,体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数。数资乎动以起用,而有行;行而有得于道,而有德。”王夫之这段话非常精彩,值得细细玩味。首先,他这里谈“物”,大而言之,即宇宙即天地也(小而言之,物物一宇宙也)。天地作为一大物之统称,本不可言,只好以道言之,故曰“道体乎物之中”。可以看出,道便是天地精粹之用,道与天地如影随行,不可言先后。其次,天下之用者,宇宙流变之形迹也,器也。道隐且微,故需由形迹出发,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空谈天地空谈道,故需要仰观天文,府察地理,易经曰设卦观象是也。是故,“物生而有象,象成而有数”,象也好,数也罢,皆是描述形迹。然而,形迹不是静态的,它是生生不已的浪花,故曰“数资乎动以起用”。这个动,阴阳动静也;起用者,便是言分化了,于是“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故曰“而有行”。由是,器之形迹落于五行也。而五行是基于相生相克而构成一个了自洽的闭环。这个闭环是由中而和,以和谐为目标。如何达到的呢,“行而有得于道”是也。有得于道,故天地位,万物育,此谓之“有德”。
再说乾坤并建。王夫之曰:天地其位也,阴阳其材也,乾坤其德也。(《周易外传》)天地虽各有其位,但天不偏阳,地不偏阴,天地之位皆各有阴阳。故阴阳是材,不可言其位,唯化为五行则位焉。行而有德,而位之德有主,健也顺也,皆言乎其用也。故乾坤皆取用之德而不取道之象,王夫之谓“圣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显然,乾坤与阴阳不同,阴阳是材是气,而乾坤是德,天地之大德。王夫之曰:“夫道之生天地者,则即天地之体道者是已。故天体道以为行则健,而乾;地体道以为势则顺,而坤,无有先之者矣。体道之全,而行与势各有其德,无始混而后分矣。”故系辞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此圣人观天地之象,察识出乾坤之大用也。王夫之曰,乾者阳气之舒,天之所以运行;坤者阴气之凝,地之所以翕受。我们前面说过,阴阳是纲,五行是领。而乾坤以德,是目标导向,故能直接提纲契领。故曰,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这便是宇宙万物之化生的基本法则。然需须知,乾坤虽是二卦,而确不是两物,万物各有乾坤是也。故王夫之解易,认为周易是乾坤并建的,乾坤二卦一起建立,共同成为六十四卦的基础。其曰:天地,一诚无妄之至德,生化之主宰也;乃乾行不息于无声无妄之中,坤受无疆而资不测之生。故易卦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这便是说,乾坤乃天地之大用也,而人不可得而见焉,则于“天尊地卑”而得其定性之必然矣。
显而易见,易经不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宇宙起源理论,而是一个关于宇宙演化的解释理论。换句话说,它并不告诉你事物是什么,而只是告诉你理解事物的“套路”是什么。那么,这个套路是什么呢?当然是“易”嘛,“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有三义:一变易,二不易,三简易。变易者,乾坤大用之形迹也,器也;不易者,乾坤之道也;全器是道,全道是器,即是简易也。这三义当然是混然一体的,不可割裂。只明变易,易堕断见;只明不易,易堕常见。须知变易原是不易,不易即在变易,能离断常二见,名为正见,此即简易也。系辞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矣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此王道之易简矣。所谓“顺性命之理”,是一个生生的演化宇宙观。
这与西人的那个由造物主创造万物的宇宙观大异其趣。吾人秉中道智慧,其意蕴便大为不同。庄子齐物论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所谓六合,即天地四方,也就是我们说的那个最大的宇宙,那个太一。太一之外只是个混沌未开的无极,故只能存而不论。虽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但该不言处需沉默。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4)小大
(待续)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