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张灏先生的点滴体会
作者:邓军
来源:“政治哲学与思想史”微信公众号
编者按:本文为邓军老师在4月27日“张灏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定,刊发于此,标题为编者所拟,感谢邓军老师授权转载!
各位师友好,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张灏老师。我是2005年跟随许纪霖老师读研究生,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阅读张灏老师的一系列作品。2006年“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我正好担任会务,有机会见到张灏老师,但是每一次见到不是在会场,就是在电梯,都是在人特别多的情况之下,很遗憾没有机会能够向张灏老师去请教,所以我更多的还是通过阅读来学习张灏老师的研究。这个会后不久,我的硕士论文就定了,准备写朱谦之的个人观与宇宙观。写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纠结如何去架构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不能说特别成体系,也许也不特别重要,怎么样去写他。那个时候又重新想起了张灏老师的《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此前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跟许老师有所交流。我跟许老师说,读张灏老师其他书,我也觉得特别受益,甚至震撼,但是唯独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特别感动,谭嗣同打动了我,张灏老师也打动了我。张灏老师其他文章、著作都特别的节制,但是在这本书里,他好像把自己那种丰沛的情感赋予到了谭嗣同的身上。因此,在写硕士论文的整个过程,这本书就一直放在我的手边,随时备翻,帮助我去架构硕士论文。我自己常常认为,许老师是我的第一导师,然后张灏先生的《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是我的第二导师。在这本书的指导之下,我开始知道如何去写一篇硕士论文,如何去架构一个学术写作。后来我也在继续阅读张灏老师的作品,但是反复揣摩这本书是我学术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特别有纪念价值的一段时光。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来说,首先是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这本书里面处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研究一个在哲学史或者是思想史上意义不是那么重要的人。今天我们讲谭嗣同,觉得他特别的重要,但是可能放在晚清思想史里面,未必有那么重要。近现代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思想都是如此,不成体系、浅尝辄止。那么,这些人物的研究如何去赋予它研究的意义。我觉得张灏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其实给了我们一种方向,一种方法论,就是我们把这些不成体系的人物放在一个时代和思想的脉络里面,看他对这个时代的刺激,产生了怎样的一种生命反应与思想的回应,将个人的生命和思想跟时代整个地联系起来,这是思想史的一种研究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是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启发我去思考怎样去研究朱谦之这样的人物,怎样赋予他作为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其次,是张灏先生将人物的思想和心路历程结合起来,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也非常重要。当时我们学思想史的大部分都是男生,我都是师兄在学思想史,没有女生。那时候流行一种说法,男生适合学习思想史,因为男生重逻辑,女生好像不是那么擅长等等。我自己在读思想史的时候,当然也觉得思想的逻辑很过瘾,但总觉得还不够。在谭嗣同这本书里,张灏先生给予人物生命、精神、心灵强烈的关注,并且让思想与心灵达到一种平衡,非常动人。这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思想史是什么,突破我一开始以为思想史就是思想逻辑的演绎与展开。张灏先生在这本书里还提炼了一些分析范畴,如人物生命的处境、历史的处境等等,这些是理解历史人物非常好的打开方式。许老师也在谈精神史、心灵史,我觉得张灏先生的这本书,是将思想史和心灵史、精神史结合起来的一个特别好的尝试,并且打动了像我这样的青年学生。我也试图在硕士论文里从人物心灵的层面去展开,这是来自张灏先生的启发。
再次,也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本书所揭示的一个时代主题——烈士精神。这看似是对于谭嗣同思想与精神的提炼,但实际上它是理解近现代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甚至觉得,谭嗣同拉开了近代烈士精神的序幕,谭嗣同则扮演了近代烈士精神教父的角色,对后世的革命者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这本书,我后来读革命者资料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他们有没有受到谭嗣同的影响。果不其然,像刺杀五大臣的吴樾,搞支那暗杀团刘思复,包括后来李大钊、毛泽东、朱谦之等等,这些有强烈实践的、带有牺牲精神的人物,无不都受到谭嗣同的影响。可以说,谭嗣同提供了理解转型时代的一个线索,即以牺牲作为表达方式,鼓吹为信仰去献身的行动主义,它不仅仅是一场场革命实践,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线索。中共早期知识分子的烈士精神便是这条线索的延伸,当然它后面支撑的精神可能不太一样。
在论证中,张灏先生提到谭嗣同的宗教心灵和信仰,我认为这是张灏先生对谭嗣同理解最为独到的地方。之前很多的研究,谈到晚清民国知识分子与宗教的时候,更多是谈宗教观,而不是宗教与他们生命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影响他们思想的选取,往往是这些融合起来的矛盾或和谐是一个人生命最基底的、最根基的东西。在谭嗣同这里,张灏先生用宗教心灵推出思想,再运用思想回到精神,这两者处于往复不断的互动当中。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和思想史研究,常常被忽略这个部分。我的博士论文做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宗教感,革命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便与张灏先生的这一影响有关。我们谈现代革命的时候,常常是以反宗教的方式去谈,但是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很多知识分子、革命者,常常呈现出很强烈的宗教感,甚至是反宗教的宗教感。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我讲一个张灏先生对我写作的影响。写论文的时候,第一笔特别难。以前写作的方式好像前面要做一个很长的铺陈,兜兜转转,然后进入主题。硕士论文的第一笔我犹豫了好多天,最后又去看张灏先生如何下笔。他第一句话直截了当,“谭嗣同从小就展现出他生命性格当中的最大特色,丰富的情感与豪迈的气质”。就一句话,我惊到了,这也影响了我以后的写作的方式。我的硕士论文第一句话,完全复制了这一格式,“朱谦之性格中最大的特色是:敏感而自尊,时走偏锋,悲观也悲的彻底,乐观也乐观的彻底。”
整个学生时代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谢张灏老师给予的丰富的养分,相信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从这些研究中获取更多的养分。非常感谢张灏老师,感谢任老师。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