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莎】不要失了对知识的尊重与热情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05-20 01:02:53
标签:知识的尊重

不要失了对知识的尊重与热情

作者:李秋莎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四月十七日庚午

          耶稣2022年5月17日

 

某次古琴课上,我向吴老师请教完一个问题,她停顿片刻,笑道:“看来你是真听懂了。”我问:“为什么呢?”她说:“你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你没听明白,回答‘老师我下去再练一下’的时候比较轻松;但若听懂了,就会整个人严肃起来——”她学着我微微敛容躬身:“是。我明白了。”

 

对于知识及其传授者的尊重,我此前既未自觉,也未料他人看来如此明显。或许是在一个特别偏远的小县城长大,幼时想学点技艺颇为艰难,且不说周围人普遍没什么闲钱,连能教授书画乐器的老师都少。等到工作后终于如愿学了古琴,我一向要把谱子背下来,找录音捋捋节奏,尽量弹熟再去上课,只觉寻常。但吴老师说,近些年已经偶有学琴不背谱、不练习,上课听老师现讲几弦几徽的人了。

 

 

 

(冯超然《月下抚琴图》)

 

学琴要预先背谱,我以为是常识: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很宝贵,琴课应该用来请教那些只能求助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要用完全能自己处理的简单节奏甚至基本谱字,来浪费老师的时间精力呢?吴老师只是叹息:“你以为的常识,别人并不认同。人已经坐在这里,不认识谱字,难道还能不教吗?”

 

我无言以对。作为学生,我心疼自己的老师,还能乱出主意:“那您要求他们背了谱再来啊,谁不背别进门!”但想到教这几年书,也不是没收到过错字错标点扎堆,帮着重写一篇都比修改容易的作业,同样只能挑灯夜战满篇标红,又一阵儿泄气。毕竟,我已经不止一次叹息过,我与现在的部分学生,相去十年,却仿佛隔代——不是说会不会在打游戏、用表情包这些方面落伍,现在想来,隔膜的正是对于知识的尊重与热情。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我本科就读于川大中文系,入学以来,不但习闻各种传说——譬如项楚教授如何读十年大藏经,定敦煌学终究在中国,日常所濡染,也多是老师们如何治学授业,连带着其中的态度与情意。像是刘长东老师教我们《道德经》,引证富赡,多涉音韵训诂,艰深得让人头晕眼花(对低年级本科生而言),大家只是咬牙跟着,直到考完试,才有同学终于大哭出来。他曾说自己读书时,每天只舍得“浪费”时间吃一顿:中午出图书馆,吃一大份菜、一小盆米饭,撑到直不起腰,就可以一直扛到闭馆。刘老师时间宝贵如此,我们哪里敢说自己跟不上呢。就这样跌跌撞撞跟着老师们,珍惜时日、尊重知识浸渐为常。那时每天清晨去北门荷花池背书,冬天天亮得晚,池塘栏杆又低,还想过要是掉下去,一定不能扑腾污了书,得高举着我的《四书章句集注》(直到大三我才知晓世间有这样一本书)静静等待被发现呢。

 

后来,偶然选修哲学系课程,我“必然”地被丁先生折服,求学门下。先生授课从来早到,我不敢让老师久侯,去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课程甚至或可提前三四十分钟开始。那时交作业并非打印稿,得手写誊抄。第一次读书笔记,我写了三页,誊抄时错了一个字,把“任人”写成了“仁人”,先生以红笔特别圈出,我见而大惭,从此自警——我一向以为标点、字词、句法、引文规范之类,既应提前掌握,倘有失误或未知,也可通过早些动笔、仔细检查、翻书问人避免,当属力所能及,如何要劳烦大学老师帮忙检查标点、核对引文、调整格式呢。然而等到自己当了老师,便已无奈发现:人自责却容易,要求人却难。何况即便要求标点、字词不错,又如何求得来尊重、珍视的心呢?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理图书馆)

 

而且,不被更值得的事情“浪费时间”,作为老师同样深怀遗憾。十多年前,我和一辈同学若知晓哪位老师能解我们疑问,就会鼓起浑身劲头去课前“迎”课后“堵”,上下楼梯也不放过,一路追送到老师坐上校车;要是没能排上轮次,那就发邮件或者写出来继续请教。以至于毕业后好几年,我仍旧担心学弟学妹们连喝水的时间都没给老师们留,怕他们太辛苦。奋力求知从来就不是要谦退自惭、畏畏葸葸的事,而况知识及其传授者正在面前呢!直到我作为老师,也在“明明经常相见,为什么不来论学”的疑惑中,逐渐磨平期待,课前课后少人“耽搁”,邮箱可以跑老鼠,才终于意识到:也许如今知识得来如此容易、问师求学如此容易,很多人已经对求知本身失去了热情。惟其如此,我们才会逐渐失了对知识及其传承者的尊重,渐不精细,渐不鲜活,而终于自画。

 

壬寅四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