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暨“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学术研讨会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2-05-22 09:47:10
标签: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

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

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时间:2022年5月19日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古老根底体现在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凝聚为生生不息、日新其德的中国哲学。沟通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结构,展望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成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应有的题中之义。李存山先生是中国哲学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尤其他对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常与变的覃思精研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于理解中华文明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为向李存山先生致敬、激发思考、接续奋斗,2022年5月14日,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在线上举行。本届会议以“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为主题,正是李存山先生长期深耕的中国哲学中的两大核心领域。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承办,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助。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与近300位师生参与线上会议。



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教授首先代表中国哲学史学会致辞,向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向李存山先生表达衷心祝福。张学智教授回忆了与李存山先生的交往,认为李存山先生是一位淳朴君子,学养深厚,延续了张岱年先生的学术志业和人格风范。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向李存山先生表达了诚挚问候和祝愿,并就如何把握儒家仁学系统、儒家如何面对陌生人问题,以及如何理解仁者自爱与爱人的关系等问题,分享了他的精彩见解。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向李存山先生表达了敬意,认为李存山先生身上体现了刚健笃实辉光的君子气象,并从李存山先生《宋学与〈宋论〉》一文出发,指出常与变的范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边界问题和经史传统的辩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代表哲学所感谢各位学者对本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的支持以及对李存山先生的关心。王立胜书记肯定了李存山先生对于哲学所中国哲学学科的重大贡献,认为李存山先生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张学智教授致辞

 

 

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研究员致辞

 

 

主旨演讲分为两个阶段,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陈霞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立足于中国哲学与史学的关系,结合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价值与知识并重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哲学是历史的灵魂,决定了史著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结合陈寿、常璩、李焘、蒙文通等巴蜀学人案例,展望了巴蜀经学研究的前景,并指出我们不能离开经学来理解中国文化。四川大学李景林教授将儒家实现终极关怀的教化途径描述为一个“旁通而上达”的工夫过程,“旁通”与“上达”相摄相成,而儒家特立独行的君子人格也由此得以奠基和实现。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认为,宋初思想家胡瑗通过弘扬“师道”而开宋学之先河,推动了宋代政教形态转型,为唐宋士大夫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回顾了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指出在诸多中国哲学史建构方案中,传统原典和现代视域的结合仍然是较佳选择。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考察了儒家六经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的演变过程,以及经典文本如何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由此阐述了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浙江大学董平教授阐述了李存山先生“人文的自然主义”命题的方法意义,指出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框架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聚焦于两汉儒家诠释学的转变、发展和影响,探讨了汉代经学学术形态从“语”类向“章句”体式的转型过程。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重点关注传统经子关系问题,论述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圣贤并世,经子异流”思想对经子传统的独特贡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张志强研究员从海德格尔的“开端”概念及其对哲学与思想的区分出发,聚焦于中国哲学对“道”的应和方式,在哲学、宗教、义理三个维度中阐明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主持主旨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作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李景林教授作主旨发言

 

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作主旨发言

 

 

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研究员主持主旨发言

 

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作主旨发言

 


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作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作主旨发言

 


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作主旨发言

 

 

分论坛发言与交流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李存山先生学术思想、经史传统、儒家思想、气论与仁学等论域展开深入探讨。分论坛设置“李存山学术思想研究”“经学与中国哲学”“早期儒学新论”“道物、气化与仁学”“宋明思想的新探索”“儒学研究的新视野”六个主题,以四个平行分论坛的形式进行。


 

一、李存山学术思想研究


李存山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君子人格在学界享有很高口碑,他的治学思路上承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学脉,又下启众多青壮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在当今学界具有典范性意义。在研读和阐释李先生著述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展望未来,是本届会议的核心主题。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考察了李存山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常”与“变”的义理阐发,指出这一工作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阐述了李存山先生的“求通”“求精”“求变”的中国哲学史观,揭示其对当今青年学者的典范性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同样关注李存山先生与张岱年先生的学承关系,认为他的气论与仁学研究正是对张岱年先生的新唯物论的继承和发展。清华大学高海波副教授指出,李存山先生对气论的阐发既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实在论基础,又能充分注意到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的特征。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任蜜林研究员结合李存山先生的气论、仁学、出土文献、民本思想等研究,阐述了这些典范性工作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士颍副研究员从李存山先生对气论的研究出发,参照西方哲学中的物质、原子等概念,探讨了气论等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问题。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赵法生研究员认为,李存山先生论儒家文化的“常道”和“新命”,体现了一种知常达变、兼融中西、中道理性的文化观,对于思考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讨论了李存山先生性善论研究的重要启发,并结合亚里斯多德对善的理解作了深入对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陈明副研究员立足于李存山先生的范仲淹研究及其对宋学起源的探寻,指出这一研究工作包含了对于反思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的重要启示。福建社科院哲学所周元侠副研究员以李存山先生对朱熹理学内部矛盾及其发展的解析为中心,总结归纳出这一研究的方法论启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王正副编审评述了李存山先生《商鞅评传》一书的研究方法,指出该书不仅对于理解商鞅,更对于理解传统帝制及其转型中的常变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李春颖副研究员认为,李存山先生以性情关系为框架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儒家人性论,充分展示了儒家情感一维的广阔境域。


二、经学与中国哲学


经学是传统学问的古老根底,中国哲学则是近现代以来的崭新学科,但两者的精神在文明深处是融通一体的。随着近十几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自信逐渐增强,经学研究逐渐升温,如何沟通经学与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成为当下热烈探讨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陈霞研究员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两次重大转变,指出今日重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应当重视从哲学史向哲学的转变,将中国哲学发展成具有现代性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杨庆中教授在考察百年来中国经学的衰落、文献化以及最近的经典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对当代经学重建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和展望。北京大学孟庆楠副教授对中国解释学的特征作出了深入探索,就中国解释学、经典解释传统、经典系统等诸多层面展开辨析,以此探讨当代中国解释学的建构问题。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考察了郑玄在象视域下的《周易》诠释与王道重建工作,指出这一诠释实现了礼学与易学的深层会通,深化了经学的精神。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海忠博士注意到在北宋道学的仁包四德命题之前,还有一个学界所忽视的《周易正义》的元包四德命题,而这构成了宋代道学一元论的思想前提。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匡钊副研究员考察了早期中国“心”观念的起源及地位,认为“心”的登场最初是为了说明“德”的显现问题,由此展示了中西“心”观念的结构性差异及不同旨趣。武汉大学李巍教授反思了学界在逻辑学进路下解释先秦儒墨“推类”思想的不足,指出“推类”更多是一种伦理实践而非逻辑方法,其核心关切是语言、行为的正当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章伟文教授关注董仲舒经学中的历史哲学问题,考察了董氏“三统”“三正”“天人感应”“常变说”等重要观念及其对西汉历史的思考。衡水学院魏彦红教授以《春秋繁露·玉杯》篇为中心对董仲舒的“贵志”说展开分析,认为礼的内在本质在于志,而志之所依的本源为天之道。深圳大学问永宁教授关注韩国理学家权克中《周易参同契注解》的诠释思路,认为权氏在吸收继承全真道南宗丹道易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出有韩国特色的丹道易学。


三、早期儒学新论


儒学发端于春秋战国这一轴心时期,孔孟荀等早期儒家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奠定了基调。对早期儒学的探索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持续热点,尤其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更是如此。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以清华简《命训》和《逸周书》三《训》为主要线索,对孔荀之间的儒学变动作出了新探索,指出当时在曾子、子思、孟子一系之外还有影响更大的子夏、子弓、荀子一系。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聚焦于《孟子》“思诚”章及其与《中庸》《孔子家语》等文本的亲缘关系,从而理顺了曾子、子思、孟子的思想演变历程。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重新界定孟子性善论中的“天”概念,认为从“心”而非“天”把握孟子伦理学中德性与规范性的根源,才能看到其独特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刘增光副教授在叶秀山、李存山诸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孔子知论中的脉络和丰富意涵,以此展现中国哲学独特的伦理、境界之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龙涌霖博士结合“厄于陈蔡”的背景对孔子“一以贯之”说作了新探讨,揭示其中的“力行”精神。

 

四、道物、气化与仁学


李存山先生对古代中国气论与仁学的研究享誉学林,在李先生艰辛开拓的田野上不断深耕,是吾辈学人应抱负的使命。同时,气化、仁体及其更深广的道物框架背景,与近来中国学人的形而上追求呼应,成为一个极富生机的论域。北京大学郑开教授借鉴了汉学家包华石的“神机化体”概念,强调从“常”与“非常”之间来把握古代思想世界,由此对道、物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贺敢硕博士反思了以往对“气”作本质属性还原的研究路径,转而从“气”在早期礼仪场合的运用形态来把握其理论意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傅正博士力图剥落近代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对戴震形象的层层建构,揭示戴震“气化论”与“礼的哲学”所包含的被忽略的重要面向。首都师范大学孔德立教授着力探讨了孔孟的仁义精神与《春秋》治道的关系,以及董仲舒《仁义法》对于早期儒学发展的贡献,强调儒家的仁义与治道互为条件。首都师范大学陈鹏教授以冯友兰、牟宗三和杜维明为中心,考察他们在各自哲学的建构中如何安顿“仁”,由此通过仁学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儒学的现代转化过程。


五、宋明思想的新探索


 

宋明理学研究历来是中国哲学史领域的重中之重。而要推陈出新,除了需要作出更加细密的哲学分析,还需要结合思想史、经学史、政治史等多种范式和视野进行探索,与会学者们做出了精彩的示范。复旦大学林宏星教授通过对“杨简扇讼”案例作哲学分析,展现了朱子批评陆象山“两头明,中间暗”等语所触及的深刻的哲学问题。湖南大学肖永明教授指出,作为文化偶像的朱熹是其身后众多学者以及政治力量长期互动和塑造的结果,其塑造过程就是一部彰显学术与政治权力复杂纠葛的政治文化史。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刘丰研究员结合李存山先生对范仲淹的“宋学第一人”评价及相关研究,分梳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两种“宋学”研究范式,指出这两种不同视角体现出了对宋代儒学及理学的不同态度,从中可以获得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启发。山东大学翟奎凤教授通过考察宋明时期的“本天”与“本心”的论争,展现了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的复杂性,并探讨了统一“本天”与“本心”的可能性及其哲学意蕴。四川大学张培高研究员对《易》《庸》在张载哲学体系建构中的主次问题作了新的探讨,认为《易》在张载哲学中占据更为主角的地位。


六、儒学研究的新视野


儒学研究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板块,除了需要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释读,新视野的引入也是推动发展的活力之源。新的视野意味着哲学立场、问题关怀、方法论、学科背景等等方面的更新。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从教化的立场出发将儒教视为一种后世教、人文教,并指出儒学研究应当分为四个门类,即经典儒学、历史儒学、系统儒学、实践儒学。中山大学陈立胜教授从“明明德工夫论”与“王道观”的双重视野出发考察了王阳明的亲民说,揭示其“泛亲化”“天下一家”论述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史效应和深刻现实意义。清华大学赵金刚副教授注意到晚明思想家何心隐以“天地之交”“万物一体”抬升儒家“友伦”的地位,与当时社会流动性增强而出现的陌生化现象相关,从中可看到解决陌生人伦理问题的可能性。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常达博士指出,王夫之用文质论统摄《礼运》的大同与小康并创造出“大顺”的社会理想,能够最大程度弥合历史性与价值性的对立。国家博物馆王琳琳副研究馆员以清代官方和民间的儒家石经刊刻活动为切入点,考察了清代治统规范道统、朝廷笼络并控制士子的现象。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衡水学院魏彦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孔德立教授、山东大学翟奎凤教授分别对四个平行分论坛的讨论情况作了精彩总结。李存山先生在线上向参加会议和一直以来关心他的各位领导、同事和学界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并期望早日与大家见面畅叙。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刘丰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刘丰研究员代表此次会议的会务组和中国哲学研究室向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向李存山先生致以衷心的祝福,并期望各位学界同仁今后继续支持“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系列会议。至此,“中国哲学的实在论与道德论”——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就圆满结束了。

 

 

第五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会议闭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作分论坛汇报

 


 

衡水学院魏彦红教授作分论坛汇报

 

 

首都师范大学孔德立教授作分论坛汇报

 


 

山东大学翟奎凤教授作分论坛汇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