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恒】孟子与许行关于社会分工的大争论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2-06-01 21:42:00
标签:劳心者
李竞恒

作者简介: 李竞恒,字久道,西元一九八四年生,四川江油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师。出版专著有《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研究》《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

孟子与许行关于社会分工的大争论

作者:李竞恒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南方周末》2022年5月30日


孟子生活的时代,有一位神农学派的许行,反对社会分工,率领几十个弟子跑到滕国,穿破麻布衣服,自己打草鞋、织席子、种田,一副自给自足、拒绝社会分工的画面。这时楚国有陈相、陈辛两兄弟,本来都是儒家陈良的弟子,跟着他学了几十年儒,结果老师死后就叛变了,拿着农具从宋国跑到滕国去,见到许行搞自耕自足,无比欣赏这套,于是放弃儒学拜许行跟着他学(《孟子·滕文公上》)。

 

许行拒绝社会分工,从打草鞋到种田都要尽量亲力亲为,这一学派,钱穆认为是南方楚国的墨家,是禽滑釐的弟子(《先秦诸子系年》);梁启超认为许行是墨家和道家之间的学派,类似“现代俄国劳动政府”(《先秦政治思想史》);徐中舒认为许行代表了“南方农村公社的观念”(《先秦史十讲》),许行这派确实与俄国民粹派有些相似,喜欢赞美村社、劳动、自给自足,对城市和商业交换,以及必要的行政组织之类也充满抵触。陈良、陈辛跟着陈良学儒,都是陈氏,很可能是有点血缘关系的同族,属于降到了民间的没落贵族,但又有点血缘性的“南方农村公社”生活经验,所以看了许行这套后觉得是理想主义升级版,立刻就皈依了。

 

陈相作为刚加入许行门派的“皈依者狂热”,就去找孟子辩论。孟子说,许行一切都要亲力亲为,那他戴的帽子是自己纺织出来的?陈相说,许老师的帽子是拿自己种的粮食换来的。孟子问,那为啥不自己纺织帽子?陈相说,这不是精力不够,自己纺织就妨碍耕田了嘛。类似的,许老师用的铁农具、做饭用的陶器瓶瓶罐罐,也都是用自己种的粮食换来的。孟子说,看来许老师也不是啥都能亲力亲为,还是得参与社会分工啊,那么社会的组织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就会出现“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换我们现在话说就是要出现专门的管理职业。

 

这种专业的管理职业,按照孟子的说法,起源于文明诞生前夜的治水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发生猛烈洪水,大禹率领各部落进行“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的巨大复杂公共工程,此后中原没洪水了,才能耕田种粮食。这时大禹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就算想自己耕田,那也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如果这个时代不产生最原始的税收和公共服务、管理职业,是根本不可能治理洪水的。大禹之后,出现了后稷这样的农官,契这样的司徒民政官,必要的管理科层组织建立了起来,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不是什么盘剥民众。

 

这一论述,让人想起了古罗马史学家李维(Titus Livius)的一个比喻。当时罗马平民觉得罗马的“劳心者”在占自己便宜,集体出走了。后来元老院找墨涅尼乌斯·阿格里帕去解释,他就说国家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人体,有胃有嘴巴有四肢,各部分看到只是胃在接受供养,觉得不公平,于是嘴不接收送来的东西,牙齿拒绝咀嚼,以为这样可以制服胃,最后发现整个身体都陷入了极度的消瘦。这时候身体各部分才发现,胃不仅仅是接受抚养,它还吸收营养,然后均衡地输送到各个部位。听了这个,罗马平民们便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因此,孟子说的“大人之事”“劳心者”或者古罗马人比喻的“胃”,其实都是在表达,社会需要分工,除了一线的生产劳动之外,也需要一些人脱离直接生产,用他们的管理能力、德性、专业知识去凝聚以小共同体为本位的社会自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这门职业就是“大人之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智慧是相通的,而不是什么“中西文化差异”。

 

除了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分工出来以外,孟子认为商业市场的交易,也是需要分工合作的。杨宽在《战国史》中提到,神农家和法家一样,有抑制商业的主张。许行这位神农家教育下的陈相就认为,理想状态是市场上所有商品价格相等,轻重相等的丝绸和麻布也都价格等同,这样就算五尺高的小朋友到了市场,也不会受到欺骗,这就会实现社会正义。孟子针对这种人为干预市场价格的谬论,提出这是乱天下的观点,如果大鞋和小鞋子都同一个价格,谁还去生产大鞋子?如果丝绸原料和麻线原料轻重价格一样,谁还来生产丝绸。所以许行这种想法是“乱天下也”。道理很简单,如果要像许行那样,一切自给自足,尽可能排斥市场交易,而一定要交易,就得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这一定会导致最后人们都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价格管制的结果是一切物资都短缺。可以说,儒者孟子在这里是为市场的自主运作辩护的,谁也不要僭妄到去制定价格,以为自己比市场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