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讲,乔清举主讲《仁的本体性及其生态维度》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08 00:49:34
标签:仁的本体性

原标题:仁的本体性及其生态维度

来源:“法大国儒”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初五日丁亥

          耶稣2022年6月3日

 

2022年5月25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是《仁的本体性及其生态维度》,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乔清举教授主讲,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吕明烜副教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

 

 

 

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讲

 

讲座内容回顾

 

本次讲座乔清举老师以时间为线索,为我们梳理了儒家哲学核心概念“仁”在生态哲学维度中的发展演变,并详细讲述了在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框架下,先秦、两汉和宋明哲学中“仁”的丰富内涵及生态意义。

 

 

 

儒家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乔清举老师介绍了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乔清举老师认为,儒家生态哲学的元理论体系包括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生态范畴论等内容。儒家哲学核心概念“仁”贯穿儒家生态哲学始终并具有生态本体的地位,因此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主要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分别是先秦、两汉、魏晋、唐代,到了宋明时期达到了生态哲学的本体论阶段,“仁”也上升为贯通人与自然的根源性本体。

 

第二部分,乔清举老师从生态哲学的视角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儒家“仁”的思想。从生态视角来说,在先秦阶段,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扩展了“仁”的内涵。思孟学派《中庸》将“仁”对人的恻隐之情扩展为对自然、对万物的关爱。《易传》《礼记》等体现了自然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而人是对自然承担有责任的德性主体,由此确立了“仁”的生态维度。

 

第三部分,乔清举老师介绍了两汉时期“仁”的内涵及进一步扩展,并建立了“生态共同体”的思想。通过董仲舒和郑玄的思想可以看出,两汉时期有以仁、恻隐之心对待自然界的道德的认识,即在生态视角下,“仁”作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其中是包含着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因此这一时期是生态哲学的宇宙论阶段。

 

第四部分,乔清举老师介绍了宋明时期的“仁”的本体化论阶段。在这一时期,“仁”上升为世界本体,是天理、天地之心,是天地万物的“生意”,并在程颐程颢的发展中达到了主体和客体的本体性统一,完成了“仁”的本体化。同时“仁”还贯穿生态德性、生态功夫、生态境界理论,因此宋明时期建立了完整的生态哲学体系,并提高了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

 

最后,乔清举老师总结到,生态哲学的研究视角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够开辟人们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新路径、拓宽理解的基础、增加理解的深度,也可以纠正中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解。与此同时,生态哲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并从中国哲学出发,回应当今时代世界哲学建构的需求。

 

 

 

乔清举老师进行总结

 

在讲座点评环节,吕明烜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概述和总结,认为乔清举老师以“仁”为核心从横纵两个方面梳理了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进度,既俯瞰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讲明了生态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又以时代线索回顾了五个时代“仁”内涵的发展,最后落脚到生态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层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以本体的“仁”为中国生态哲学理论基础的认识。吕老师的点评结束后,与会的学者、老师和同学围绕本次讲座的内容提出了问题,乔清举老师耐心地为大家解答。

 

 

 

吕明烜老师进行点评

 

至此,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讲讲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的参与人员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