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生】忆张祥龙先生下乡

栏目:纪念张祥龙先生、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22-06-16 19:24:33
标签:张祥龙先生
赵法生

作者简介:赵法生,男,青州市人,西历一九六三年生,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

忆张祥龙先生下乡

作者:赵法生

来源:“中华孔子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十四日丙申

          耶稣2022年6月12日

 

著名学者张祥龙先生去世,学界一片悲声。记起多年前,曾邀张先生到下乡考察乡村儒学,往事历历在目,先生已然作古。

 

2014年5月,在尼山乡村儒学实验开始一年半后,计划在青州市东坝镇一个村子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我和青州的老同学宋怀章先生预先到村子进行调查,这是个2000多人的大村子,位于城郊,经济发达,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小洋楼,街道笔直宽阔,两旁建有绿化带,可村里老人处境并不乐观,有的老人就住在小洋楼底层的车库里,常年不见太阳。和村委沟通后,准备以村小学的礼堂为教室,开展乡村儒学教育。此时张祥龙先生正在山东大学任教。由于他早就提出过儒家文化试验区的构想,我便邀请他参加25日的学堂活动,他当即答应。5月24日下午,我和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的蔡恒奇院长,从北京乘火车赶到青州,祥龙教授与山东农村大众日报的赵宗符总编已提前到达,入住青州宾馆。

 

 

 

张祥龙先生

 

25日上午,有数百名村民参加了听课。在开课仪式上,张祥龙教授和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分别致辞,蔡恒奇和赵宗符先生为讲堂揭牌,青州市京剧团表演了节目,然后是一个半小时的孝道课程。张教授的致辞,主要对于当下的社会伦理状况表示忧虑,介绍了他有关儒家文化示范区的构想,希望儒家文化在唤醒人心重建道德方面发挥作用。

 

因此次日我去济南有事,下午与祥龙先生一起乘火车赴济南。路上,他讲了自己青少年时期学习哲学的特殊经历。

 

由于家庭出身的问题,他小时候读书时受到歧视。那时大学已经停止统一招生,他进入一家企业作清砂工,活儿又脏又累,他不知道干到何时是尽头,深感前途无望。由于母亲与哲学家贺麟先生的太太认识,便带他到贺麟先生家求教。当时的贺麟先生刚从干校回来,虽然停止了喂猪种田的改造,还不能恢复正常教学和研究,赋闲在家。第一次拜访,他发现大名鼎鼎的贺先生是个可亲的长者,常常发出和蔼的微笑,目光清澈,谈起学问来,眼中会发出奇异的光彩,这光彩让他心里为之一振。

 

拜访结束时,贺先生让他从自己的书架上挑一本书,他挑了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正是贺麟先生翻译的,这本书成了他的哲学启蒙。此后,他经常于周末前来贺先生家请教,长期被剥夺了授课权利的贺先生,也十分乐意引领着这位私淑弟子遨游哲学智慧的海洋。他说贺先生讲起来目光发亮,那不象是讲课,而是哲学智慧的不容自已地宣泄,犹如决堤的洪水一般,以至于几次忘记了预先约定的活动。此时的外面,批林批孔的运动正在热火朝天,这一老一少却是“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这令贺麟太太不安,担心贺麟先生“又要给青年灌输唯心论”,贺麟先生说:“斯宾诺莎可不是唯心论啊”!但是,贺先生此后也更加注意,每当弟子来了,他便先关好门窗,再开始讲课。张教授特别提到贺先生讲课中的一个观点,强调情在哲学中的重要性,有至情必有至理。我想,这可能与张教授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不无关系,现象学伦理学正是主张以理性情感为伦理学奠基,而海德格尔则强调生存情态的意义。就这一话题,我也和他交流了乡村儒学授课的体会,就是当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抽象的道理村民几乎听不进去。

 

那次下乡之后,曾请张教授在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必修课的呼吁书上联署,也在学术会议上相遇过。本想今年邀请他做一次现象学与儒家的讲座,却意外地看到了他辞世的消息,尚未发出的邀请,遂成永远的遗憾。

 

张祥龙教授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他毫无机心,自然坦诚,待人平和友善,在这样的人面前,你有时心中会隐隐有些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其实你并无丝毫过错可言,甚至心里连一丝不善的念头也未曾有。那么,你何以还会心中不安呢?这就是《大学》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在一个日渐功利和虚伪的社会里,真正能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是极少的,而今突然见到如此率真自然之人,将自己的不洁映照出来,犹如照镜子一般,便突然间不好意思起来。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内心深处,良心未泯的证明吧?可惜,当今社会里,象他这般自然坦诚,可以令人发惭愧心的君子,实在是太少了。

 

网传祥龙教授弥留之际,曾对学生们说:“我的信仰,一旦我能够摆脱身体的压制折磨,才能看到真正的自我本性,我觉得我看到过一些,但没能完全开悟,我很抱歉。但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佛性,天性,禅性,道性,儒性,真的有那么个东西,是能起作用的,我无法再描述。”他说自己从儒释道的性体之真中,找到了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希望弟子们能将它传递下去。这倒是符合他向来的为学之道,他的确是将哲学视为生命的学问,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他曾说自己青少年时期就经常思索人生的苦闷与解决之道,他终于找到了它。张祥龙教授的哲学之旅表明,他在自身的精神追求中,真正恢复了中国哲学作为为己之学的品格,并力图将这种为己之学与西方的现象学思潮打通,为中西哲学会通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是他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永久的贡献。

 

作者:赵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著有《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等,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