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华伟作者简介:杜华伟,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肃庆阳人,中南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
杜华伟:诵读经典养身心,思政教学重育人
受访者:杜华伟
采访者:宋瑶瑶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廿九日辛亥
耶稣2022年6月27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曾想,如此充满诗书气、人文气的朗朗诵读声,“特立独行”般出现在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华伟老师的课堂上。杜老师将自己对教学的热情与独到钻研融入大学思政课并加以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属于思政课的斑斓之路。
提高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和亲和力、吸引力,是每位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杜老师秉持“诵读经典养身心,思政教学重育人”的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致力于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和“入脑途径”,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
杜华伟老师
宋瑶瑶(以下简称宋):杜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访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的相关内容。同时,我了解到您确实紧跟时代步伐,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您的思政课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今天想请您谈一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
杜华伟(以下简称杜):谢谢你的访谈。希望今天我们的探讨顺利,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所启发和帮助。
《论语》走进思政课
宋: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您是如何产生将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论语》融入思政课堂的想法的?
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谈起经典《论语》走进思政课,追根溯源,首先,是我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平台、以科学理论知识结合传统经典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举。交大校园是充满理工科气息的校园,学生日常学习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基于此,我抓住少有的思政课堂和人文通识课堂,希望以此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几分乐趣。我认为,学生的发展应当是多方位的,教学过程中做到理、文结合,学生各方面能力才会得到有效提升。经典走进思政课,以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思政课堂而开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有效思政课堂为目标,是我正在亲身践行的。其次,《论语》走进思政课,是我近些年关于思政课教育的探索,我想以独到的、紧跟时代的教育观念开展我的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事之道、治学修身之理,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完全契合的。
宋: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而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论语》又充满文学性,两者看起来并没有直观、直接的联系,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并不容易。您是如何想到将科学的理论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结合起来的?您是如何实现这一结合下的创新性教学的?
杜: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论语》与思政课的结合,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去,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传统文化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认同。根据思政课讲授的内容和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内容到形式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的合理成分。只有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目前我们已形成“课前师生共读——课堂结合课程内容讲解讨论——课后打卡诵读”的学习模式,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政课内容,又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老师和学生有效配合。课堂上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国学经典,课后学生撰写关于国学经典与专业课结合的心得体会及在群内诵读打卡。课上课后形式多样,学习方式丰富,在中规中矩的理工科课堂加入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了理工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跟随我的引导和分析,学生一字一句品读《论语》,并将其中含义与思政课专业知识相联系,经过科学知识的理论浸润与《论语》独特魅力的人文熏陶,既传承了我国优秀智慧财富,又学习了科学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入,增加了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提升了学生在思政课堂的获得感。
宋:这两年,除了经典《论语》走进思政课,您还创立了明明德读书会,作为明明德读书会中的一员,我亲历读书会的成长,参与读书会的活动,看着明明德读书会在您的带领下“茁壮成长”,但也还有许多人还不了解我们的读书会。那么,关于读书会创立的缘起及活动形式您能做简要介绍吗?
杜:明明德读书会以《论语》走进思政课为基础而创立,这是一个为热爱国学经典的同学搭建的学习平台。明明德读书会的雏形开始于《论语》走进思政课,成熟于读书会成员的热爱与坚持。读书会成立之初便以较为规范的形式出现在大家视野:绘声绘色、积极参与的《论语》进课堂;有规有矩、涓涓而谈的《论语》交流群;相约而定、亲切交流的《论语》线下分享活动。经过逐渐发展,明明德读书会规模变大、影响力提升、活动形式增多。
宋:您刚刚提及读书会规模变大、影响力提升、活动形式增多,您能对此做更详细的介绍吗?
杜:明明德读书会在我与读书会成员的共同经营下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参会成员,为读书会注入新活力。目前读书会成员包括本校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外校本科生。读书会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除了最基本的群内打卡,还会定时举办线下活动。读书会成立一周年之际恰遇母亲节,大家相聚植物园,为喜欢的明明德读书会、为伟大的母亲进行了庆生活动;在第27届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又恰逢明明德读书会两周岁生日,读书会举办了“其乐融融”的校内庆生活动,学校新媒体中心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读书会影响力再次提升。延续校园内为读书会庆生的快乐,我们又举办了校外庆生活动,同时欢送读书会第一批成员顺利毕业。活动时,我分享了自己办读书会的感悟是“师生共学、师生为友”,成员们分享自己参加读书会的收获是“保持初心、坚持不懈、越挫越勇”,是“有目共睹的进步”。尤其两位毕业生以深情言语、深刻感悟讲述了与读书会的故事。明明德读书会于他们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考研路上的坚持、是求职路上的幸运、是毕业时的满载而归。
明明德读书会分享活动
宋:我看到您为了将经典《论语》引入思政课,以及不断完善明明德读书会的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现在也获得了一些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您主要做出了哪些努力?
杜:为经典进入思政课更有成效,为读书会发展更顺利,我认真学习和钻研,吸收、借鉴他人之长,参加了兰州交通大学旁若无人斋读书会活动;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全民阅读年会并做大会发言;参加了西北师大青兰书院端午节读书分享活动,与西北师大的学子和老师,分享、交流读书会心得。我也曾赴西安唐少阳文化研究院调研,该书院立足于西安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回应现代人重回传统、观照内心的强烈文化需求,以接地气、有温度、重创新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近几年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不俗成绩。这些活动的参与,对我的教育工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为了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思政课改革,熟知明明德读书会,我创办了“书院研究”公众号及“明明德读书会”视频号,作为线上交流平台,刊登读书会成员诵读感悟、社会实践心得以及学生课上活动分享,由学生撰写文稿,我负责编辑推送,关于《论语》诵读的各项活动总结都会展现于此公众号。“明明德读书会”视频号里记录了我和各位读书会成员诵读《论语》,以及读书会举办各类活动的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大众传播了经典、推广了明明德读书会。
宋:作为您的研究生,我也参与了明明德读书会,经过一年多坚持诵读,对《论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论文也是围绕《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展开。对我而言,读《论语》不仅仅是读《论语》,更是体会其中道理、挖掘其中思想,既帮助我丰富理论知识,又帮助我丰富人生阅历。我作为参与者,有自己的许多收获。您既作为带领经典《论语》走进思政课的引领者,又作为明明德读书会的创立者,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您一定有更多收获,您能谈谈您的收获吗?
杜:今年已是我将经典《论语》引入思政课的第三年。这三年,我不断实践与改进,如今将传统经典《论语》融入思政课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与学生的互动也逐渐精彩和熟练。学校新媒体中心曾对我进行了专访,针对《论语》进入思政课以及明明德读书会的创立开展等问题,我做了分享。本次采访,兰州交通大学公众号以“‘阅’见美好时代:当《论语》走进思政课堂”为题进行了报道,交大官网也进行了推送,同时,拍摄的视频还在校园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由此可见,《论语》走进思政课逐渐被大家熟知,明明德读书会逐渐被更多同学所喜欢。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也是我的成长与收获。本科生在诵读和学习经典过程中提升了自我,专业课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传统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作为研究生导师,我的研究生在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小成就。刚刚你已简要概述了你的收获,我颇感欣慰。2017级研究生徐怀玲在校期间,参加全国读书会联盟第三期培训活动,参与北京21世纪研究院开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项目研究,并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国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因为受到经典学习的影响,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她努力工作,创新方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有机融入了传统文化,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典研习对她而言,受益终身。2021级研究生金宏利通过诵读《论语》,明白了关于学习的许多道理:踏实不会有错、坚持不会无用、努力不会白费。她因为诵读《论语》提升了专业学习能力,能灵活运用《论语》中的语句于小论文写作。她说,《论语》不仅开拓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视野,而且加深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的认识,使她能在解读《论语》中君子人格后真正落实到提升自己品德素养。
宋:近两年您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为明明德读书会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受到您很大影响,不断为我日后的学习生活做规划,对未来抱有期待。那么,您对于经典《论语》走进思政课的实施及明明德读书会将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和展望吗?
杜: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研习者以及思政课教育者,我认为,自己还应继续加强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不仅学习《论语》,其他经典也应同时涉猎,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夯实文化知识基础,运用起来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累,将为我作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独具风采的思政课堂打下坚实基础。除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还应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完善经典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将自己传统文化爱好者与思政课教育者身份结合起来,打造精彩课堂。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认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是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不论何时,需要记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为此,要多向本领域专家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以何种方式融入学生更容易接受;要丰富自己在教学上的理论知识,虽然自己已有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必须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与其他课程教师多交流,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进一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与综合素养。当然,反思和总结对个人提升也至关重要,课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对于有成效的环节加以吸收和改进,对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这样既能帮助自身进步,也会帮助学生进步。
作为明明德读书会的创立者,要继续扩大读书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同学加入学习经典的行列,使诵读不局限于课堂上,不结束于课堂上。这就要求诵读形式多样且有趣,并且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要争取更多为读书会宣传的机会,让读书会进入大众视野,走入校园又走出校园。读书会应继续保持定期举办特色活动,既增添读书会内部成员凝聚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新的成员。目前明明德读书会主要诵读《论语》,日后会陆续加入其他国学经典,不断丰富读书会成员知识。明明德读书会成立两年来虽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还存在许多现实因素制约着读书会的发展。我认为,自己并不会因为困难而停下前进的步伐,反而会直面困难,带领读书会成员一起继续向前。
宋:谢谢杜老师接受访谈,祝愿您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有更大收获,也希望您的经典走进思政课能被更多人接受、运用,能被学生喜欢,期待明明德读书能有更好明天!
杜:谢谢你的祝福。我会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将经典引入思政课,专注科研、教学,坚持自己的热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相信读书会成员会因坚持诵读而“明德”,读书会因每一位成员的存在而拥有更好明天。也希望你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砥砺自我,继续前行,与我一起,做不断成长的思政人!
宋瑶瑶采访杜华伟
结语
既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研习者,也是思政课教育者,秉持着“学无止境、持之以恒”的理念,坚持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追求,同时兼顾两种角色的杜老师,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实践着自己的诺言。道阻且长、路漫漫,杜老师的学习路、教育路不会因为困难而停下,只会因为热爱而更加辉煌。这一切,既是努力、也是成就,既是积累、也是收获。杜老师与她的思政课、与她的明明德读书会,正在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022年6月12日访谈记录
2022年6月18日整理完稿
访谈者宋瑶瑶,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受访者杜华伟,哲学博土,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学会理事,安溪凤山书院文化建设学术顾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编委,研究领域为书院文化与思想。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