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当代国学思潮的复兴

栏目: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2-07-10 15:54:44
标签:国学思潮
胡晓明

作者简介:胡晓明,男,西元一九五五年生,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诗与文化心灵》等。

当代国学思潮的复兴

作者:胡晓明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原载《文史天地》2022年第7期

 

当代国学思潮出现了种种复兴的新现象,具体有哪些呢?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网络和新媒体上的汉字汉语。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有大量关于汉字汉语的“新运用”,可以称之为“老知识的新生产”。比如说最近电视上的“汉语成语大比赛”“中国诗词大赛”“方言小品大赛”,以及其他有关的诗歌、对联、朗读、吟诵竞赛等,这些都是凭借新的方式,对汉字和汉语进行了新的运用。这种形式在这个新的时代突然变得非常流行了,这背后就是一种文化的思潮在兴起、在变化。

 

 

 

▲朱雀、白虎等(山海经》中的神兽化身机器人

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深受市民喜爱

 

第二,传统文化改编为电子游戏。电子游戏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功莫大焉。最近有调查报告表明,被改编成电子游戏的古代文化作品数不胜数,不少已经成为经典的电脑游戏,比如在四大名著外,还有《山海经》《东周列国志》等等,特别典型的是《王者荣耀》,就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些打动人的故事和情节,都是利用中国古典文学而加以新的发挥,所以传播中国文化的力道很大,让很多不懂中国文化或不喜欢中国文化的年轻人被传统古典中国的那些经典所吸引,其表面原因是“武侠冒险”“英雄传奇”类型成为古风游戏的基础,而中国武侠冒险在古代文学中本身就是一个大类,并且同时和诗词曲文脱离不了关系,两者结合紧密,创造出新的意境。所以凡是以中国风、古风为基本元素的电子游戏,大多都会和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联系。

 

第三,各种讲史、讲经活动。近年来,在电视网络媒体上出现民间讲史、讲经热。在上海,一些在中学教书的华东师大毕业生告诉我:“胡老师,你真的要去电视台讲讲,我们的孩子现在都不读书了,但是他们对电视上讲的那些经典非常感兴趣。”许多电视台拼命邀请专家去讲,大部分不去,我也一样,我觉得在学校里跟同学们讲讲更好,电视台会受到很多的局限。

 

第四,衣食住行玩的生活美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儿童有关的活动)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方说那些流行电影、嘉年华活动等,出现了非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这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一种时尚,比如从宫斗、史传、侠义、藏宝、爱情、传奇、仙乡、秘境等,举不胜举。此外,衣食住行,都追求传统文化元素,比方说茶道、酒文化等都非常多,还有关于武术、身体、中药、康养等,在社会上非常流行,这些追求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有商业这只手在背后推动。

 

第五,孔子作为文化符号的复兴。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国门,所以“孔子学院”在海外很流行。复旦大学一个教授曾在会上问:“为什么在海外不叫鲁迅学院,为什么叫孔子学院?”其原因很简单,即孔子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精神,所以讲“鲁迅学院”海外不认同,没有“孔子学院”那样的号召力、感染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都要颁发一个全球范围的教育奖,奖给对教育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这个奖的名称就叫“孔子教育奖”,道理非常简单,孔子是全世界第一个“民办”教师。

 

以上这些新的文化现象,背后有一个国学思潮的复兴。国学教育变成当代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和重要趋势。从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进行国学教育,全国相当多的高校成立“国学院”,民间对经典的讲习与文化传承的活动非常活跃,如《周易》《论语》《道德经》《心经》,以及禅修、太极、敦煌壁画、唐诗之路、各种修行类、教养类、康养类、文旅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活动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这方面例子很多,以下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在马来西亚有一次亲身经历,我去马六甲做一个学术报告,顺便参观吉隆坡一个标志性的中华文化建筑“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对面是“中华大会堂”,是由马来西亚华人修建的,这是当地华人一起讨论问题的地方,在“中华大会堂”上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振兴国家,发展教育,增进华小,各族受益”,华小指华人小学,用华语来教学的小学。全马来西亚有两百多所华人小学。为什么叫“各族受益”,道理很简单,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小学,不仅有华人子弟,而且有爪哇族、马来族,他们都把孩子送到华小来读书。因为华小的教育质量很高,华小的孩子非常爱学习,华小孩子的升学率高。中国教育传统非常好,所以“各族受益”。“中华大会堂”还有一块牌子,上面标明“第2412天”,这块牌子每天都要翻,这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吉隆坡有所非常优秀的华小,叫“白沙华小”,吉隆坡市政府要把它拆掉,它搬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把它抹掉了。把它搬走,表面上看起来是把它迁走,其实质是为了房地产利益,逼它们搬走,最终目的就是把它毁掉。华人居民坚决不搬,变成了“最牛钉子户”,至此守了2412天。几个月以前我得到最新消息,坚守已经成功了,政府同意不搬,守住了,大概坚持了三四千天。这也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为此我专门写了《世上学中文的人一定要去的一个地方》一文,表彰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因为全世界所有的汉语教学,永远没有像马来西亚华人那么悲壮!华人勤劳,做事认真,文化程度高,但他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回报少,他们不能当警察,不能上大学,马来西亚大学十个人中只有一个华人名额,所以华人教育特别是华小,全部由华人商会来赞助,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所以说是全世界最悲壮的汉语教学。到那边去看了之后,才知道中文教育有如此的坚守,有如此一个悲歌慷慨的故事,居然从晚清到现在坚守了将近两百年。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坚守,并最终能够成功,其实跟近十年来中华文化在海外地位的提升有关,与华夏文化在海外活力的增强有关。

 

 

 

▲2018年9月27日,位于首都雅加达的印尼阿拉扎大学举办“孔子学院开放日",精彩活动吸引了该校及印尼大学、雅加达国立大学、达国大学新雅学院、伦敦公共关系学院、达尔玛博修达大学等高校近300名师生参与

 

第二个例子,我去年受邀到越南河内参加“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和纪念会”,越南的老百姓非常好,居然把杜甫也作为他们文化祖先来纪念。越南以前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两千年前的文字全是汉字,后来逐渐发展为汉喃文,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后,就把汉喃文毁掉了,代之以拼音文字,现在越南使用的是由法国人创造的拼音文字。但这次会议出了一本《杜甫诗选》,三种文字都有,一是汉字,二是汉喃文字,三是法国人帮他们造的拼音文字。因为越南大多数人还是读拼音文字,所以三种文字共同保留在这本《杜甫诗选》书里。讨论会有很多学者争先恐后发言,不仅仅是学术讨论,而且是一场经典分享会、情感交流会。发言的人有教师、有编辑、有诗人、有文学家等,各种层次的爱好杜甫的人济济一堂,纷纷发言。这次国际会议是由越南国学院主办的,也就是说,他们把杜甫诗歌看作是他们的“国学”。后来我才知道,越南史上第一个诗人就是学杜甫的。杜甫在越南的地位很高,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唐代诗人,而且也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东亚文化宝藏!坐在我身边的两个学生是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留学的越南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所以历史上在东亚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华夏文化的影响力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地位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活力。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与国人对国史的信心与了解息息相关。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国人都对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伟大与光荣,有客观的了解与真实的信心。尤其是过去的一百年,在中国文化遭遇空前危机的时代,民族历史有许多被扭曲、被遮蔽,许多人其实是对国史是没有多少信心的。没有信心的国人,不可能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英国汉学家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说:“决定中华特性的那些关键因素不是来自上个世纪的政权国家时期,而是来自几千年的历史,而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独特性。”

 

英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对中国文化有高度评价,他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说:“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都是一片商业和私营创业的沃土。在遭遇了一个半世纪的自我否定之后,中国在20世纪末建设中式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终于开始回归属于他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式市场经济将以一种当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阔步前进,而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沉淀将为其提供牢固的基石。”

 

著名的意大利汉学家乔万尼·阿里吉在《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一书中说:“国家市场并非西方的发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就指出:‘整个十八世纪最大的国家市场不在欧洲而在中国,这个国家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在扩建中,但其在十八世纪的成形源于明朝和清朝早期的建国活动。’”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学家所证实,十八世纪最了不起的市场经济不在欧洲而在中国。

 

综上所述,复兴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兴盛、繁荣与伟大,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重新激活、重新焕发生命力;不是复古,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复兴生命力。中华民族一定是经过现代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才完成的复兴之路,当代国学思潮的兴起,就是加强文化自信,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良好开端。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