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木铎之行于四方——《儒家邮报》五年记

栏目:当代儒林
发布时间:2011-10-13 08:00:00
标签:
杜吹剑

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木铎之行于四方

——《儒家邮报》五年记 

作者:任重

时间:西历2011年10月12日
         
    ( 
作者简介:任重,哲学博士。自由职业者。《儒家邮报》(电子刊物)创办者和执行主编,先后参与创办并主持“儒学联合论坛”、“中国儒教网”、“儒教复兴论坛”、“儒家中国”(后改名儒家网”)等网站,主编《儒生》集刊。
          
      五年前,所谓的“大陆新儒家”已经浮出水面。
           
      当时,儒学发展的社会氛围远不及今日,尚有种种禁忌,很多人还是对儒学知之甚少、误解很深,在学术思想界亦受到左右两派的夹击。对儒家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弘扬传播,得不到公共资源和民间社会资源的支持——既无自己主办的大学、研究院、基金会、社团等组织机构,也无自己的出版社、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单打独斗勉力支撑,在夹缝中寻找突围,是当时乃至今日中国内地儒家境况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没有任何资源和外在条件的情况下,欲弘扬儒学,只能借助刚刚兴起的网络。
            
      天佑中华,不丧斯文。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了儒家思想一个与竞争对手平等的传播机会。随着儒家网站的零星建立,一度被迫压的内地儒家,在众声嘈杂的网络上再发清音。可是,网络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个人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信息泛滥的汪洋大海中去搜寻、捕捞、筛选,既是浪费,效率亦低。在多年主持“儒学联合论坛”网站期间,我经常听到很多师长、学者和同道表示无暇经常上网站来看,以致没有看到一些好文章,错过了很多精彩的讨论。而且,因为bbs论坛网站门槛太低,诚如《原道》主编陈明所言,很多人上网发帖只是为了“找感觉”,结果导致真知灼见被大量的狂言乱语和口水战所淹没。闻听这样的抱怨多了,便促使我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高效率地来传递我们的信息?
            
      于是,在一次《原道》辑刊编委会同仁的餐聚上,我提出建议,办一个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网络电子刊物。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关于刊名,在经过对儒学通讯、儒林消息、儒教信息、儒家邮报等名称的讨论比较后,决定采用我所提议的《儒家邮报》。那天是五年前冬天的一个下午,地点在北京花家地的三苏酒楼,在座者有陈明、王心竹、周予沉、任毅和陈彦军。
            
      西历2006年12月12日,《儒家邮报》第一期发出。当仁不让,我承担了创刊策划和所有的编辑事务。没想到这一编,就是五年。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邮报最初的几期发出后,反响出奇的好,得到了同道们的欢迎和好评。尤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盛洪先生的回函:“出手不凡,很有气势!”——在得到诸如此类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支持后,使我越来越有信心,并开始想方设法来扩大邮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用心收集知名学者的电子邮箱主动邮寄,关注热点思想文化事件及时编发专题,为有关学者特设专栏,等等。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读者开始给邮报投稿,尤其是许多不能在传统纸媒上发表的文章,都在邮报上发表了。
            
      今天,传媒尽管很发达,但持儒家立场或理解同情儒家的很少很少,如王达三经常感叹道:“我们的文章没地方发表啊!”即使在网络上,无论从网站的数量还是规模来看,儒家也大大处于弱势,如有代表性的儒家中国、儒学联合论坛、中国儒教网、孔子2000网、道里书院、华夏复兴论坛、当代儒学网、儒教复兴论坛等网站,都是个人开办的网站,没有机构组织或公共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故《儒家邮报》的开办,又为儒家在众声嘈杂中能发出自己的清正之音新开了一个管道。
            
      在西历2008年新年来临之前,我主动给海内外各界学者发出电子邮件,邀请为邮报及其读者赠写元旦和新春贺辞。庞朴先生第一个回函曰:“力行近乎仁!”旅居美国的刘述先先生回函鼓励道:“你们为儒家提供了一平台,让各种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很有意思,希望你们能努力下去。”台湾大学中文系陈昭瑛教授回函说,《儒家邮报》是她认识大陆儒学发展现况的窗口,并盼望“大陆的儒学能保持草根性、民间性,能时时从我们美丽苦难的中华大地上汲取生命的活力,像徐复观先生说的做‘大地的儿子’”。成中英、张祥龙、盛洪、杨国荣、丁为祥、韩星、高全喜、陈明、冼岩、石勇、郭晓东、胡治洪、陈少明、米湾、干春松、彭永捷、王达三、柳河东等学者、同道先后来函致辞,其中,郭齐勇先生的长函,很有代表性,应该说是表达了大家共同的意见和心愿,转录如下:
            
      谢谢电子版《儒家邮报》的编者,通过这一园地,使我了解了很多的信息。贵报主办者促进了中西马、文史哲间的对话。现在是开放与对话的时代,我作为新时代的一位儒家,一直勉励自己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新时代的诸子百家。同时,现代又是文化自觉的时代,是民族文化主体性高扬的时代。我很欣赏您与贵报的心态,我对开放的儒家、儒学、儒教,充满了信心。我们中华文化当然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当然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我们中华民族不可能以外来文化为体。但今天中华文化已是以传统中华文化为主特别是以其中的儒家文化为主,而融合、消化外来文化的新文化。这一新文化体用如一,即体即用。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构建和谐社会,迎接民富国强之际,千万不要忘记发挥儒家资源的积极作用!儒家不怕被误会,儒家丰富的思想资源还有待年轻一辈人及下一代去研读、开发与创造性地转化并代代相传承下去!
            
     今天是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中国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我国与我国文化的地位,与五十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了。我们已超越了四先生的认识,但四先生文化宣言的作用、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在与广义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珍宝传下来并送出去,让全人类共享!谨祝贵刊越办办好!祝福贵刊编者与广大读者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武昌郭齐勇于丁亥年冬日廿三,西历2008年元旦
                  即唐君毅等四先生发表中国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纪念日
            
      西历2009年6月,《儒家邮报》即将发行第一百期。借此时机,我又给海内外学者发信,恳请大家对邮报提出批评和建议,短短几天,就收到了许多学者的寄语。
            
      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第一个回函,其寄语曰:
     
     “《儒家邮报》刊行百期,在此学绝道丧儒门淡泊之际,委实不易!凡事贵诚贵恒,望《儒家邮报》编辑诸君坚持下去!”
            
      陈来先生寄语曰:
            
     “《儒家邮报》提供的有关当代中国儒学运动各种观点的信息,及时而且广泛,既有主张复兴儒学的观点,也有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这对于希望多方面了解这一领域发展动向的学者和有心者,是一个难得的窗口。”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寄语曰:
            
     “《儒家邮报》已经一百期了,这有些令人吃惊。她不事声华,不靠包装,不假权势,不托市场,完全是最本色、朴实的书生精神,但是她的内容一点都不简单,积极介入现实、不回避、不圆滑、不清高,在现代中国,不愧为儒家的最好的一个现代真身。是为祝贺。”
            
       天则经济研究所盛洪先生寄语曰:
            
     “祝贺《儒家邮报》百期。我很赞赏《儒家邮报》包容百家的宽容精神,我在这里甚至能读到很刺耳的批评。这种宽容精神体现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韦伯的评价,儒家是最宽容的高级文化传统。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
            
       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特寄贺联:
            
     以儒家精神办儒家邮报为儒家留一文脉,
     担历史道义续文化薪火在现代别开生面。
           
       深圳孔圣堂的主持者周北辰兄寄语曰:
            
     “《儒家邮报》即将满百,令人感慨万端!儒家传统,历六千余年,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形态。而偌大的文明体系,在传媒猖獗的时代,却只能拥有一份电子版的《儒家邮报》作为其‘机关报’!《儒家邮报》用弱小的肩膀承担着民族文化6500年的重量。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是人类文明的不幸!然而,这正是《儒家邮报》及办报同仁的无上荣耀!”
            
      秋风兄寄语曰:
            
    “希望以邮报为中介,凝聚海内外儒者,除坐而论道之外,更积极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社会、教育等等方面之实践,以‘社会儒学’实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自我转型。”
            
       同济大学的柯小刚兄在寄语中对邮报名称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儒家邮报》将臻百期,感慨实多,不知从何说起。这里就谈一个小感想,就是邮报这个名称的意义,其实是很深远的。无论邸报还是post,报的出现自始就是与邮驿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也含有游驿四方和广宣文教两方面的意思。这两方面的意思,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古人所谓道者,尽在是矣。有是焉,即可以高明博厚而悠久,虽百期万期而必无穷已。董子曰,天不变道亦不变,亦斯之谓也。今《儒家邮报》所谓邮者,变而为电子邮件,而其所报之道,亦无妨斯文未丧之余绪也;及其所以报之之道,亦犹木铎之行于四方也。”
            
       秋风兄对邮报功能的期许和柯小刚兄对邮报名称意义的阐释,于我心有戚戚焉。
            
        以上摘录的几则是有代表性者。同时,还先后接到了刘述先、郭齐勇、陈赟、刘利华、唐文明、杨海文、皮介行、余樟法(东海老人)、柳河东、米湾、丁为祥、冼岩、陈勇、干春松、王达三、温厉、袁彦、石勇、丁耘、杨儒宾、林桂榛、陈弘毅、范瑞平、胡治洪、王利、陈启生、高全喜、王锟、陈乔见、陈昭瑛、李景林等学者和同道的寄语。其中,香港大学法学院的陈弘毅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景林先生和徐州师范大学的林桂榛兄,都特意写了祝贺长文。所有的寄语皆附录于后,不再一一转引。
            
       诸多师长、学者和同道对《儒家邮报》及我个人工作成绩,誉之过高,令我愧不敢当。而大家过高的期许,亦促使我更加努力。
            
       邮报自创刊至今,无任何资金支持,更无援手帮助,只靠责任、兴趣和热情来支撑。五年来,虽是一个人负责了全部编务,包括采集、编排、邮发和收集电子邮箱地址等,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其中,忙碌而充实,辛苦并快乐。
            
       这五年期间,有很多人关心、支持邮报。除了陈明先生每期提前阅定并经常不断地提供学者的电子邮箱地址外,如郭齐勇先生,就主动给同道、学生、后学推荐订阅;如胡治洪先生,在台湾访学时,就积极给同道学者推荐邮报,并搜集了很多电子邮箱地址;如蒋庆先生,对邮报一直很关心,对所选编内容和导向多次提出建议;如洪秀平兄,曾让平和书院的张君帮助优化编排邮报的格式(后来因张君的个人原因而中断);如徐治道兄,主动提出以邮报内容为主新建一个网站,催生了后来的“儒家中国”网站;如林桂榛兄,帮我多次审阅学术专业性较强的投稿并代为答复……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而且,邮报也得到了儒家的批评者和诤友的注意,如武汉大学的邓晓芒教授、中国社科院的石衡潭研究员、复旦大学的刘清平教授等学者,都曾给《儒家邮报》赐稿。故此,过去的五年,尽管仅我一人打理《儒家邮报》的里里外外,但我走得并不孤单。
            
       下个五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同行相伴,愈走愈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62年暨孔子2562年〔耶稣2011年〕阳历10月12日写于北京西山)
           
    附录一: 
     

    海内外学者致《儒家邮报》及其读者西历2008元旦暨新春贺辞

           (寄语次序按照学者年齿排列)
    

 
     

   

第一则:庞朴 


力行近乎仁!——庞朴 祝  2007-12-30   


(庞朴,1928年生,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  


第二则:刘述先 


你们为儒家提供了一平台,让各种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很有意思,希望你们能努力下去。恭贺新禧!——刘述先  2007-12-28 15:42:31  


(刘述先,1937年生,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系正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特聘讲座)  


第三则:郭齐勇  


谢谢电子版《儒家邮报》的编者,通过这一园地,使我了解了很多的信息。贵报主办者促进了中西马、文史哲间的对话。现在是开放与对话的时代,我作为新时代的一位儒家,一直勉励自己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新时代的诸子百家。同时,现代又是文化自觉的时代,是民族文化主体性高扬的时代。我很欣赏您与贵报的心态,我对开放的儒家、儒学、儒教,充满了信心。我们中华文化当然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当然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我们中华民族不可能以外来文化为体。但今天中华文化已是以传统中华文化为主特别是以其中的儒家文化为主,而融合、消化外来文化的新文化。这一新文化体用如一,即体即用。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在构建和谐社会,迎接民富国强之际,千万不要忘记发挥儒家资源的积极作用!儒家不怕被误会,儒家丰富的思想资源还有待年轻一辈人及下一代去研读、开发与创造性地转化并代代相传承下去!  


今天是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中国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我国与我国文化的地位,与五十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了。我们已超越了四先生的认识,但四先生文化宣言的作用、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在与广义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珍宝传下来并送出去,让全人类共享!谨祝贵刊  


越办办好!祝福贵刊编者与广大读者  


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武昌郭齐勇于丁亥年冬日廿三,西历2008年元旦  

                         即唐君毅等四先生发表中国文化宣言的五十周年纪念日


(郭齐勇,一九四七年生,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  


第四则:张祥龙 


儒家应该是一个活的文化生命体,其真实的复活与复兴,任重道远。愿诸君思深行毅,上下求索,俾我中华民族此精神火炬重新高高燃起,光被四表,克明俊德。——张祥龙  2007-12-31 16:13:07  


(张祥龙,1949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五则:蒋庆 


《儒家邮报》在儒学复兴过程中功不可没,在新的一年里祝《儒家邮报》越办越好!——蒋庆谨贺  2007-12-29 16:47:04  

 

(蒋庆,1953年生,阳明精舍山长)  


第六则:盛洪 


现代儒家不应将儒学理论当作古董把玩,而应对当今世界中的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救治方案。在这方面,《儒家邮报》开了个头。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要有儒家风范,选择文章时,最好不要采用无谓的争论,更不能收录有人身攻击的文字。——盛洪  2007-12-28 22:10:00  


(盛洪,1954年生,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第七则:杨国荣 


《儒家邮报》主编:所发《儒家邮报》都已收到,非常感谢。新岁将至,谨祝《儒家邮报》在新的一年中办得更好。顺颂时祺!——杨国荣  2007-12-28 20:13:44  


(杨国荣,195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第八则:丁为祥 


希望既能保持深沉厚重的儒家情怀,又能保持敏锐犀利的理论触觉,真正发挥出儒学研究者之“先声”与“心声”的双重作用。《儒家邮报》,任重道远!——丁为祥 2008-01-01 13:02:55  

(丁为祥,195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第九则:韩星 


在新的一年,中国的儒教复兴事业一定会有新的气色,新的发展,理念越来越清楚,方向越来越明确,实践越来越扎实。祝各位同道新年愉快,万事如意!——韩星  2007-12-28 16:25:40  


(韩星,1960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第十则:高全喜  


每期收到你们惠发的《儒家邮报》,都很高兴,也非常感谢!你希望我谈点感受,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观念、人伦礼仪制度研究不多,不敢冒昧发言,只是期望你们的《邮报》能持中庸之道,摈偏激之心,关切现实,克己复礼,开出活的传统。恰好我的一本小册子来年三联书店再版,自感日前写下的再版自序表达了我的心绪,愿与诸君共勉。  即颂  

编安!  


高全喜  2007-12-30 11:51:09  


    《理心之间》再版序言   


这本谈论宋明理学的小册子是我十七年前的旧作,这次北京三联书店决定予以再版,我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惶恐。说起来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并没有多少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几十年来虽然也不时地浏览或阅读过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近期随着自己对于中国法政问题的思考,也准备投入大力气进入中国传统政制的研读,可时至今日我仍不敢说对于中国古典思想有什么独特的洞见。所以,这本浅显的小册子现在读来,多少有些令我汗颜。不过,那毕竟是我青春时期的作品,当时正赶上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难得的人文启蒙时期,书中的文风与义理既受到那个时期的思想潮流的局限,但也飘荡着现在所谓学术研究少有的激情。记得早年跟随自昭师研习德国古典哲学,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我感受到德国思想与中国理学的交集,这本小册子作为我的博士论文后的一个副产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于先生传续宋明理学的一种领悟吧。回顾自己的学术思想经历,曾经有过激进主义的浪漫神学沉迷,有过西方现代法政哲学的探索,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自己对于传统、经典与常识的体认却越来越真切,但愿今后的研究能够在古今中西的思想交汇中得活的传统之一瓢饮。   


高全喜  2007年7月25日于北京西山寓所  


(高全喜,1962年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第十一则:陈明  


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建构国家的现代形态,是儒学当代发展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一起努力!——陈明  


(陈明,196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原道》主编)  


 第十二则:冼岩  


今日中国,多的是物质,缺的是精神。多谢《儒家邮报》和编辑,为充实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所做出的努力!——冼岩  2007-12-28 16:39:43 


(冼岩,独立学者,现居北京)


第十三则:石勇 


在这个中国人的身心安顿成为一个问题的时代里,《儒家邮报》 让人感觉到一种文化的温情。它让人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重建的努力--《儒家邮报》通过自己的存在而证明了它们的存在。谨祝新年愉快!——石勇  2007-12-28 21:01:53  


(石勇,独立学者,现居贵州)  


第十四则:郭晓东  


《儒家邮报》编辑部:新年好!谢谢你们定期给我寄来了有关当代儒学最新信息,也感谢你们为弘传儒家大道所作的不懈努力。值此新年之际,祝諨贵报越办越好,也祝福儒家的思想与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谨颂道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顿首  2007-12-29 23:25:53 


(郭晓东,1970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第十五则:成中英 


传统儒学需要现代的诠释,更需要现代的发展;儒学远动需要资深学者的参与,更需要年轻学者的推动;儒学智慧不但是哲学的智慧,更是实践的,生活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智慧。


《儒家邮报》是提升及推动现代儒学的现代形式中之最现代者。


——成中英写于美国哲学会APA 2007.12.30东部年会后,2008.1.3


(成中英,1935年生,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  

      

    第十六则:胡治洪  


儒家精神,开放气度。心系当下,志存千古。

可贵难能,坚苦工夫。持之以恒,光吾华族!  


——胡治洪敬贺,丁亥年冬月廿九日于珞珈山凹碧居


(胡治洪,1954年生,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第十七则:陈昭瑛


敬爱的《儒家邮报》诸位同道:


感谢每期寄来贵报。贵报和原道网站是我认识大陆儒学发展现况的窗口。我很感佩诸友在大陆为儒学所做的各种努力。今年是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劢四位先生联名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五十周年的纪念,《鹅湖月刊》将在五月份举办五十周年纪念国际研讨会。今年也是中国举办奥运的大喜之年。在大陆,大国的崛起和儒学的复兴同步进行。此固然可喜。但政治力的支持对儒学的发展可能是契机,也可能是危机。在台湾光复后五十年的历史中,由于儒家与国民党政权关系太近,在民主化过程中缺席,造成儒学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锐减,并走向越来越学院化专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缺少儒家文化熏陶的民主运动也一再曝露出粗糙甚至粗暴的政治质量,可以说是儒家和民主的两败俱伤。台湾的儒学经验或可为大陆借镜。我盼望大陆的儒学能保持草根性、民间性,能时时从我们美丽苦难的中华大地上汲取生命的活力,像徐复观先生说的做“大地的儿子“。


因着前辈们的努力,我们已经不必像徐复观先生那样做中国文化的最后的披麻戴孝的孝子。儒学已经重生!新的一年,希望两岸儒学同道多交流,为儒学的新生茁壮一起奋斗。最后,祝愿《儒家邮报》诸友与读者


新年新希望!


          陈昭瑛敬贺于台北    2008-01-03


(陈昭瑛,1957年生,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第十八则:陈少明


以儒家的宽厚和学问的严谨办好《儒家邮报》。——陈少明  2008-01-02 21:48:17


(陈少明,1958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第十九则:米湾


贺《儒家邮报》联语:


鼓孔门舆论

振中华复兴


——米湾 谨贺 2008.1.6


(米湾,本名王瑞昌,1964年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第二十则:干春松


儒家邮报,为关心儒学的人士提供了多样化的声音。儒家的源头活水,会有越来越多的流向。——干春松  2008-01-04


(干春松,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孔子研究院教授) 


第二十一则:彭永捷


《儒家邮报》诸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此共勉。 ——彭永捷   2008-01-05 


(彭永捷,1969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孔子研究院教授) 


第二十二则:王达三


弘儒家之道,光圣门之教!——王达三


(王达三,1974年生,独立学者。中国儒教网站长,儒教复兴论坛网站总版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 


第二十三则:柳河东


儒家邮报的编委: 


中国当代儒学网和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而《儒家邮报》则犹如美丽的珍珠从如沙的垃圾邮件中澄出,不时给人以惊喜。中国当代儒学网也因《儒家邮报》而多了选稿渠道。新年伊始,我谨代表中国当代儒学网、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及山西儒门同仁向你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德不孤,必有邻”。愿继续得到你们支持,也愿我们携手同心,脚踏实地,朝夕精进,为儒门的振兴、儒学的复兴、民族和国家的勃兴而努力!  

           顺颂  

冬安


           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柳河东  

                                丁亥年冬  



附录二

    海内外学者寄语《儒家邮报》百期

  (寄语按收到时间先后排序)      

    时间:西历2009年7月 
       

第一则:蒋庆


《儒家邮报》刊行百期,在此学绝道丧儒门淡泊之际,委实不易!凡事贵诚贵恒,望《儒家邮报》编辑诸君坚持下去!——蒋庆谨贺于阳明精舍


第二则:刘述先


儒家邮报出版已近百期,为儒学的支持者与批评者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可以畅所欲言。这是宝贵的服务,希望继续坚持下去。——刘述先(香港中文大学)


第三则:秋风


希望以邮报为中介,凝聚海内外儒者,除坐而论道之外,更积极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社会、教育等等方面之实践,以“社会儒学”实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自我转型。 ——秋风(独立学者)


第四则:郭齐勇


在《儒家邮报》即将百期之际,谨表示衷心的祝福!谢谢《儒家邮报》各位同仁的辛劳,使我们能以快捷的方式浏览儒学普及与研究的动态。与基督教在西方一样,儒学在未来的中国民间社会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儒学是中国社会的根!今天我们需要在民间做更多的工作,让更多人正确地理解儒学。祝《邮报》越办越好!——郭齐勇(武汉大学)


第五则:陈赟


《儒家邮报》对弘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适值中国文化复兴,世界历史格局转变的“大时代”,愿《儒家邮报》及其构建的思想与文化的社群,能够承继千年斯文之统,继天立极,为美好生活世界的建构贡献自己的心力。——陈赟(华东师范大学)


第六则:刘利华


贺《儒家邮报》百期:中华文化,精神母亲。博大有容,生命强劲。百年低谷,今当重振。回归天道,成物成人。应全球化,奉献贞珍。《儒家邮报》,承担大任。百家观点,聚此讨论。关注生活,力撑人伦。弘扬仁道,百期至今。恳望扩张,博大胸襟。执善固执,月进日新。——刘利华(中国人民大学)


第七则:唐文明


《儒家邮报》是反映当今中国儒学界思想动向的重要刊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儒家邮报》出满百期之际,我衷心祝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唐文明(清华大学)   


      第八则:杨海文
          
    贺《儒家邮报》百期:一键互联传天下,百期邮报振儒风。莫道仁义身外事,从来圣贤赤子心。网络电子刊物《儒家邮报》创刊于2006年12月12日,体之以“儒家立场、儒学理念、儒教事业”,用之为“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自2007年12月28日第45期起,《儒家邮报》曾刊发拙文十数篇,心存无限感激。今应执行主编任重先生之邀,为《儒家邮报》百期诗以贺之,正所谓旧邦新命、于穆不已。2009年5月30日晚记。——杨海文(中山大学) 
          
    第九则:皮介行
          
    敬贺儒家邮报百期纪念两岸春风又一年儒家邮报上百期民间儒者道心真议礼论乐建家园    接来信,称儒家邮报将届百期,询以读后意见如何?遽然惊起,深感如水流年未免太匆匆!乃以小调颂祝之。回念与原道交流数年,论道说理,敦笃而恳切,放眼两岸,盖少有其比。其后更上层楼,付出心血,编以邮报,综合多方精华,静静送进邮箱,取而读之,既称便利,而琬琰之篇章,深透之思维,更激荡心灵,开扩眼界,令我辈受益不少!    今逢百期纪念,愿邮报坚持初心,汇聚多方智慧,重议新中国之礼乐建设。更随中国之壮大,飘洋过海,做为儒学之文化大使,交往全球知识社群焉!    ——孔子2560年5月30日[09] 皮介行 写于 光文讲堂   
          
    第十则:周北辰
          
    儒家邮报即将满百,令人感慨万端!儒家传统,历六千余年,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形态。而偌大的文明体系,在传媒猖獗的时代,却只能拥有一份电子版的《儒家邮报》作为其“机关报”!《儒家邮报》用弱小的肩膀承担着民族文化6500年的重量。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是人类文明的不幸!然而,这正是《儒家邮报》及办报同仁的无上荣耀!
     ——周北辰(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会长,深圳孔圣堂主持者) 
         
    第十一则:胡晓明
          
    《儒家邮报》已经一百期了,这有些令人吃惊。她不事声华,不靠包装,不假权势,不托市场,完全是最本色、朴实的书生精神,但是她的内容一点都不简单,积极介入现实、不回避、不圆滑、不清高,在现代中国,不愧为儒家的最好的一个现代真身。是为祝贺。——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 
         
    第十二则:余樟法(东海老人)
          
    贺《儒家邮报》百期
    正道千秋传孔孟,仁风百阵化蛮夷。——东海老人  2009-5-31   
          
    第十三则:柳河东  
          
    儒家邮报编委: 颀喜儒家邮报将走近百期。自贵报创刊以来,几每期收悉,虽不暇全看,但半数以上细阅,不仅个人受益,对中国当代儒学网进行信息文章更新亦多良助。然在功利至盛之时下,陈明、任重兄不计回报,完全公益,坚持不辍,无私奉献之精神,更令河东感动。今以喜悦、感激、感动并钦敬之心编织成六言藏头小诗以致贺:儒心一颗诚赤,家国天下怀之。邮传同仁关切,报喜亦将忧递。功谋千秋万代,莫计一世半时。大我小我无我,焉哉乎哉乐哉!——中国当代儒学网、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北京儒学精舍、柳河东并同仁敬贺/己丑夏 
          
    第十四则:米湾
          
     《儒家邮报》发刊百期贺联并序:此报创刊后,尚有同类电子刊物《儒者》之起。惜后者限于人力,断续未定。目下唯《儒家邮报》频传不绝,弥足可贺也。联曰: 孰大于儒教,文明以止。莫微乎电子,时与偕行。——米湾(首都经贸大学)己丑五月初八  
          
    第十五则:丁为祥
          
     欣闻《儒家邮报》即将百期,特献上两句话,既作为祝贺,也作为个人的一点期望:关注现实,深挖历史,在古与今、中与西的互校互诠中走向未来!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 
          
    第十六则:冼岩
          
    感谢《儒家邮报》同仁的汗水与坚持,让海内外同好能享受如此丰盛的精神食粮。祝《儒家邮报》越办越兴旺!——冼岩(自由撰稿人) 
          
    第十七则:陈勇
          
    热烈祝贺《儒家邮报》出版第一百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陈勇(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 
          
    第十八则:干春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祝《儒家邮报》为中国文化之复兴不断努力!——干春松(中国人民大学)   
          
    第十九则:王达三
          
    《儒家邮报》刊发百期贺联:
    振木铎声彻天下,斯文未丧;
    播儒家风行四海,兹道是荣。   
    ——王达三(北京学者)于孔元二五六〇年五月十日 
          
    第二十则:温厉
          
    让儒家的历史正义观走进现代媒体
          
    今日儒家应该有自己的媒体,其功能大抵曾为孔子作《春秋》,及后世史官撰述历史所承载,所体现的是儒家的历史正义观,并对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其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历史正义与现代传媒的接轨也许可以追溯到明末以来的邸报、邸抄,至清末,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很快受到儒者的关注,而他们所关注的,正是儒家历史正义观念找到了一种影响力更为广泛的新载体,今日,网络传媒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欣逢《儒家邮报》刊发百期之际,敷衍数语,希望《邮报》能成为承载儒家历史正义观的现代传媒。
       
     ——温厉(孔子二〇〇〇网站创办人)   
          
     第二十一则:袁彦
           
    传天地圣贤大道,启苍生百姓良知。——袁彦(中国儒教网.儒教复兴论坛管理委员会委员,曲阜儒家文化联合会副会长) 
           
    第二十二则:石勇
          
    《儒家邮报》迎来百期,堪称悲壮!其坚持之精神,让人感佩! ——石勇(自由撰稿人) 
           
    第二十三则:丁耘
          
    恭喜邮报编满百期。此报我经常拜读读,受益匪浅。编辑部同人密切关注当前儒学动态,工作勤勉,功德无量,值得敬佩。
          
    以后是否可以有计划地在办刊规模与受众方面加以拓展?可试的方向一是学院儒学的复兴,力求在梳理\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从西学特别是海外汉学为主的儒家研究的格局挣脱出来。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社会现实,多多促进以儒学之立场做长远之思考? 目前社会评论有,但多针对一时的个别现象,而缺少对社会整体的具体研究,以及对国家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宏大关切。我们不可关切儒学自身超过关切世界。儒学只是对世界的圣人之忧。当然,这只是一个抱负,如何在目前的复杂形势下重新激活伟大的儒家传统的活力,仍有待同仁们的进一步努力。
          
    草草数语,不成头绪,略表寸心。惟恭祝 贵刊蒸蒸日上! 
          
    丁耘(复旦大学) 谨上
    2009-6-3 
          
    第二十四则:平和书院
          
    儒家邮报诸位同仁大鉴: 欣值《儒家邮报》出刊100期之际,平和书院谨以七律一首,联一副恭贺佳期!并祝愿《儒家邮报》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界及全国舆论圈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已丑年五月十一日,平和书院拜上。 
          
    七律·贺《儒家邮报》出刊100期大道
          
    废存百载后,神州且喜听儒音。网罗宇内谠言萃,风及天涯国士珍。“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而今欣遇期颐至,九炼丹成乐复闻。 ——平和书院贺诗
           
    置邮传命德音迩,因势返仁国脉贞。——平和书院贺联 
           
    第二十五则:杨儒宾  
          
    儒学在今日,看似兴盛,实亦难言。依据两千年的历史法则,儒学多在受压迫或冷淡氛围中茁壮,在政治势力支持下萎缩。儒学的兴衰不在市场之叫不叫座,而在儒学的主体性能否挺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杨儒宾 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 
          
    第二十六则:盛洪
          
    祝贺《儒家邮报》百期。我很赞赏《儒家邮报》包容百家的宽容精神,我在这里甚至能读到很刺耳的批评。这种宽容精神体现了儒家的根本精神即“忠恕”,也如韦伯的评价,儒家是最宽容的高级文化传统。这也正是儒家的生命力所在。 
     ——盛洪(天则经济研究所) 
          
     第二十七则:林桂榛
          
     儒者非柔,一片豪杰之气象; 礼也是履,内外宪刑的功夫。——贺《儒家邮报》百期之禧
          
     “儒”非《说文》所谓“柔也”,儒者需也,从人需声,需者求雨也,《说文》“柔也”后曰“术士之称”,正是也!汉许慎称“儒”为“柔也”,或自祭祀用乐之乐生所衍耳。儒家系从祭祀阶层演变过来的智术阶层,这与亚里斯多德说古埃及的知识阶层最初为僧侣是一样的,也正如基督教时代古欧洲的知识阶层实在教堂僧侣、教会学校是一个道理,亦同人类各区域的早期智术阶层、知识阶层均在巫史是同一个道理。可以说,人类的早期文明,都是巫史主导的,是巫史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观念与知识(尤其包括文字)。而中国儒家学派,不过是一种甚早就达到文明自觉、德性自觉的敬鬼神而远鬼神的智术阶层而已,出现于东周时代,学派直接鼻祖系“万世师表”之孔子。 
            
     儒家一向有着通天达地的追求,有着忧患苍生的情怀,也有着治世安民的智术探索,甚至有悠游情艺的闲适传统——儒家有这个传统,一种情怀、意识、仁德、知识、术力、才艺的传统。这既通过自身的礼乐来成己,也通过礼乐来成人,更通过礼与法来成人成己,来完成社会的组织与秩序。知识、术行共生,通过知识来剖析、判断社会,通过术行来引导、主制社会,或通过知识、术行教导特定的人来实现引导、改造社会。儒家不乏通天达地、忧患苍生的活的观念传统与学识传统,甚至不乏精礼通法、制宪布刑的传统。然而,后者这个传统在汉后的经学时代尤其唐后的经学时代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鼓吹的人伦性礼法也凝固、僵死、扭曲,严重背离了儒家经学的本旨。试问今日儒学界,几人精通中外礼法?几人通乎律令之学?徒谈仁义,口舌之劳;礼法宪刑,殚竭精思! 
            
     今日面临城市化、全球化的两大社会浪潮,儒或儒学意欲何为?又能何为?鄙人以为:一在学术的求知求真,多闻多见,阙疑阙殆,唯有直面真相及了解真相,其它才可能,再不能掩耳盗铃式闹各种学思笑话,徒为历史增笑柄尔。二在公义仁德的担当,天下无道久矣,今日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尤为畸形扭曲地生长,若任其原生或次生,东亚大陆面临的必是再度百年的动荡循环,我中华人殆矣、不幸矣!如欲平治东亚,舍我其谁耶?历史总是人创造的,历史要有人来承担,爱是忍耐,也是牺牲。三在建设中华的礼乐人生与礼法制度,因革损益,兼容并蓄,通过制作柔性的合适礼乐来构造教化、修养之门,通过制作刚性的合适刑宪来构造治世之具——舍此门具,求养求治不啻南辕北辙耳!先贤云: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乐刑政,王道备矣。 
            
     古希腊哲学家的求真与德性追求,古罗马法学家的正义与法治追求,古基督教教喻的神圣与超绝追求,以及近代欧美的民权与宪政追求,是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学者当首先汲取的四大精神力量。尤应生长希腊哲人的求真精神,若中国知识层、教育层都完成不了根本的求真改造,何谈直面中国社会、中国政治以及提出化难之方案或策略?若知识层都无化难的方案与策略并就具体问题达成相对一致的求真化的认知,又何谈得上引领或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教育等的正确改良与革新?欲求君清君明、君公君义,士当首先清与明、公与义。尽管知识层清醒与仁义未必上层就清醒与仁义,但无知识层的清醒与仁义而希望上层清醒与仁义,实在是缘木求鱼自伐自弃耳。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无论知识上的求真、社会上的求善或国家的具体求公正之治,都是不可遏止的人类正当、正确的历史潮流。中国的知识层要有足够的冷静或清醒,而不是活在童话思维尤其《皇帝新装》的童话社会这种迷梦里不知荒谬与羞耻。而清醒与冷静,完全依赖于人格独立与思想求真,任何童话迷梦、坐井观天,都将阻碍这种思想求真与人格独立,以致知识层未成为国家或人类的真知与良心,反而成为了愚昧与罪恶的帮忙帮闲,若如此,罪矣!食百姓税、读往哲书,为谁?为食人者帮忙帮闲,耻矣,罪矣!为学者知耻乎!为学者知罪乎! 
            
     大悲心不足达治,大智心亦不足达治,大智大悲、大仁大义、大行大术、大礼*法方可为治,君子返求诸己,君子亦当善假于物也。求真心与同情心,是学者生命的两大支点,而修身养德、治世安民并趣者,其惟儒家乎? 
           
     谋建自由、民主、公正、富强之中国,营护仁爱、慈悲、华美、庄严之世界!振兴中华师法之道,再造东方共和之邦!
           
     《儒家邮报》创刊届百期之际,聊撰数句,以与天下学士豪杰共勉! 
            
     ——虔州林桂榛  恭题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第二十八则:陈弘毅
                               

    儒家邮报出版一百期有感 


    人世间的因缘际遇,似是偶然,却也有其必然性。正如《圣经》里有句话:「寻找的,就找到,敲门的,门就开了。」追求人生真理的人,必有所获。十多年前,我有幸开始接触到作为生命的学问的儒学,是我生命道路上的一个突破。 

            
    我是通过香港法住学会和法住书院的课程开始认识生命儒学的。我对法住学会和它的会长霍韬晦教授的认识越深,便越受法住学会会歌和它的歌词感动:「法住事业从那里来?… 从我和你的觉醒来,… 从慈悲来,从你和我的行动来。… 当世已浊,当人已苦,谁能奋起?谁能勇往?唯有志士,唯有菩萨,唯有我法住中人。」
            
    约一个世纪前,中国传统的帝制解体,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来受到无情的批判,「打倒孔家店」之声不绝于耳,国人追求的首先是「德先生」、「赛先生」,然后是马列主义。好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累积的文化、价值、信念、道德、思想与哲学变得一钱不值,不但不是中国所应追求的现代化的有用资源,而且是其障碍,不但应该放弃,而且要把它连根拔起,通过「文化大革命」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代大儒唐君毅先生出版《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一书,慨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之人心,已失去一凝摄自固的力量,如一园中大树之崩倒,而花果飘零,遂随风吹散;… 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唐君毅从大陆移居香港,与钱穆先生一起创办新亚书院的事业。钱穆先生说:「我们学校之创办,是发动于一种理想的。我们的理想,认为中国民族当前的处境,无论如何黑暗与艰苦,在不久之将来,我们必会有复兴之前途。而中国民族之复兴,必然将建立在中国民族意识之复兴,以及对于中国民族以往历史文化传统自信心复活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发扬此一信念,获得国人之共信,其最重要的工作在教育。」
            
    霍韬诲先生是唐君毅先生的弟子,他继承了唐先生的遗志,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而且通过创办法住学会,以多种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结合的教学和传播方法,把儒学、佛学和中华文明的其他结晶融入生活在现代华人社会的个人的生命,成为一种可以普及化的生命成长之学和「性情文化」。霍韬诲教授指出:「法住于世即是文化的不死亡义。… 文化的生机并非任何外力所能灭绝。她植根于人心,遥契于天道… 如果说永恒,此一念生便是永恒;如果说力量,此一念回转便是千军万马。」「生命之可贵,在有感情;而人之可贵,在可以深化此情,而转为动力,以成长自己,和成就一无私的世界。」「治中国学问最重要的是向自己生命里面用力,好好的读书、好好的做事、好好地体会、好好的反省,… 这样,你才会一步一步体会到更深的自己,然后一步一步地成长你自己。」
            
    今日中国,经历了文革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国社会也隐藏着不少问题、矛盾和潜在的危机,其中一个危机便是信仰危机,传统价值信念因二十世纪的革命而花果飘零,马列主义的价值信念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于是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伦理价值混乱,一切「向钱看」、追求物质享受和原始欲望的满足成了主流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信念、理想和关于做人处世的学问,对不少国人来说比西方文化更为陌生。套用上面引述自唐君毅先生的一句话:「此不能不说是华夏子孙之大悲剧。」
            
    然而,法住会歌的雄壮的歌声唱道:「当天已昏,当日已沉,谁能奋起?谁能勇往?唯有志士,唯有菩萨,唯有我法住中人。」今天我国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复兴的事业:针对现代以来中华文明的价值和信仰的危机而献出良方妙药,唤醒我们,只要我们虚心地、认真地回到我们的祖先二千多年以来一代一代的经验、思考和反省所累积下来的文化成果,必能找到有助于我们当下的生活的精神宝藏。有了更多志士仁人投身这样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致沦为空泛的口号,这个值得我们自豪的文明才能真正复兴,变得真正伟大。
            
    《儒家邮报》所从事的事业,正如香港法住学会的事业一样,便是这样的文化复兴的事业。今天,我们庆祝《儒家邮报》出版第一百期,我对《儒家邮报》同人多年来的努力不懈、毫无保留的投入和无私奉献致以最深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并对《儒家邮报》的工作的进一步发扬光大,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陈弘毅(香港大学法学院)
    2009年6月 
           
    第二十九则:范瑞平
           
     任重而道远,贵在诚意、坚持!祝愿《儒家邮报》超越百期,出版至千期、万期!——范瑞平(香港城市大学)   
          
    第三十则:胡治洪  
          
    儒家邮报百期志感 儒生抱负最堪嗟,家国忧念未许歇。邮传德命化风俗,报导礼义敦和谐。百载坠绪重收拾,期年际会初转捩。志以天下为己任,感怀万世太平业。——胡治洪(武汉大学) 
           
    第三十一则:王利
           
    热烈祝贺《儒家邮报》百期,谨致敬意!《儒家邮报》有严肃而深切的社会关怀,有明确而坚定的办刊理念。从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捍卫来说,生于民间又系于社会的《儒家邮报》可谓是殚精竭虑、不遗余力。昨日看赵本山在上海一个文化论坛上发言,在批评教育徒弟小沈阳时说,神州火箭的威力不仅在上升那一下子,还要回到地面上来。“回到地上,扎根土壤”可能是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共同愿望。真诚希望《儒家邮报》立足中华文化本位,能够兼收并蓄,为中华文明的现代精神价值培育种子,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真诚祝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王利(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三十二则:陈启生


《儒学邮报》百期了!“100”这个数字,令人有极大的催促感,觉得“走了很久,前面怎样了?”的焦虑! 身在海外的华人,确有许多乐观,近二十多年来,不仅近邻,还有远方之朋,同道越聚越多,是有愉悦之情。当环顾周遭时,特别是报导普罗大众新闻的部份,失德内容所占的篇幅之多之广,又不勉悲观莫明!这与儒家修德践仁的教育目标,是多么的遥远!是建设理论的工作做得不够吗?是普及工作做得不够吗?或是我们论谈的,推动的,存在严重的缺失?为什么进不了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和心坎里?希望《儒学邮报》论坛上,将有更多人借它,传达挖掘一份智慧!——吉隆坡 陈启生(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秘书长)   孔子2560年5月6日
       
    第三十三则:高全喜
         
    得悉《儒家邮报》百期面世,深表祝贺。拙文时有刊载,也殊感荣幸。吾以为儒学之活的传统,乃在于心系民生,经世致用,熔铸于世界潮流,开出新政体,复活旧精神。上述陋见,与诸君共勉。——高全喜(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6月5日 
           
    第三十四则:王琨
           
    在孤苦中挺立,在淡泊中接续,与百家之包容,与众说之对话,汲取现实生命,放眼于世界宇宙。我欣赏它,望《儒家邮报》同仁再接再厉!——王锟(浙江师范大学)
          
    第三十五则:陈乔见
          
    《儒家邮报》于纸质期刊之外,借助现代网络媒介,基于儒家的立场,摭取学院与民间百家之论,阐发儒学义理,针砭社会现实,推动儒学与其他思想的对话,发掘儒家平治天下的思想资源。编辑先生于此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泛滥成灾之际,明道不计功,正义不谋利,实属难能可贵!值此百期之际,愿《儒家邮报》同仁坚定信念,面对现实,忠于理想!祝贵刊越办越精彩! ——陈乔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己丑年五月十四 
          
    第三十六则:陈来
    
    《儒家邮报》提供的有关当代中国儒学 运动各种观点的信息,及时而且广泛,既有主张复兴儒学的观点,也有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这对于希望多方面了解这一领域发展动向的学者和有心者,是一个难得的窗口。——陈来(北京大学)2009.6 
         
    第三十七则:陈昭瑛
       
 《儒家邮报》和《原道网》一样,以新的传播方式将儒学的火种传递于新世代,并能实时发表对当下重大事件的意见,代表儒家社群发声,使「儒家观点」成为社会上可以为民众参考的一种观点,在促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的过程中没有缺席,这便是一项贡献。台湾的儒家学者在民主化过程中缺席,因此在今日统独囊括言论市场的情况下失去发言权,面对各种重大议题常处于失语状态,台湾的民主也因此失去了可以从儒家思想吸取传统养分的机会。而目前儒学在中国大陆得到社会大众如此重视,机不可失。祝贺《儒家邮报》发刊百期,并进入无数个新的百期;期待《儒家邮报》继续提供两岸儒家学者互通声气、互相砥砺的平台,并将「儒家观点」淬励得更精纯、锻鍊得更成熟。 ——陈昭瑛(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
                  
    第三十八则:何怀宏
          
     以儒家精神办儒家邮报为儒家留一文脉担历史道义续文化薪火在现代别开生面——何怀宏(北京大学)  
            
     第三十九则:柯小刚  
          
    《儒家邮报》将臻百期,感慨实多,不知从何说起。这里就谈一个小感想,就是邮报这个名称的意义,其实是很深远的。无论邸报还是post,报的出现自始就是与邮驿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将以夫子爲木铎,也含有游驿四方和广宣文教两方面的意思。这两方面的意思,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古人所谓道者,尽在是矣。有是焉,即可以高明博厚而悠久,虽百期万期而必无穷已。董子曰,天不变道亦不变,亦斯之谓也。今《儒家邮报》所谓邮者,变而爲电子邮件,而其所报之道,亦无妨斯文未丧之余绪也;及其所以报之之道,亦犹木铎之行于四方也。 ——柯小刚(同济大学) 
           
    第四十则:李景林 
    

    祝贺《儒家邮报》创刊百期

  

    《儒家邮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发行百期,《邮报》用网络这一现代的形式,在学院儒学与民间儒学、儒学学术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高速、便捷的沟通桥梁,对儒学在中国当代社会精神生活中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复兴,起到了强力的助推作用。我个人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文化和学术的信息,尤其是精神上的激励。在这里,我要对《儒家邮报》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邮报》同仁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文化担当精神,表达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从历史上看,儒学每一时代的重建,都是文化的“文脉”与“血脉”两个方面统合的产物。我所谓“文脉”,指儒学在每一时代的思想和学术的重建;我所谓“血脉”,指儒家的精神价值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中生生不息的延续。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断裂,在这两个方面之间,亦产生了一种分裂。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生活彻底政治意识形态化,一方面,儒学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而失其生活的根基;另一方面,民众生活亦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而失却其真正的灵魂和形上基础。近年民间儒学和学术的兴起,对于儒学和中国文化现代形态的孕育成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应当看到,民间儒学因长期中绝,其学术水平显然亟待提高;学院儒学亦当在与民间儒学的交流中增益其民间性,以真正关涉于世道人心,获得其现实的基础和文化生命的内涵。民间儒学以其自由讲学的精神,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把学院儒学与民间儒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儒学在当代真正具有生活的意义,从而完成它的现代转化,建成它的现代形态。这是一项艰苦的事业,需要一大批有识、有志之士在学术和践行两方面长期努力,才能见出成效。
     
     《儒家邮报》诸位同仁是这一事业的先觉者和先行者。衷心祝愿《儒家邮报》越办越好,为推动学院儒学与民间儒学的融通,提供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儒学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