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之道
作者: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敦华而实」公众号
时间:西元2022年7月29日
听到祥龙去世的噩耗,我非常震惊,感到非常惋惜:他走得太早了!继而一想,孔子也活到73岁,祥龙是追随着他信仰的孔夫子走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祥龙的一生是闻道、悟道、证道的一生。“道”不是抽象的,总是和人的生命体验具体情境相关联的。我和祥龙同年同月生,对“道”的感悟有着共同的时代感。
三个同龄人:张祥龙,靳希平,赵敦华
我们生在动乱的时代,开始的时候,闻听到的不是什么正道。1967年,天下大乱,北京市中学生分为两派:“四三派”和“四四派”,“四三派”的人家庭出身大多不好,而“四四派”的人是“红五类”。祥龙参加了“四三派”,我不生活在北京,在我的家乡安徽合肥市,也参加了类似于“四三派”的派别。那时两派都按照毛泽东的最高指示行动。1967年4月,毛泽东向军委扩大会议的高级干部推荐《触詟说赵太后》。毛泽东说,这篇文章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财产、权力的再分配,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力就会失去。毛泽东的这个讲话针对当时一些高干子女无法无天的行动。“四三派”成员受过高干子女迫害的苦头,祥龙喊出了他们的心声,他在“四三派”的红卫兵小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当前这场大革命是财产权力的再分配,引起强烈反响。诗人北岛(赵振开)当时也是“四三派”,他在《暴风雨中的回忆》一书中说,这篇文章是“四三派的宣言书”,并说文章作者张祥龙现在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认为,我们今天追思祥龙,无需避讳这件事,有个名人说得好,一个人到三十岁还不是“愤青”就没有血性,到了四十岁还是“愤青”就没有头脑。1967年我们十八岁,血性方刚,说些过激的话,应该理解,不但理解,而且应把这篇“四三派的宣言”收录到祥龙的文集里,因为这是一个历史文献。
早在七十年代,我们这代人就读书思考,开始“闻道”了。那时我们什么书都读,读马列,读“封资修”的小说。我想祥龙读得最多的应该是儒家的典籍。2000年,祥龙和我的共同学生黄启祥安排我们到山东大学讲学,顺便度暑假。
祥龙开门弟子黄启祥(右)和我在北大2002年毕业典礼
我们两家人,祥龙和德佳,我和江大夫都去了。
在游轮上,祥龙告诉我,他之所以对儒家感兴趣,因为受到儒雅家庭影响,他出生在香港九龙,随父亲回大陆,很早就读了家里的儒家藏书。我后来听说,他家和贺麟先生家有关系,七十年代就去贺先生家请教。1978年,祥龙考上了北大哲学系,后来到美国留学,他的“闻道”和“悟道”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想强调,祥龙相信的是开放的儒家,向中西印优秀文化遗产开放,包括佛教的龙树和西方的神秘主义。1997年我们系和鲁汶大学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年我们系向鲁汶大学派送一位博士候选人,同时双方互派教师讲学或进修。第一次我们选派进修教师,我问祥龙,这次不是到鲁汶大学,而是安特卫普大学的吕斯布鲁克中心,实际上是一个隐修院。祥龙满口答应,而且工作的非常认真,研读了吕斯布鲁克的神秘主义书,带回国和几个学生一起翻译出版了。我看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张祥龙文集》中就有祥龙亲自翻译的一本书。
“证道”包括但不限于理性的证成,更重要的是道德实践。祥龙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也举一个例子。有一年,全国外国史学会在贵阳大学举行年会,会后有一次旅游活动,去黄果树、天星洞等著名景点,祥龙却反其道行之,要去感悟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当时去龙场的路很不好走,而且在下雨,满路泥泞,他在龙场遇到蒋庆,但从来没有提起和蒋庆谈了什么。我们都知道,祥龙是不赞成“政治儒学”的,因为他早就上升到比政治更高的层面。祥龙晚年提倡的“家的哲学”也是知行合一的,他和德佳的夫妻关系幽默而和谐,他和儿子泰苏是父慈而子孝。我第一次在祥龙家见到泰苏,他才小学四年级,躺在床上读英文的《汤姆历险记》的大厚本,三十年后再遇泰苏,他已成为耶鲁大学的中国史教授。祥龙的“道”融合在子孙后代的生命之中,也融合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命运共同体的“天命”,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天道”之中,正如他的成名作《海德格尔与天道》一书显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