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诂】金吾之后,乃见此书:评刘青松《古释名辑证》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2-08-02 15:33:20
标签:《古释名辑证》

金吾之后,乃见此书:评刘青松《古释名辑证》

作者:于诂

来源:《藏书报》2022年7月18日6版

 

清代嘉庆年间,学者张金吾曾将其所见的周秦两汉声训材料收集、编纂,在友人鲍廷博的帮助下,出版了其所著的《广释名》二卷。这部《广释名》可以说是对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增补与辅助,在当时是研究周秦两汉声训不可或缺之书。然而,由于金吾所见的文献较为有限,参考文献的版本也不够精善,外加金吾在编次材料时总是要依托刘熙《释名》的分类,在整饬时又常常用自己的话将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材料串在一块,故而《广释名》一书有收辑未备,编次失伦的毛病。令人高兴的是,刘青松先生《古释名辑证》一书适时地出版了。这是周秦两汉声训材料研究中的新成果、大进步。无论是辑佚深度,还是系统分类,都远超于张金吾的《广释名》一书。要快速地了解、掌握周秦两汉声训材料,刘青松先生的《古释名辑证》将超越《广释名》一书,成为研究参考的首选。

 

 

 

《古释名辑证》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在解释文字上,常常是有形、音、义三个角度。形这个角度,就是分析文字的字形。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及的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两者就是典型代表。音这个角度,是分析文字的字音,如刘熙《释名》一书中提及的诸如天之言显言坦,就是利用声音来考释文字。义这个角度,是结合文字在具体语境中承担的语义,进而解释文字的字义。这方面最为代表的是《尔雅》,例如其说“后,君也”,这是结合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氏族领袖后羿、后稷等称号而给出的训释。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文字作为记录符号,一定是在人类语言交流较为成熟后出现的。因此,从文字的字音出发,理解文字字义及文字发展,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正是这样,汉代研究六经的儒者们从理解经书章句的间隙里,慢慢地发展出了古代释名之学。

 

 

 

《尔雅附音序、笔画索引》

 

从现存的文献看,这些释名之学的材料,遍及于经史子集各部。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说“(条风)南至于箕。箕者,言万物根棋,故曰箕。”以根箕(根基、根荄)释箕。这正是史部的例子。班固于《白虎通·五行》中说“金在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以禁(禁止)释金,这是子部的例子。又比如蔡邕在其《独断》(按,此著系《蔡中郎集》之一部分)中说:“幸者,宜幸也,世俗谓幸为侥倖。车驾所至,民臣被其德泽,以为侥倖,故曰幸也。”以侥倖释古代帝王亲临之“幸”,这可算集部的例子。因而,要把这些例子统括起来,再加以诠解,实在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刘青松先生从四部典籍中择取相关的解释材料,按现代编纂辞书的做法,将这些解释材料拢到一块,编出一部《古释名辑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古释名辑证》索引

 

《古释名辑证》分为四卷,依照其收集到的材料的解释对象,共分为二十九类。涉及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自然山川草木鸟兽,到衣食住行礼乐制度,均有专篇予以阐解,如果单纯把本书当读物看,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小百科。例如《释车旗第二十三》中,解释“旗”、“旆”、“旌”、“旟”、“旃”,涉及了旗帜方面的相关知识,若把此当古代旗帜的趣闻,读者也会获得不少新见。刘先生在前言中,给本书定位是一部语言学以及研究古人思想所参考的资料,然而本书却可以作科普读物读,这恐怕也是刘先生所未想到的。

 

当然,在具体的条目上,似乎还有一点可商之处,比如解释“皇”“帝”“王”“霸”“伯”的材料,现在是收辑在“释古史”下,但解释“公侯伯子男”却分属于“释爵秩”下,似乎剖判未当。特别是“天王”条中说“天下之归往”,与“王”条的“王,往也”相合,两条区别,各自分属,总令人觉得有未尽之感。当然,这只是面对一尊精美的瑚琏之器所做的一点“求全责备”。相较于此书获得的成绩而言,这并非什么大关节处。

 

总之,《古释名辑证》一书颇为新颖可喜,值得常备于案头,是近些年来对中国古代语言材料的整理力作,同商务印书馆近年出版的《古音汇纂》有呼应之妙。我们诚挚地希望,在中国古代语言材料的整理上,能有更多的类似于《古释名辑证》《古音汇纂》这样总账式的整理作品,这不仅是当下古籍整理成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能为未来的语言学研究提供坚实、可用的参考资料,这将大大促进中国语言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