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师友情,文脉因以传
作者:黄仕兵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
时间:西元2022年8月12日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自吾夫子删述六经、宪章文武而得以大成。其后两千五百余年,“代有儒生承道统”,纵使王朝更迭、夷族入主、外来文化交织震荡,依然能不绝如缕、屡发新机,以巨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化解一次又一次的文化交融,最终形成更新更博大的中华文化,重新引领受此文化恩泽之民众相生相养和相安。
然而,这种深厚持久的力量不是“道”创造的,而是传承此“道”的人创造的,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即使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吾辈依然深信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坚定信仰,还因为弘此道的人,自然形成了一种纯粹的、超越时空的师友情义,这种师友关系或是亲炙、或是再传、或是私淑、亦或是同道,这种纯粹的师友情义,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文脉守护者和传承者的心灵。
作为民族圣经的《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序》)对中国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可以说,《论语》一书之所以能被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集结,泽流后世而不朽,文脉的传承自是其中应有之义。但不得不说,也是孔门师生情谊光耀千古的生动写照。自孔子以后,师徒之谊,已如父子一般。和基于亲情血缘维系的父子天伦相比,师友之谊更添一份道义和超越,历久弥新。《论语》中最能体现孔门师生情义者,当属《先进篇》记述复圣颜子之死,达6章之多。面对颜子之死,夫子不禁连呼“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篇》)哀惋恸哭之情,感天动地,身边弟子不忍其哀恸,不得不提醒夫子:“子恸矣”,夫子之情意凄怆,千古之下的我们读之,也不禁含泪感伤;面对颜子葬礼之不得宜,夫子叹息:“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论语·先进篇》)谚语说“知子莫若父”,但颜子之父颜路却要夫子买马车为其置办棺椁,不懂颜子安贫乐道之心,恰恰是夫子最懂颜子,明言门人不可厚葬。门人终得厚葬颜子,是为表同门之谊,不当厚非,更重要是夫子不为己甚。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论语》篇,着重展现了孔门师生困于陈蔡之时分粥的情景,懂得之人,也不免跟着夫子一起流泪。宋儒陆九渊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也。盖人的挺立,需要超越的精神信仰,也需要人间温情的滋润。夫子视弟子如子,弟子何尝不是视夫子如父呢?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篇》)《礼记·曲礼》上说:“父母在,不许友以死。”显然,颜子说“子在,回何敢死”时,心中已将夫子视作父亲了,这种师徒如父子的伦理建构,是因内心之情义而生的,合乎道,顺乎义,虽不是父子天伦,其情已似父子天伦了。
又如《论语·子罕篇》第12章云: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抛开本章所强调的礼不说,夫子一句“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想必心里早已想好要把身后之事托付给弟子们了吧。
面对伯牛之疾,夫子两言“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面对子路殉义,夫子亦是两言“天咒予,天咒予”,一样的生离死别,一样的痛彻心扉,一样的情意凄怆······ 一样的令人不忍。
夫子生前,弟子天涯相随,颠沛流离十四年,纵使饥寒交迫,性命难保,依然不离不弃;夫子身后,弟子执人子之礼,守孝三年,子贡更是达六年之久,千古师生情谊,令中华历史,温暖无比,生辉无比。其后,弟子及再传弟子因怀夫子之教,“辑而论纂”而成《论语》,荟六经之萃,开文脉之基。亚圣孟子,私淑夫子,光大夫子之道,其后历代儒生,传承道统,承续文脉,莫不以夫子为万世之师,莫不以夫子之心为心也。
行笔至此,不禁想到了文革时期,挺身而出,“冒天下之大不韪”,替陈公寅恪受批斗的刘节先生,并说:“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是我的光荣”;还有接受老师之托,选择主动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穷余生精力收集、整理和编辑恩师陈公寅恪著作的蒋秉南先生;还有自称寅恪公亦师亦友的吴宓先生,在动乱时代,在自己也挨批的时候,在深知寅恪公是受批斗的对象的时候,在不知那时寅恪公已经去世两年的时候,去信给广州国立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询问寅恪公一家之近况,并开头即称寅恪公是“国内及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此中深情厚意,令人无比动容,一本《吴宓与陈寅恪》,让人不忍读又不得不读。
古人情谊照青史,今人情谊也同然。2018年秋,虔诚的儒门守护者、苇杭书院山长杭之先生于出差途中,因心脏病突发遽然逝世于江西九江,一时牵动众多师友和学子之心,数十位同道和学生第一时间从全国各地奔赴九江协理后事,先生生前执教的江南书院恳切请求办理丧事,为先生停灵5天,参照儒家传统丧礼,因革损益,组织公奠仪式、追思会,每一份用心,都是对先生的怀念。最值得称道的是,前往江阴奔丧的学子上百人,最远有来自新疆。为期5日的停灵,学子们用事父之礼事之,轮流守灵,诵读《孝经》,齐跪灵前,述说心志,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方式继承遗志。众多学子自发奔丧,让人想起了朱子卒后,尽管因被诬陷伪学魁首,仍有上千师友前往奔丧。三年多来,每逢先生逝世周年之期,都有师友自发组织会讲与追思会,出纪念版著作,撰文怀念。凡此种种,何尝不是孔门师生情谊之流绪?杭之先生葬礼上同道写的《挽歌·怀杭之》,自今令人不敢再听。杭之先生生前敬重之师长盘山先生所写的《祭汝清文》,又何尝不是夫子之哭颜子、伯牛?
杭之先生主编经典玩诵本系列
吾中华数千年文脉,生生不息,端赖师门传习,夫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述六经”是传习,先秦孟子、荀子,汉之董子、太史公,宋之诸儒,清初之顾亭林、黄梨洲、王夫之,乃至钱宾四、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等诸先生,无不是善继夫子之志,善述夫子之事也!于是乎吾中华师道得以严,吾中华学道得以尊,吾中华文脉得以传也!
江南书院义工黄仕兵
西元2022年8月11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