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剑】文化不崛起,政治认同难一致

栏目:谏议策论
发布时间:2011-10-25 08:00:00
标签:
杜吹剑

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文化不崛起,政治认同难一致

作者:杜吹剑

来源:《环球时报》2011年10月25日 


      
 

    
      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尤其是自许“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专门就文化问题召开中央全会进行研究,说明当局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从其提出的发展重点来看,亦对以往在文化建设上过于偏重意识形态色彩而有所调整,并尽力向中华民族本位文化靠拢。此举值得肯定,也值得期许。
     
     
      中国曾经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大国。可惜,自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势衰微,并在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激进思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受到整体性破坏,长期处于“花果飘零”的惨淡境地。尽管今日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国家文化实力与之并不匹配,整个社会亦无一个明确而有力的文化价值体系。文化的迷失必然导致道德混乱。于是,为官者不顾廉耻,为商者不守诚信,为富者不讲仁义,为民者不懂礼仪,这不是危言耸听,而已成为目前世风的真实写照。
     
     
      从历史来看,中国文化遭受过两次外来文化的全面侵袭和挑战。第一次是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外来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但儒家士大夫奋起反抗,努力以儒化佛,最终使佛教中国化,形成了儒、释、道和谐并存的中华文化格局。
     
     
       第二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力进入中国,亦使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次较之佛教进入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圣经伴着军舰走”,即基督教(西方文化)背后有着一个比中国更强大的政治实体,其对宗教文化的输出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且给予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支持。所以,这较之第一次的危局更为严重,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交流。
     
     
      文化价值的混乱会影响到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则又与政治认同紧密关联。有学者指出:“所谓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循之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政治认同则指特定个体或群体认为某一政治权力机构对其自身及所属生活区域所行使的某些权力(立法、司法、行政等)是可以接受的,因而愿意承担某种义务。”“政治认同所需的道义合法性依据须由得到认同的文化系统中之价值原则来判别提供;作为文化共同体之民族的发展目标有必要通过搭建政治结构来完成。”(陈明)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各界之所以长期未能在政治认同上达成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文化价值上各是其是,没有形成文化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中央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亦是为了重建文化认同。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窃以为至关重要者是重建儒教。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宗教是文化的核心。中国今天虽然已无亡国、亡种之忧,但亡教的危险依然存在。几千年来,中国人深受儒教的影响,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儒家文化所提供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深深内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安身立命,日用而不知。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是因为以儒教之。“儒教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与生命信仰的体现,儒教与中华民族、中国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蒋庆)。需要强调的是,在重建儒教上,不能纠缠于儒教是否宗教这一学术伪问题,必须跳出旧有的儒教是不是宗教的二元对抗思维。在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并称,而儒教居首,此乃公认的事实。
     
     
      故此,欲收拾人心,解决当今中国人的身心安顿问题,挽救道德沦丧的世风,抵御外来宗教肆无忌惮的入侵以及各种邪教的猖狂蔓延,除了重建儒教,力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别无选择。执政党若能在文化建设上赓续道统,继承如毛泽东所言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伟大传统,必能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融合,从而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万世功业。 


      原载于《环球时报》2011年10月25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