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彬】朱子过化 ——朱熹与宋代“邹鲁”的繁盛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08-31 20:01:46
标签:朱熹、邹鲁

朱子过化

——朱熹与宋代“邹鲁”的繁盛

作者:冯彬

来源:“孔孟之乡”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八月初二日癸丑

          耶稣2022年8月28日

 

 

 

朱子是指南宋时期的朱熹。自他出生的江西婺源到他一生所到之处的武夷山、福州几乎整个当时的福建省,许多地方都被称为“海滨邹鲁”。个别村镇比如“理坑”村(山中邹鲁)都成为“朱子过化”名胜。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朱熹具有特殊的地位。到了朱熹这里,儒学成了理学。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儒家学说,我们常称之为宋明理学。朱熹是宋朝最大的儒家,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都以朱熹的学说作为标准学说,朱熹的《四书集注》更是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

 

福建被称为“海滨邹鲁”,作为闽中首府的福州则更早,可以说是最早被称为“邹鲁”的地方。“在《八闽通志·人物·福州府·文苑》里有这样的记载:闽中自是号为文儒之乡。这也是说福州与‘海滨邹鲁’具有同等意义的美誉。”福州当地文化学者卢美松介绍,以前,朱熹还曾为福州城西门(当时的迎仙门)大书“海滨邹鲁”四个大字,挂在城楼上。这在何振岱的《西湖志》中曾经引用了一些旧志来介绍。自朱熹以后,福州还出现了“海滨四先生”陈襄、郑穆、周希孟、陈烈。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挂在泉州开元寺的这副对联正是朱熹所撰,泉州历代名家辈出,与朱熹推动书院建设息息相关。进入南宋以后,由于理学发展的影响,也由于朱熹泉州讲学的直接推动,加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印刷业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泉州的书院迅速兴盛起来,陆续创办了十一所书院,几乎遍及泉属各县,书院制度亦随之确立,并从此成为泉州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同安能称“望邑”,是因“紫阳夫子尝作薄于此”。民国版《同安县志》卷四十一还记载:“闽之文学以漳泉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为最,盖因朱子过化。

 

福建包括福州在中唐以前是属“蛮荒之地”、“蛮獠”之乡,这个在《三山志》上有记载。有确切记载福建为“邹鲁”之地的,是《大唐故福州刺史管府君之碑》,该碑1980年7月出土于河南洛阳市老城东花坛之南。据碑文记载,管府君名元惠,平昌人。这段碑文就是管元惠在福州的惠政经历,在中唐以前,闽中之俗的确还少文儒之风,管元惠、李椅、常袞诸人相继“兴学劝士,文儒汇徵”,教化普施,“仍迂天私,聿敷朝化,诱彼闽越,终成邹鲁”。这就是闽越社会化为“邹鲁”的最早记录。这是关于福建在北方入闽官员治理下,兴教化育,移风易俗,终于大见成效的重要记述。这是福建号称“海滨邹鲁”的第一次明确的记述,有着特别的意义。

 

 

 

武夷山及其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

 

因此,还有这样盛赞朱熹的诗句: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就连我国台湾的金门岛,因为当地人相信宋代大儒朱熹曾前往讲学,因此也自称“海滨邹鲁”。如今,金门航空站候机厅门前的一处影壁上,最显眼的就是上面书写的“海滨邹鲁”四个大字。

 

因为朱熹的努力以及开创一代理学的典范,加上邹鲁在有宋一代的被推崇,朱熹就成为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形成“邹鲁”文化群星(邹鲁文化名城)最大的功臣。

 

朱熹对邹鲁的推崇以及向往,还可以借助他的一首诗来悟出他对国家复兴文化复兴的期待,那就是著名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邹鲁之地,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儒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冯彬,“邹鲁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邹鲁圣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毕业于济宁师专中文系,山东省尼山书院首批讲师,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