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邦金】孔子行教像在当代中国的回归与错置
栏目: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
发布时间:2011-11-07 08:00:00
孔子行教像在当代中国的回归与错置
——兼论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作者:孙邦金(温州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来源:作者赐稿《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1年11月7日
一、国博门前的孔子像刚出来就又“进去了”
2011年1月12日上午,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广场落成。该孔子站姿造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创作,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字。它矗立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中心位置,正对东长安街。 塑像一出,舆论哗然。赞成者认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性事件;反对者认为,这是中华文化之糟粕借尸还魂的闹剧;更有甚者认为,这显然是挑战了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具有强烈反传统色彩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最后,后两种意见似乎暗地里占据了上风,最终以孔子像又“进去了”草草收场,活脱脱地一场闹剧。据报道,2011年4月21日,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的孔子塑像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图为国博北门小广场的孔子塑像处只剩下蓝色铁皮围档。据称,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之后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庭院内。
从这一报道中看得出来,孔子在某些人眼中似乎是没有资格代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他只配在雕塑庭院里呆着。我以为国博在这件事情上没有hold住,真正是丢了国博的脸面。本来嘛,一个国家博物馆把自己国家最具盛名的文化先贤像树在大门前面当作招牌,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我们的国博把最能够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孔子像树在门前,我以为是恰如其分的,是无可厚非的。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今天有可以商榷之处。看到塑像立起来我挺高兴的,觉得中国人终于不用总是纠缠于自己的老祖宗,老是跟自己的老祖宗对着干了。可是看到这一最终结果时就像遭到一记闷棍,又深深地失望了,也不知道问题和那像空气一样的无处不在的阻力究竟出自哪里?
问题出自哪里呢?政治原因可能最主要的,我们暂且撇开不谈。我想指出的是,思想文化界对于孔子像的回归尚存在重大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也应是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校园里又普遍地矗立起来,据说在北京主要的大学中,人大、清华都有了孔子像,但是唯独执高校之祭酒地位的北京大学则不为所动,至今未把孔子请回来。北京大学独领风骚中国思想文化界一百多年,一直是历次思想文化运动的佼佼者和领头羊,有一呼百应之势。自打倒孔子店,倡导新潮,直至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北大都是急先锋。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大本营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踏在倒在地上的孔子像之上树立起来的。面对汹涌澎湃的孔子像强势回归热潮,可能一时还难以适应,没有反应过来,显得有点out了。中国现在持有像北大这样心态的人肯定有不少,他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反传统、反保守、反儒家(教)的自由主义思想阵营。这一阵营的力量从近代以来不断壮大,目前在学界仍旧占据着主流位置,声势十分浩大。这股反对力量,恐怕是国博在树立孔子像之前所没有考虑到的。
二、我们花了很多钱让孔子作揖行礼像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反复播放
孔子像的事还远没有收场。孔子像虽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前呆不住,干脆出国跑到美利坚最大都市纽约寸土寸金的时代广场上安营扎寨了。据报道,自2011年8月1日起,中国新华社斥巨资(估计年租金在8位数以上)租用了时报广场上的一个高约19米,宽约12米的大广告屏。租回来之后,估计姚明、刘翔、李娜等外国熟识的活着的中国人面孔已经播放很多遍了,于是又在那些过世了的中国人当中找来找去,最后还是找到了孔子。山东省在这款名为“孔子故乡,中国山东”的30秒宣传片中,将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改编成孔子作揖行礼像。孔子又重新成为了山东乃至中国文化的象征。
这个消息一出,我不是失望而是愕然了。当然,我还是有些高兴的,中国人在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之后,终于懂得利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来宣传自己了。由于这些老祖宗外国人都比较熟悉,这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大好事。但是,让我惊愕的是中国人怎么这么不表里如一呢?怎么这么不言行一致呢?孔子有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敢放在门外头显摆的,不愿自己人看到的却拿到国外去显摆,让别人去看。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底气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究竟想要说明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呢?我认为,孔子像首先应该放在中国人的家里,放在中国人的广场上,放在博物馆,放在校园里供国人观瞻、供学生学习的时候,孔子像才有资格拿出去宣传。否则我们宣传的就是“死传统”、“伪传统”、“假复兴”,就是本末倒置放错了地方。
此种国内国外两重天的双重标准和奇怪境遇,不仅孔子像如此,近年来的孔子学院也存在这种情况。试想,除了屈指可数的一些偏重研究性的国学院、国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之外,我们国内的大中小学校有几座孔子行教像?有几个孔子学院?又有几个人把孔子当作是中国文化最杰出代表?这种没有国内根基的海外文宣的效果我是很怀疑的。
三、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本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中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公报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论点的前半部分说我们党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是有一点不同看法的。固然我们早就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纲领,近年来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一直秉承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辩证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可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方面实际上做得并不好,应为当代中华优秀文化的断层承担一定的责任。从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开始,再到批林批孔时期“打倒孔老二”,这条反传统的思想脉络很清楚地显示:我们对孔子的评价过去一直都是负面的,我们重在批判而无意继承。别的不多说,文革时期有一本题为《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6月第1版)连环画,由萧甘(据称为巴金笔名)编文,印数250万册。它里面说“孔丘三十岁左右开办私塾,广收门徒。他严格规定招生的阶级界限,并向学生勒索学费。当时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根本无权受教育;贵族、当官人家的子弟纷纷入学。孔老二利用讲学,聚徒结党,培植复辟奴隶制的忠实奴才。”最后结论是:“一切反动派都是尊孔派!”这些谬论厥词虽然批林批孔特殊时期的产物,但是这种观点至今阴魂不散,依旧是不少人尤其是旧左派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定见。这些人也敢说自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某种程度上,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一直被当作“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新文化的假想敌和对立面,花果飘零,命运坎坷。
改革开放拨乱反正30多年以来,孔子的形象才逐渐由很消极的负面终于转为较积极的正面。现在既然我们已经适时机地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要求,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做了。其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我们现在就开始谈传承、谈复兴好像为时尚早,目前迫切要做的是补课,是学习传统,是守成待后,因为由于严重的文化断层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传统了。在这方面,我们不仅缺少知晓和爱护传统精髓的人们,更缺少正视历史、改正错误、重新虚心学习的理论勇气。真诚希望我们能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正确对待我们的孔子,我们的传统文化!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