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梁剑】文明分殊与世界大同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09-23 01:13:19
标签:世界大同、文明分殊
刘梁剑

作者简介:刘梁剑,男,西元一九七五年生,浙江永嘉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著有《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上学阐明》《汉语言哲学发凡》《王船山哲学研究》等。

文明分殊与世界大同

作者:刘梁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智慧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第2337期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人类文明,正面临大变局。各大文明体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其历久弥新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伟大智慧。它们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蕴含着全人类向前发展所亟须的共同价值。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明对“文明”的理解,一开始就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文明不只是人的文明,而是人以天地为法、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倡与践行这种尊崇自然、天人共生的共同价值。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儒家讲“赞天地之化育”,道家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和世界万物都要发展,既要“成人”,又要“成物”。

 

遵道而行,才能生生不息。在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各派尽管意见不一,但都在诚心求道。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涵养出尊重差异的宽广胸怀与推崇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精神气质。

 

《易传》讲“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20世纪费孝通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上下两千年,精神血脉一气贯通。人类未来的文明发展,亟须胸襟广阔、规模宏大;亟须这种超越民族本位、国家本位和文明本位,而将世界前途系在心上的共同价值。

 

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归根结底来源于对“道”的自信。“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道观之,我们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欣赏、学习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和人民在自身发展道路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悲天悯人的心态看待不同国家和人民在自身发展道路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以道观之,我们接受彼此间的差异,欣赏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和而不同。

 

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基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原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背后以邻为壑、一国之发展必损害他国现有利益的观念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人类未来的文明发展,迫切需要和而不同的共同价值。世界分殊,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世界大同,姹紫嫣红共同书写一篇绚丽的文章。人类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打破不同社会群体、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建构一个让差异在携手合作、良性互动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和一”。

 

大道之行,器变道亦变。全人类需要的共同价值有别于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实质,乃是将某一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中生长出来的价值外加于另一文明之上。相形之下,共同价值主张在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性,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共存的过程中携手创造共同性。

 

总之,只有克服文明的普世主义、追求多元文明的共同价值,才能避免文明的冲突。这是关系全人类发展的大事。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