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 著《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出版暨后记
书名《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
作者:彭华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作者简介】
彭华(1969-),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理事,成都贺麟教育基金会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参编著作5部,主编著作3部。著有《燕国八百年》、《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民国巴蜀学术研究》、《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印川集:蜀学散论》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等。
【内容简介】
该书是作者所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12YJAZH099)的结项成果。
作者在认真研读贺麟的著作和译著、同时广泛参阅与贺麟有关的研究著作与各类文章的基础上,精心著成本书。本书所考察的对象,是现代新儒家之一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翻译家贺麟(1902-1992);而所考察的重点,则是贺麟的文化思想。全书涉及贺麟的生平与学行、贺麟与陈寅恪的“同情理解”说、贺麟论文化、贺麟与西学、贺麟与儒学(“新心学”)、贺麟与蜀学等诸多层面,深入浅出地把握了贺麟学说的面貌、核心及其影响;书末附有“贺麟学行年表”,颇便读者查考。本书的出版,对贺麟研究、近现代儒学史研究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都具有一定价值。
【全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生平与学行:历史与启示
一、刻苦求学:国内与国外
二、勤奋治学:研究与建构
三、艰难抉择:唯心与唯物
第二章 贺麟论文化:层面与关系
一、人与文化(心物)
二、历史与文化(古今)
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西)
四、文化的体与用(体用)
第三章 同情的理解: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
一、现象扫描
二、渊源探索
(一)从“古今”角度考察
(二)从“中西”角度考察
三、理解如何可能
(一)理解的前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二)理解的中介:史料扩充,诗史互证
(三)理解的实现:设身处地,论世知人
第四章 贺麟与西学:译介与研究
一、翻译是否可能
二、何以需要翻译
三、如何进行翻译
(一)翻译对象:精审选择原书,翻译与研究并重
(二)译文标准:“信达雅”与“艺术工力”
(三)术语译名:因袭与自创
(四)译品定位:国内与国际
四、翻译作品扫描
(一)译著概述
(二)部分评价
第五章 贺麟与儒学:新心学
一、新心学的本体论:“心即理”的唯心论
二、新心学的方法论:直觉与理智
三、新心学的认识论:“自然的知行合一观”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三条途径
五、赫然名家的新心学:三个特色
第六章 贺麟与蜀学:滋养与反哺
一、与蜀人的交往与影响
二、对蜀学的论述与体现
三、蜀学未来发展之臆想
第七章 新文化建设:思考与建议
一、培养新式儒者,养成儒者气象
二、新文化的建设:三个价值方向
结语
附录
一、贺麟学行年表
二、研究论著目录
三、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一
我对金堂贺自昭先生的接触与了解,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之初。1988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其时,学校针对高年级学生,尝试着实行辅修之制。1990年,我也加入了辅修的行列,而所选择的辅修专业就是哲学。在辅修哲学的过程中,我对于贺麟其人其书其学,便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但也仅此而已。真正进入贺麟其学的精神世界,已经是21世纪的初期了。
2001-2004年,我第三度进入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在谢维扬先生指导下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我的指导教师就是谢维扬先生。)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是古代思想与文化,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正因如此,遂对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哲学史著作不时加以浏览和研读,其中便有贺麟的著作和译著,如《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后改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以及《知性改进论》、《小逻辑》、《哲学史讲演录》等。
自2004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曾经花费了数年的时光,相对集中地研读了贺麟的著作和译著,同时广泛参阅与贺麟有关的研究著作与各类文章。
海宁王静安先生曾经在《静庵文集·自序》(1905年)中自述,“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鄙人不揣冒昧,在此套用观堂此语。或可谓:吾亦尝有与贺麟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2012年,我申报的“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有幸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2YJAZH099)。当年,该项目又欣然而获成都贺麟教育基金会的资助。
获得立项之后,笔者原本打算在三年之内完成课题,不意竟然一拖再拖,最终延期两年方始完成。这确实出乎我之意料!
2017年9月中旬,我完成书稿《会通与建设:贺麟文化思想研究》,提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结果鉴定通过,并且顺利结项。
紧接其后,我对书稿进行了仔细而审慎的修订与增订。坦白说来,我对书稿的增补与润色,并不存在套语所谓“告一段落”之说。
对书稿的修订、增补与润色,前后历时数月之久。在自我感觉书稿较为成熟后,才准备将其付梓出版。
二
按照时下通行的惯例和个人写作的习惯,我将在“后记”的第二部分,对以下人员和机构表示感谢:(本书在称呼诸位师友时,均直书姓名,尚祈谅之。)
四川师范大学的蔡方鹿、张桂权,西南民族大学的刘俊哲,四川大学的杨世文、粟品孝等师友,在本书初稿完成后,都提出过一些宝贵的意见和良好的建议。尤其是张桂权教授,在审阅书稿之时,不仅提供了自己讲授西方哲学的相关资料,而且亲自动手修改了部分文字。在此,谨向诸位师友诚挚致谢。
本项课题的完成以及这本小书的出版,离不开成都贺麟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资助与资料提供。在此,谨向成都贺麟教育基金会的贺杰(贺麟侄孙)、朱琳琳、卓方、但宇澄、蔺晖、邵婷等人致以诚挚谢意。同时,也要向贺麟教育基金会的志愿者、金堂人氏詹绪河表示感谢——每次听他讲述金堂的风土人情与贺氏家族的故事,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杨立军编辑兢兢业业,为编辑本书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此,谨向杨君表示感谢。
文末,我依然要重复以下三语:
感谢吾师谢维扬先生的辛勤培养、悉心指导、长期关怀!
感谢家人、亲人、同学以及众多师友长期以来的关心与支持!
本次推出的这本小书,欢迎广大读者指正!
彭华(印川)
2017年9月26日,草拟
2017年10月4日,续写
2018年1月5日,补充
2021年5月25日,改写
2021年10月18日,修订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