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教”——第六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9-28 15:28:56
标签: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传统文化如何教

“传统文化如何教”——第六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九月初一日壬午

          耶稣2022年9月26日

 

 

 

 

 

腾讯会议上午场线上合影

 

 

 

腾讯会议下午场线上合影

 

为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实施2022年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探讨如何按照新课标要求,全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各学科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在孔子诞辰2573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22年9月25日(周日)上午8:30以腾讯网络会议形式举办第六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小鹅通、国学台、滔滔有学视频号及中国知网进行同步直播。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的知名专家和来自北京、福建、浙江、广东、山东、山西、河北、四川等地的中小学教学名师汇聚一堂,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守正与创新:传统文化如何教,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和新课标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具体途径、方法。全国1.2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了本次论坛。

 

现将精彩言论摘录如下:

 

上半场

 

李景林 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李景林认为为学要善用加减之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知识会不断地积累增加,用的是“加法”。为学之“益”,须伴之以为道之“损”,减损或消解既成的知识形式所带给我们的思想限制,用的是“减法”。为学,贵在能由博返约,建立起一个内在的一贯之道。杂博之学,不足以为学。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为学与做人,虽各有其损益、博约、加减两端而不可偏废,然比较而言,于立言立功之事,我们常要考虑的,是自己能做些什么,略偏于“日益”或加法;于做人或立德之事,所当考虑者,则多在什么事不能做,略偏重在自我的限制,即“日损”或减法。

 

徐勇 经典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认为,循序渐进是传统教育中一个悠远而值得我们珍视的传统,甚至和经典一样值得我们珍视。我们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与爱好,只有按教育的逻辑、原则和规律的指引,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健康、持久和有效地开展。

 

朱承 用具象传达意义世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朱承认为,人、书、观念、事情、物件、建筑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文本”来加以解读。在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借助生动的案例、具象的事物,调动古今中西的思想资源,更为深入地传达文本背后隐藏的意义世界;利用能够进行意义阐发的人物、故事、话语、物件,去激发学生的心绪和印象并形成共情,从而更好引领学生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郑国民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要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郑国民从语文课程标准中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优秀诗文汇集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典型认识和体验,对优秀诗文的诵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优秀诗文中语言材料,会在学生的诵读中换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王世光 以传统美德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审王世光由程光泉老师代宣讲,从历史渊源、编写依据、内容特点和实施建议四个方面阐释了道德与法治如何与传统美德相链接。并结合新课标,阐述了传统美德教育应关注的四个点,一是注重传统美德和核心素养的关系,二是注重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三是注重传统美德内容与不同学习主题的关系,四是注重在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之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李凯 历史教育重在培养科学的思维和人生的信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凯讲述通过抓重点、抓典型,渗透科学精神,渗透人伦理念,开展历史教育。他认为历史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产生成就,只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熏陶人。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就会比较轻松地接触学生心灵中柔软的那一块,也会发现做过的工作如此不可替代。

 

下半场

 

吴东芳 在自主选择中走进传统文化,才是文化自信的应有逻辑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正校级督导、高级教师吴东芳着眼于中小学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探寻。吴东芳老师以为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最好方式是进行整本书阅读。文化的核心应该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培养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自身的生命需要与精神选择,让学生逐渐在自主的选择中走进传统文化,这才是文化自信的应有逻辑。接着,吴老师借助鲁迅先生诞辰141周年纪念日的契机,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为切入点,解读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价值探索。

 

周群 扎根课堂,厚植爱国情操;项目学习,助力情怀内化

 

 

 

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周群介绍了学校在语文课堂上做的“北京印象”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周老师认为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是一句空话,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如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去塑造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而且是厚植,要深深地扎根在课堂教学之中。整合优质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将爱国精神内化,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陈东 让讲台通向舞台,让历史活在当下

 

 

 

北京汇文中学党委书记、高级教师陈东分享了汇文中学在校史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当中的实践与思考。一方面,学校深度挖掘百年老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积极探索校史的育人功能,通过撰写校史文化手册、启动校史馆建设、优化文化环境、进行校史剧创排等形式开展学校的校史课程建设,体现了让讲台通向舞台,让历史活在当下。另一方面,学校也很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一直着力营造精神追求、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统一的育人氛围,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罗安波 在双向互动中实现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学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罗安波以“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初中历史的传统文化教育探微”为题进行了交流。首先,他提出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特点来看,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切入点。而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学习方式,其不仅是一个情境式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究创新的过程。其魅力在于让学生在知识的习得与生活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双向互动中实现了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然后,罗安波老师从“目标精准,着眼思想性”、“内容适切,立足科学性”、“形式多样,彰显趣味性”、“评价多元,致力成长性”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地讲述,凸现育人立意。

 

李志锋 国学是创新、是复兴,是用万世师表的智慧解决当代的问题

 

 

 

广东省博罗县泰学小学董事长李志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和实践探索为题进行交流,分享了学校的课程图谱。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指导了学校适度超前的设计:一是整体性,从孩子的身体到心灵到成绩,三者结合,三者都要,三者都要好;第二是合一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个学科串联起来,关联万物;第三是现代化,国学是创新、是复兴,不是复古,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用万世师表的智慧解决当代的问题。在顶层设计之下,学校规划了学校的“831”课程图谱,其中,“8”代表八个必修,“3”代表三个选修,“1”代表一个结果。

 

黄伟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新平台,非遗文化实施研究的新视角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西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黄伟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小学课程教材容量有限,所以把非遗课程引进学校非常有必要。黄伟老师基于国家政策导向、目前非遗课程研究存在不足、非遗课程与学校“小学大才”培养目标一脉相承三点,以四川曲艺戏剧类非遗课程在小学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为例,研究非遗学校的保护、传承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探寻出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的非遗进校园的教育模式,不仅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寻觅了新的平台,还拓展了非遗文化实施研究的新视角。

 

李成泉 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底色而不是特色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李成泉在多年探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底色而不是特色。李成泉校长提出新君子教育,以真挚的家国情怀、深厚了国学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作为君子教育的三大支柱,并倡导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脱离教材,不能脱离课程,不能脱离课堂,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这篇文章,要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的六大系统,要深化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

 

麻香云 铸魂守初心,养正育英才

 

 

 

河北省邢台市育才小学书记、校长麻香云以“养正育才,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培育时代新人”为题,交流了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首先,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渊源,育才小学是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学校,独特的建校初衷使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在教育发展中,学校深化了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根本任务;在邢台这座历史名城中,学校坚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自信;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学校追求养正育才,人人成才的内涵发展。其次,学习开展传统文化重要意义,重视童蒙养正。再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建构,提出“养德,成人正品;养习,成长正行;养智,成才正学”的课程理念。最后,麻香云校长分享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落实“铸魂守初心,养正育英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施。

 

郭红燕 让学生身在其内,心在其里,思在其中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育英小学郭红燕校长结合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从课堂教学实践、德育教育实践以及研学旅行、社团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明确在课堂上实践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学校“浸润教育”特色相融合,时时处处浸润融入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方面,丰富德育载体,开展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式实践探索活动,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研学旅行方面,真正让学生感受身在其内,心在其里,思在其中,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身心投入的主动学习;社团活动方面,精心开设传统文化类社团,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环境创设方面,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环境。

 

论坛分上下午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主持,下半场由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肖滔滔主持。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程光泉进行会议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肖滔滔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程光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