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伦理-政治哲学中的‘心性与秩序’”系列讲座第六讲,陈立胜主讲“重新认识颜子”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0-18 17:34:13
标签:颜子

原标题《重新认识颜子:颜子形象的变迁与当代重塑可能性之展望》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九月十七日戊戌

          耶稣2022年10月12日

 

第六讲

 

2022年9月22日,由广东伦理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合办的“伦理学名家论坛”之“中西伦理-政治哲学中的‘心性与秩序’”系列讲座第六讲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立胜教授,讲座题目为“重新认识颜子——颜子形象的变迁与当代重塑可能性之展望”。主持人与评议人分别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乔见教授与张卫红教授。朱刚教授、郑辟瑞教授、黄涛副教授和同学们一道参与了此次讲座。

 

 

 

△陈立胜教授主讲

 

 

 

△讲座现场

 

陈立胜教授首先指出,在《论语》中,孔子十分重视颜子,而颜子在《论语》中的形象,也有多个不同的面向:首先颜子是一个“学者”,《雍也篇》、《先进篇》皆记载了孔子对颜子“好学”的称许;其次,颜回是一个“乐者”,《论语》载颜子虽“箪食瓢饮”、“曲肱而枕”,却依旧“乐在其中”;再次是有德者,《论语·先进篇》载颜渊是“德行”科的代表,即说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论语》还记载了颜子之志(《论语·公冶长》:“无伐善,无施劳”)、颜子之问(《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子之叹(《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为我们了解颜子的形象留下了丰富的材料。

 

另一方面,其他先秦-汉文献——如《孟子》《荀子》《庄子》《孔子家语》《韩诗外传》《史记》《论衡》——中也记载了不少颜子的言行,既与《论语》有所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颜子形象。

 

至宋明理学,借助于颜子,理学家在成佛、成仙之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人生选项:成圣,“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也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议题。而理学家对颜子的关注,进一步赋予颜子以新的形象:颜子成为儒门的“大勇者”,所谓“大勇”,意味着立志成圣的决心、决断与“若无若虚,与物无竞”的无我之境。“勇”在此不再意味着临危不惧、处乱不惊的能力,而是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某种自我突破的能力,这体现了颜子勇于改过、勇于度越习俗的超凡入圣的信仰意志力,带有强烈的独立特行的色彩。“孔颜之学”成为“孔孟之学”之外的一条儒学传承脉络,陆象山、王阳明、湛甘泉心学一脉径称“颜子殁而圣学亡”。颜子之学作为“先天之学”,被认定是“飞走的精神”因而也是儒门“第一义工夫”之滥觞。

 

陈立胜教授接下来指出,理学家心目中的颜子形象受到了老庄道家的一定影响,而道家关注颜子的原因,在于颜子的精神与道家的有相通之处:首先,颜子“犯而不校”与道家“不争”观念有契合之处;其次,颜子曾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韩诗外传》卷九),《老子》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说法,颜回“泛善论”与《老子》“德善论”有相通之处;再次,颜子“无伐善,无施劳”的说法同老子“不自伐”的精神相通;另外,颜子的和平思想与老庄的政治理想亦有相通之处,颜子“铸剑戟以为农器”“天下咸获永宁”,老子也表露过相近的思想;最后,颜子“知者自知,仁者自爱”与老子“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的说法亦遥相呼应。

 

颜子、老子的“自爱”、德善观具有重要意义,二者均超越了“礼尚往来”的“报答逻辑”“施报逻辑”,而达至“至德”境界。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孔老相会的意义,可知孔子拜会老子原因在乎他“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这个“道德”不是西方意义上的morality,而是“玄德”,是一种绵绵不断、纯粹施予而遍润万物的力量,即自然、无为、不争之天道、天德,这乃是礼乐文明的本原。所以颜子之“善”“爱”逻辑是超越世俗“报答-报应”的逻辑、是一种纯粹施予的逻辑,这不仅可以和基督教的“博爱”相会通,也展示了儒家仁爱精神的另一个向度,后者可以回应熊十力、印顺、贺麟等当代学者对儒家差等之爱局限性的质疑,为重塑当代的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卫红教授点评

 

评议人张卫红教授指出,颜子作为孔门第一人,我们该如何认识他,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陈立胜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路:首先,颜子之所以获得那么高的评价,一方面在于他所践行的乃是纯然的“为己之学”,即努力涵养自己的内在德性并且达到了非常高的精神境界;另方面在于他可能具有很高的应事能力,只是因为早殁而没有机会施展出来。其次,陈立胜教授揭示了颜子形象与道家思想的联系,这启发我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差异与张力似乎没有今天学者所说的那样大,儒家与道家对人性和天道的体悟,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只是二者应世的态度有所不同。最后,陈立胜教授对颜子“自爱”“泛善”思想的剖析是富有启发性的,这为我们重新理解儒家的“仁爱”精神、指导当代价值观的重塑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陈立胜教授回应了现场师生的相关问题后,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