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论语》里的阴阳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2-10-25 13:26:04
标签:《论语》、阴阳

沉浸在《论语》里的阴阳

来源:“书院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九月廿二日癸卯

          耶稣2022年10月17日

 

 

 

编者按:张梦圆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2019级学生,于2022年5月加入明明德读书会,以下文字是她学习经典的感悟与体会。

 

沉浸在《论语》里的阴阳

 

记得去年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途中经过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天水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我们爬上山顶发现山顶也有两个部分,顶上有佛家弟子修行,走几步下来便是道教协会,我还在想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怎么会有道家天师,后来拍照发给老师,老师说“这就是儒释道融合啊”,当时想到了历史上的三教合流,后来重读经典我才发现我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确实有点浅薄了。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以阴阳为基本观念解释《易经》。《彖传》解说泰卦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说否卦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泰卦干下坤上,否卦坤下干上,下为内而上为外。干为阳、为健、为刚、为君子;坤为阴、为顺、为柔、为小人。我们学的阴阳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完全绵密地沉浸在我们所有的四书五经里面的包括所有的教派。

 

 

 

以《论语》为例,重读《论语》发现,开篇一个“学”字就将我们挡在了智慧的门外。《论语》的《学而》篇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学修身,并且适时地去践行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里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指修身。有意思的不仅于此,为何两种行为都是表达一种快乐的状态,但用字却不相同?细读发现,悦,从心,对内的开心;乐,从丝竹,对外的开心。学习修身并适时去践行,得到自我提升的满足,是内在的愉悦,不必展露出来;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时,我将快乐显示出来,因为我并不是暗喜,这是一种自我情感的由内而外的表达,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这里的“乐”分内外的表达,一内一外一阴一阳,但都做到了适时,便是君子的品格了。

 

 

 

《论语》里不仅快乐有阴阳的表达,怒也分阴阳,一为阴怒,一为阳怒,但无论阴怒还是阳怒,发的适当就可被称为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愠”就是发怒,不是向外,而是向内的意思,是内在的怨恨生气,孔子这里强调了两点,一个是有涵养的人一般的“怒”不是对外面的,而是对内的,他生气并不会展露出来;而对于“人不知”自己做到了“不愠”,就是不去阴怒,这就是君子的品行了。子思也在《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中”是很难做到的。不管向外发怒或向内发怒,发得皆适当,那就做到了“和”,就是君子了。

 

 

 

阴阳不仅于此,它无时不刻沉浸在所有的一切,或外显,或内敛,但只要适时发展,做到阴阳和合,就可以称得上是君子品格了。赵师讲学时说:“国学的力量,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人格的摄受。”在功利、物质、分别的世界中,更需要一种文明精神——人类轴心时期的文明,体现了真、善、美、慧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我们每个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这种文明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