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专题理论论坛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2-11-01 22:02:30
标签: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专题理论论坛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时间:西元2022年11月1日

 

 

2022年10月15日下午,第46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B2多功能厅举办。本期论坛主题是“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科研管理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与新时代文艺思想研究中心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研究员谢茂松担任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祝东力,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瑾,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研究生院副研究员申坤参与对话。论坛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主持。

 

鲁太光首先介绍了本期论坛缘起及主题。他指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需要系统精细的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求有所谋划、作为,本期论坛就是落实这一要求的举措。


喻静副院长致辞

 

在致辞环节,喻静副院长对主讲人和各位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就论坛主题发表演讲。喻静副院长首先梳理了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学”意义上的“经史传统”,以及有“一百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的“经史传统”,进而指出,“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面对近代以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中,在建构民族国家的现代进程中,一方面厘清“何为中国”“中国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回答“中国向哪里去”,艰苦求索取得的辉煌理论成果。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篇章。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写就的这百年辉煌历史可以看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仅仅依靠中国文化内生资源,就不可能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社会革命的成果;反之,如果仅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基因,中国价值、中国特色便无从谈起。喻静副院长最后总结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西方理论模式的复制,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林雅华副教授主讲

 

主讲人林雅华副教授从“东学西渐”“西学东渐”这两个中西文明交锋的时间节点出发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就“东学西渐”的过程而言,林雅华副教授认为,在参与推动西方现代思想形成的资源中,就有来自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因素。就“西学东渐”而言,林雅华副教授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汹涌的西方浪潮中胜出,成为中国的主流性思潮。从西方文明的发展线索来看,西方启蒙哲学家在理性框架内构筑出一套世界秩序的观念,其价值观由此向内聚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把西方启蒙叙事中的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从中国文明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内在的动荡引发中国道路和文化选择的波动。从反省现代性到后来服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思想演进的内在脉络,也是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视角。林雅华副教授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体现出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光芒与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以贯之的道德理想主义形成深层共鸣,内在文化诉求的共鸣和共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潜力,也是这一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谢茂松研究员主讲

 

谢茂松研究员主要围绕中国文明与中国道路的基本问题展开演讲。谢茂松研究员认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文明、国家、社会三种困境,中国共产党1949年建立新中国解决了国家困境,中国革命打破并重构了原有的社会结构,解决了社会困境,而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就是对文明困境的克服。中国复兴是文明的复兴,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政教的统合性复兴。中国的传统经受了革命之火的淬炼,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文明史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继分封制和郡县制之后的第三次伟大创制。谢茂松研究员还重点谈了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的基本框架,认为应从义理上全面分析中国道路,从“两结合”的视野思考中华文明,从新视野辨析中西之学,全面研究中国道路从制度到文明的框架。

 

祝东力研究员发言

 

在对话环节,祝东力研究员在与两位主讲进行深层互动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西文化各自的内在特征,对论坛主题做了深入阐释。祝东力研究员指出,不论是“东学西渐”还是“西学东渐”,都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凭藉,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文明之所以具有“一以贯之”、从未中断的特点,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地理格局相比古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祝东力研究员用“改变药方来治病”和“中西医结合”两个比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问题,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各自的特点,进行更深层、更细致的提炼。两种文化体系究竟怎么融合?融合的点有哪些?这些是今后的研究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论坛现场

 

周瑾副研究员则指出,中华文明是学习型文明,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应该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向世界敞开。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除了儒家思想,也要重视墨家等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李修建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因子,而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工程。孙晓霞研究员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目前仍处于启动阶段,在结合过程中,需考虑不同历史环境下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申坤副研究员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历史历程,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辩证、动态的融合,她还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激发、互相成就的关系。

 

最后,喻静副院长对论坛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新要求。

 

(执笔:危明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