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内蒙古大学教授郎宝如:为何说《周易》是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2-11-09 13:21:06
标签:《周易》、郎宝如

内蒙古大学教授郎宝如:为何说《周易》是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

受访者:郎宝如

采访者:李爱平(中新社记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初六日丙辰

          耶稣2022年10月30日

 

到底如何解读《周易》一书,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成谜。作为东方文化的智慧之书,今天该如何去读?《周易》目前在国际上传播力如何?怎样做好国际化传播?

 

针对上述问题,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内蒙古大学教授郎宝如。他认为,一定意义上,《周易》是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谈及《周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籍,在您看来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郎宝如:毋庸讳言,《周易》首先是一部占筮之书。“筮”字从巫从竹,即是巫覡用竹为占,与神沟通。神秘性是占筮所必须,但它的叙事系统却是一部历史著作,是西周的开国史。只不过由于占筮的需要,屏蔽了一些关键的历史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读起来特别晦涩难懂。但它的作者又特意在每一卦中都设置了一个信息密码,只要解开这个密码,被屏蔽的信息就会一一显现。

 

以《蛊》卦为例,它的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信息密码。通过六经互证,这个密码就可以解开。《周礼·春官宗伯》:“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帅执事而卜日。”昊天上帝就是大神,宗庙中供奉的祖先就是大鬼,“示”读为地祇的祇,即社稷之神。在那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天子才需要把天地鬼神都祭祀一遍呢?《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祢”,父庙,就是大鬼。那么在商周之际,有哪位天子出征是在甲日呢?《史记·周本纪》中有记载,武王十一年,二月甲子,王朝至商郊牧野。至此,密码告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都一一呈现出来了。

 

其实,占筮之书与历史著作是完全可以两立并存,不相妨碍的,就像《诗经》,既是文学作品,也是西周的发祥史。就看从什么角度去观照它,解读它。而我最近出版的这本《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就是从“被屏蔽的西周开国史”的视角解读《周易》的。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会得出《周易》是西周建国史的历史记录这个结论?

 

郎宝如:首先,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存在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的。先有历史事实,然后才会有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作为中华文化元典的六经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确立的理性主义,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结构。

 

我认为,还须上溯五六百年,是六经奠定了先秦的理性精神。因为六经乃是孔子思想之源,尤其是《周易》,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证。再从中华文化史来看,中国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人文科学就是历史学。六经皆史乃是学界的共识。《周易》自然也是史。

 

《易传·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然而遗憾的是,后世学者鲜有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周易》,这就留下了探讨空间。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发现虽云六经皆史,但各有侧重。《尚书》是文献史;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制度史;《诗经》是诗史;《周易》是被屏蔽的西周建国史。

 

分别考察,每一部典籍所记载的都不是历史全貌,只有把它们放在一起综合考察才能还原出历史的本来面貌。这就是六经互证的考据方法。《蛊》卦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解开的。此后便是轻车熟路、水到渠成了。《屯》卦:古公迁岐;《未济》:王季伐鬼方;《涣》卦:文王迁丰;《比》卦:孟津之会;《损·益》:周公东征;《晋》卦:康叔封卫。当这些历史事件一经考据出来,西周建国史的完整链条就闭环了。这就充分证明了《周易》乃是“被屏蔽的西周的建国史”论断是完全成立的。

 

 

 

航拍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武俊杰摄

 

中新社记者:《周易》作为东方文化的智慧之书,西方学界对其了解程度如何?

 

郎宝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序言中曾说到语言障碍的问题,认为中国哲学著作“很难翻译”。该书译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克·布德博士在英译版《引言》中说:“我们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真实知识实在少得可怜。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是汉学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个老子。这个看法,甚至对一般哲学教师来说,恐怕也不为过。”而《周易》在中国典籍中的语言困难远超过《论语》《老子》。故西方对《周易》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

 

《周易》在西方传播的情况如下:西方人翻译的《周易》,最早是1882年理雅各(James Legge)从中文翻译成英文。1923年卫礼贤(Richard Wilhelm)从中文翻译成德文,贝恩斯(Cary F.Baynes)从德文翻译成英文,这个版本是西方人比较爱读的版本。还有1965年蒲乐道(John Blofeld)翻译的英文版。

 

至于国内出版的有代表性的汉译著作有两部:日本学者岛田虔次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和法国学者程艾蓝的《中国思想史》。二书都有关于《周易》的阐述。虽一为东邻一为西洋,但却都把《易传》当做《周易》思想来论述。这说明他们对《周易》的认识还较肤浅。

 

如果能有一部可靠的外文译本供西方读者阅读,让他们对《周易》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许会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华文明的一部经典作品。

 

 

 

双鉴楼本《周易正义》。李南轩摄

 

中新社记者:今天该如何去读《周易》?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郎宝如:今天读《周易》绝不是为了占筮吉凶悔吝,预测未来的命运,而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要轻信,要多思考,最好不要只读一种《易》书,多比较,自然就会明辨哪些可信了。

 

西方学者读不懂《周易》,语言文字障碍和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周易》又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巍巍长城,《周易》就是它的第一块城砖。所以《周易》在海外传播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内容。文化作为软实力,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被了解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加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可使国际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应该让西方人知道,中华文化不仅只有孔子和老子,而且《周易》作为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是中华文化“理性精神”的基础。

 

为此,首先要有一个可靠译本,便于传播。其次,还要把《周易》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出去,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通俗易懂,要有趣味性、可读性。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完)

 

受访者简介:

 

 

 

郎宝如,北京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在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和李白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主持国家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其成果《贞观政要译评》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古籍整理项目一项,选注《中国古典诗词精华·军旅卷》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著有《乾坤藏史策——<周易>密码解锁》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