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来用】汲取修身的智慧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11-09 23:50:05
标签:修身的智慧

汲取修身的智慧

作者:蒋来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十四日甲子

          耶稣2022年11月7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作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所坚守的中华文化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化人。《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我们要以文化人,就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活的文化。以文化人,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既是个人层面的要求,也是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的智慧,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立德立身。“德者,本也。”立德立身是修身的核心内容。我国古代先哲一贯倡导立身必须先立德,要做君子不当小人,做到“喻于义”而非“喻于利”,“怀德”而不是“怀土”。我们在立德立身的过程中,既要立意高远,也要立足平实。一方面,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家”与“国”向来是一体的。党员干部要积极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永葆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另一方面,立足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是修身的内在要求。党员干部要用高尚的道德操守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克己修身。修身就要克己,克己就得自律。《周易·系辞》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努力做到言行无过。只有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都是克己奉公、修身无私的典范和表率,把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落到实处,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不断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努力抵御私心杂念的干扰、不良欲望的侵袭,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言行、守得住清白。

 

立志立业。立什么志、立什么业,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古人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这启示我们,立业首先要立志,只有立大志、立长志,才能更好地做大事、成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年轻干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党员干部要切忌立志立业中带有功利倾向,而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