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叶楠 著《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基于朱子书信的考察》出版暨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2-11-10 02:28:39
标签:朱叶楠、朱子书信

朱叶楠 著《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基于朱子书信的考察》出版

 

 

 

书名:《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基于朱子书信的考察》

作者:朱叶楠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哲学家,朱子建立了一套“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哲学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朱子与同时代学者所进行的大量的学术交流。他的交流对象既包括长辈师长、同辈学友、后辈门人,也包括朝野官员士大夫甚至论敌和政敌;交流方式则既有面对面的访问、同游,又有神交和书信往来。在进行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的同时,朱子对学术交流的内在逻辑、形式过程和基本原则等方法论内容有自觉地思考。特别是在他流传下来的将近三千封书信中,除了讨论具体的学术问题,朱子频繁强调学术交流的正确方法和原则。本书通过梳理这些以往“边缘化”的内容,展现朱熹对学术交流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有助于推进学界对朱熹学术风格和思想发展动力的研究。朱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建构起的中国古代学术交流的基本范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对当代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也有重要启示。

 

【作者简介】

 

朱叶楠,男,汉族,1984年生,山东肥城人,201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儒家哲学、当代文化建设,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撰写出版著作三部。

 

【目录】

 

绪论:学术交流与朱子的“学术角色”

 

第一章、学术交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第二节、学术交流的主要目的

第三节、学术交流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学术交流作用的有限性

 

第二章、学术交流的完整过程

第一节、学术交流的持续

第二节、学术交流的终止

 

第三章、学术交流的两种特殊类型:学术批评与学术教育

第一节、学术批评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学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问答之道

 

第四章、学术交流的两种主要方式:面论和书信

第一节、面论优于书信

第二节、书信亦自有其价值

第三节、书信论学独有的原则

 

结语:“在边缘发现意义”

 

附录一、朱子书信卷次数量统计表

附录二、朱子通信对象传略

附录三、致各通信对象书信数量表

 

后记

 

【后记】

 

本书是我出版的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和很多学者不同,这并不是我的博士论文,而是我为撰写博士论文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当时我还真的问过导师,要不就用这些内容做博士论文吧?导师认为不太合适,我也就老老实实的去写我的朱子心性论了。论文写出来,答辩通过,还拿到了学院的优秀,可我越看越觉得价值不大。那篇博士论文里讲的东西,别人差不多都讲过,我也就是找到了一个还算新颖的角度而已。倒是这本书研究的问题、整理的资料,前辈学者们大多忽视,强调一下还是有意义的。不为人重视也情有可原,因为实在太普通太浅显了,甚至有些无聊,不过我仍然觉得,朱子花了那么大力气,说了这许多,自有其不可泯灭之处。另外,占本书篇幅几近三分之一的《朱子通信对象传略》,更是我用了很多功夫才写成的。敝帚自珍,所以博士论文压在箱底,这部稿子先拿出来贻笑大方。

 

我求学于导师李祥俊教授八年,是老师较早的一批硕士生和第二批博士生,在老师手里拿到了北师大的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投入李师门下是我的荣幸,师恩难忘,师恩亦难报,只可惜我努力不够,有辱师门,毕业之后恍惚多年,没做出什么好的成果来,非常惭愧。本书出版之前,也不敢拿去请老师赐序,只能在这后记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老师对我了解至深,“大路小径”的教诲直指要害,我此生难忘。自今而后,定当收拾心神,重整旗鼓,尽力作为。希望下部著作出版的时候,有底气去向老师索序。

 

感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尤其是哲学教研部主任陈胜云教授的帮助,让我有机会出版这部著作。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细致而高效的工作。

 

最后要感谢我至爱的家人。父亲和母亲已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相会,我特别想念他们。妻子和女儿是我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动力源泉,愿我不负她们的期待。

 

朱叶楠

 

2022年3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