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作者简介:柯小刚,男,西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号无竟寓,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创建道里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思想的起兴》《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等,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等,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 |
天地共情:卢纶《送李端》中的雪和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雨
作者:柯小刚
来源:“古典日新”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初一日辛巳
耶稣2022年11月24日
无竟寓:我的唐诗书法直播日课做了一年多,上个月结束,回放视频已全部上传荔枝微课。很多想法只是直播时边写边讲的即兴发挥,但过后想来犹有兴味。
前日小雪节气,虽未下雪而气象浑茫,想起日课中曾经讲到卢纶《送李端》中的暮雪和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雨,颇有应于此时天气,故回看视频,写出一篇文章,在此与寓诸无竟的朋友们分享:
天地共情:卢纶《送李端》中的雪和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雨
柯小刚(无竟寓)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送李端》)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怅然若失于送别之悲情,而竟得天地气化之共情,卢纶送李端之暮雪、韦应物送李胄(或作李渭、李曹)之暮雨得之矣。
暮而雨,暮而雪,天地之浑茫、气化之无朕,于是乎极矣。然而,如果不是因为送别,此情不见此景,此景不生此情矣。
人之相与,有相对,有不相对。相对之相与,相濡以沫,而沫不气化;不相对之相与,相忘于江湖,“相与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则天地浑然暮矣,不雨而雨、无雪而雪矣。
在《庄子》里,“相与于无相与”的是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样的高人。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相与的温馨本就在天地之间,无不气化、无不飞雪。大气象就在生活中,大化之生、大化之死就在谈笑间。而对于人间世的有情来说,则不到送别不见雨雪,不尝孤独不知日暮。
送别迫使人从日常的“相与”中撕裂出来,重新落入“无相与”的孤独;而同时,刚刚到来的“无相与”却立即使人摆脱曾经的“相与”带来的麻木(此前我们以之为幸福),使人心灵痛楚而能有感于天地气化的浑茫和物象显现的精微。
于是,就在此时,恰恰就在痛楚中,在浑茫的暮色和雨雪中,一种安慰就像暮色一样悄悄到来,一种共情就像雪花一般落满天地,无声地铺满整个世界。这是存在本身的共在,这是能感之情本身的共情,这是在离别的孤独中不期而至的无相与之相与。在这无所相与的万物相与中,送别即回归,分离即相聚,日常即远方,屋檐即宇宙。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如果不是因为离别之悲的激发,故关永远只是那个熟悉的故关。所谓熟悉,往往并不意味着知悉,而是恰恰相反,意味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不在焉。离别的痛苦使心灵“在焉”,使耳目“在焉”,使衰草、寒云和暮雪被看到,第一次被看到。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路出寒云外”是你的远行,“人归暮雪时”是我送你之后的独自返家。“少孤为客早”是我从小就在路上流离奔波,“多难识君迟”是与你的相识给我在家的温暖。这是通常的理解,当然不错。但在无相与的相与中,在大化的相忘和存在的共情中,在唐诗对偶结构的微妙互文中,却同时还可以按相反的方向得到理解,或者说得到若有若无的意会:即“路出寒云外”仿佛是我走过你的远行之路,“人归暮雪时”仿佛也是我想象你归家的寂寞。“少孤为客早”仿佛是你走过我童年的多舛,“多难识君迟”仿佛也是我能给你以温暖。
古代诗歌的送别传统中,一直就充满了这样的共情和互文:送别者仿佛成为被送的人,在想象中代他走过千山万水;被送的人同时也是送别者,他的惜别之情通过我的歌咏来表达。身的送别在心中成为更深的连接,空间的离别在时间中成为更切的一体,这便是为什么天地大化的浑茫总是在送别诗中得到凸显,而无相与之相与能在浑茫的景物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送别分离了朋友,而友情的天地却在送别中到来。朋友作为对象的丧失(“掩泪空相向”)带来生命的孤独和未来的惶然(“风尘何处期”),但也把友情的生活换成了更加广阔和痛切的友情天地。从此,孤独的人置身于友情天地中,虽无朋友相伴,但却无时无刻不伴随友情的觉醒,一景一物都是友情的信息。这时友情不存在于一个对象之上,却存在于周遭万有、大气潮汐之中。
暮色,以及暮色中的烟雨,或者无边无际无声落下的雪,就是这样的潮汐:天地友情的潮汐,万物相与于无相与的夜梦和呼吸。这呼吸轻如私语,也重如湿透的风帆。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就写了这湿透的风帆。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离别的行程刚刚开始,送别者就已经替远行者听见了目的地的钟声。在友情天地里,出发点和目的地无论相距多远,心的到达只在瞬间。只要海上生明月,天涯就能共此时。月光洒满海天,无远弗届,正如楚江的微雨笼罩万有,使千里之外的建业钟声也即刻被浸润。反过来也一样,建业的暮色和钟声溯流而上,无需时间即可达到送别的楚江。唐诗的相偶对仗不只是诗歌句法,而且是宇宙镜像。心的感应无需时间,无视空间,所以对偶可以直接互文,无需交换。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风帆和鸟羽本来都是轻盈远引之物,但在冥冥漠漠中也变得沉重滞缓。这是慢镜头的景物,这是慢镜头的心情。慢是滞缓,也是忘怀。忘怀在冥冥漠漠之中,所以滞缓。滞缓不惟沉重,而且悠然。悠然在这时间的淹留中有感于悲情,忘怀于悲情,在悲情中超越,获得一种慰藉。
王勃诗云:“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山山黄叶飞”是慢镜头的飞,犹如卢纶《送李端》的暮雪,或韦应物《送李胄》的暮雨钟声,都是慢镜头的飞,但也还是一种飞,也许可以叫做漫镜头的飞。“帆来重”“鸟去迟”是慢,“漠漠”“冥冥”则是漫。慢使人沉重,漫则使人忘怀和超越,使人沉重而能飞。
使人沉重的东西直接带来慰藉和超越,使帆和鸟滞缓的烟雨却也带来冥冥漠漠的大化和自由。在烟雨迷濛中,鸟飞不动了,帆鼓不起风,而天地却更加空濛,暮色更加弥漫,钟声更加深远。此时,飞不在鸟,在烟;风不在帆,在雨。此时,离人不在上游的楚江,也不在下游的建业,而在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烟雨。
此时,离别发生在朋友之间,更发生在天地之间、万物之间,而“相与于无相与”的重新连接、本原连接,却发生在相与离别的事物之间,正如《易》所谓“睽,君子以同而异”(睽卦象传)。万物睽离,于是相与虚空,相与忘怀,相与迷离,相与同而异、异而同。《易》云:“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卦彖传)烟雨楚江,暮雪寒云,睽之时也,睽而触类通志之象也。
在这离人远去、万物睽离之时,飞鸟本欲归巢而言“去”(“冥冥鸟去迟”),风帆本欲远去而曰“来”(“漠漠帆来重”)。来者反去,去者反来。去者不去,来者不来。一切来来去去仿佛都胶着在烟雨迷濛之中,定格在相与离去的途中,睽离而通,不达而达。万物的个体性凸显在相与连接中,连续性凸显在个体中。动以静而愈动,静以动而愈静。见以冥而愈见,冥以见而愈冥。
故“海门深不见”者,“相送情无限”也;“浦树远含滋”者,“沾襟比散丝”也。泪沾衣襟,树含雨湿,都是个体分离与相连之象:一颗一颗泪珠,一丝一丝雨点,连而断,断而连;一个一个人,一棵一棵树,独立而相连,相连而独立。“深不见”“情无限”则都是对可数粒子的否定。
烟雨只是无数微小水滴的聚集和悬浮吗?是,也不只是。烟雨是雨,也是烟,是一团弥散的气化,无限的、不可还原为雨滴集合的雾。这团雾无时不在个体左右,包孕化育,潜移默化,使物成物,使心成心,使个体成为个体,只是不经离别而返回个体的孤独则不为人知而已。离别诗篇为什么总在离愁别绪之外,令人别有所感、另有所思,也许原因就在这里。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青海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