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2-11-25 16:42:07
标签: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

青海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

来源:“孔子世家网”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初一日辛巳

          耶稣2022年11月24日

 

1908年撰修的《湟北大通孔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孔秉利三兄弟从甘肃巩昌府来到大通,是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孔氏后裔的始祖。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阙失,大通孔子后裔对于孔秉利三兄弟之前的世袭传承不得而知。

 

庆幸的是,在多方努力下,大通孔氏后裔寻根问祖取得重大进展。在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儒促会)会员、青海联络负责人、青海省门源县孔氏后裔儒学研究会秘书长孔庆春的帮助下,联系上甘肃永靖孔子世家谱续修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在儒促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孔子后裔联谊会会长孔令珍的组织下,正在编修当地孔子后裔的家谱。这为解决甘肃、青海等地区没有接入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的孔子后裔,实现接入总谱提供了可能。

 

儒促会副秘书长、甘肃《孔子世家谱》续修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德双的《笃行思辨集》中描述:“大通始祖孔秉利三兄弟很可能是甘肃永靖孔彦魁后裔第68代孔得训之孙,在清道光年间流落青海大通”。

 

 

 

大通、门源、永靖宗亲在永靖续修谱办公室寻根问祖时合影

 

根据这条重要线索,大通孔氏后裔立即组织族人,再次深入开展寻根问祖工作。在晚清时修编的《家谱》基础上,翻阅查找大量的相关文献,与门源、湟中孔氏家谱进行了交流对比。在甘肃永靖续修谱办公室孔玉贵、孔德双等的鼎力帮助下,进行了详细的资料对比和甄别,并经甘肃永靖乃至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办公室稽考核实,最后由96岁的孔德墉老先生亲自电话询问考证后,确定大通孔氏族人确为孔子后裔。在全国孔子后裔派户支中,属于岭南派甘肃永靖支。至此,大通现有470名孔子后裔的基本信息,已经实现了接入孔子世家谱数据库的基础。

 

据考证大通孔子后裔世系的主要依据是:

 

 

 

左图摘自《永靖上巷道大三房世系源流支谱》

右图摘自《湟北大通孔氏家谱》

 

一,大通孔子后裔来自甘肃巩昌府。巩昌府下辖十几个县,其中包括永靖县。

 

二,永靖的孔氏族人系甘肃始祖孔嘉兴的后裔,而孔嘉兴是孔子第52代孙。大通始祖孔秉利也是孔嘉兴后裔,是孔子第70代孙,《孔子世家谱》上有明确清楚记载。

 

三,大通谱记载的孔秉元、孔秉亨、孔秉利三兄弟排行和名字与永靖《上巷道大三房世系源流支谱》一字不错,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四,孔秉利三兄弟从永靖出走,在甘肃族谱中中断记载的时间与来大通的时间可以接续。

 

五,大通第2代叫孔显贵,与永靖孔氏当时起名取字完全一样。

 

六,当时适值地方动乱,民不聊生,时代背景造成有很多当地百姓纷纷外出避乱,另谋生计。

 

追本溯源,源远流长。根据2009版《孔子世家谱》、甘肃《金城孔氏家谱》、《永靖孔氏珍藏家谱丛书》及《孔子世家上巷道大三房世系源流支谱》记载,自孔子第2代孔鲤至第20代孔乂,700多年间基本上都在山东曲阜故里居住。21代其中有一支孔郁,在西晋初年任暨州刺史,开始举家迁居冀州下博孔贤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前马庄),至31代孔安,300余年均在河北衡水居住。

 

 

 

孔颖达公墓

 

第32代孔颖达是唐代大儒,经学家。隋炀帝达业初年,奉昭赴唐都任朝廷命官,是当时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曾助魏征撰写《隋书》,参与修订“五礼”,所著《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之经学大成。颖达公享年75岁,陪葬昭陵,现其墓在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至35代孔务本在长安居住四代约100余年。岭南派、广东南雄派、江西临江派、江苏丹阳派、河北献县派、河南洛阳派、湖南浏阳派等都是孔颖达后裔。

 

第36代孔如珪任海州司户参军,迁居河南省河阴县(今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第38代孔戣先后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孔戣之孙第40代孔纬为扬州支使,翰林学士,官至正卿。自36至40代在开封河阴县居住5代近200余年。

 

 

 

广东南雄孔昌弼墓

 

第41代孔昌弼于唐光化三年(900年)随宰相徐彦若出镇岭南而入粤,居于南雄府宝昌县平林村(今广东省南雄市油山镇平林村),作为孔子世家在岭南的第一位定居者而成了岭南派始祖。卒后葬于“平林古塚”内。孔昌弼之孙,第43代孔承休性敏学博,从南雄到广州教书十余年后,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携子从南雄保昌珠玑巷石井头搬迁到广州彩虹桥(今广州市荔湾区西华路)定居。作为孔子世家在广州的第一位定居者而成广州始祖。定居广州后,子孙繁衍移居广东各地以及甘肃、四川、青海等地。自41代至51代孔超、孔越在岭南广东居住11代,大约350余年。

 

 

 

甘肃永靖年家湾53代孔秦、54代孔思全、55代孔克泽墓

 

据甘肃《金城孔氏家谱》记载;“第52代孔嘉兴于南宋末年淳佑中,不畏艰险,徒步涧关,从广州彩虹桥服官西迁至陇右兰泉驿”(今兰州市),定居土门墩,成为孔子后裔岭南派来甘始祖。第53代孔秦,从兰州土门墩迁居永靖县年家湾,是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记叙岭南派甘肃永靖支始祖。自52代孔嘉兴至57代孔讷崇,在兰州土门墩、年家湾居住7代约200余年。

 

第58代孔公佑明初朱棣年间自年家湾拔舍西迁,移居半个川,遂奉为来川(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始祖。孔公佑育有四子,即孔彦峥、孔彦魁、孔彦斌、孔彦嵘。按照长幼分称为大、二、三、四房头。大房头孔彦峥的后裔多数在永靖;二房头孔彦魁是永靖、大通、民和、贵德等地孔氏后裔的先祖;三房头孔彦斌是永靖、湟中、门源等地孔氏后裔的先祖;四房头孔彦嵘居住在永靖大沟庄,娶抚河马家湾回族马麦尔彦为妻,生有三子,前两子随父为汉族,第三子随母皈依伊斯兰教,是现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伊斯兰教孔氏后裔的先祖。自58代孔公佑至70代孔秉利出走青海大通之前,在永靖县太极镇居住12代近500余年。

 

 

 

青海大通县斜沟乡小业坝孔氏祖茔

 

大通孔氏族人是永靖孔公佑之二子孔彦魁后裔。来大通前在永靖的历代宗亲是孔彦魁-孔承辉-孔宏道-孔闻霁-孔贞屿-孔尚五-孔衍学-孔兴锡-孔毓安-孔传彝(字得训)-孔继栋(字良廷),原居甘肃省永靖县太极镇大川村上巷道。据1908年的《湟北大通孔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约1800年前后),孔继弼之子第70代孙孔广乾,字秉元;孔继栋之长子孔广丰,字秉亨;次子孔广通,字秉利兄弟三人,因民变兵燹,社会动乱,适至荒旱,常饥饉荐臻,屡悬磬以待,爨壎篪迭奏,民不聊生,故偕伯仲寄身青海,托足北塔,乐其风俗之笃,民物之扑,遂在小业坝安定为家,佣工糊口,(摘自光绪三十四(1908)年编修的巜湟北大通孔氏世家谱》)贸易为业,成为大通孔氏始祖。

 

同期由于各种原因,永靖支孔氏后裔有很多迁徙流落青海各地。如兴锡之孙、毓宪之子,第68代传亨、传采、传卯三兄弟迁徙至民和马营。清初永靖孔家寺、孔彦斌之部分后裔迁居湟中;清雍正年间孔彦斌之第6代孙孔尚宝、孔尚才、孔尚隆先后迁居门源;乾隆年间孔克源之后66代孔兴和、孔兴全从兰州杏胡台迁居互助县,道光二十八年孔兴贤之后孔宪运父子出走贵德等等。

 

 

 

孔毓利(字秉利)夫妇墓

 

自清朝嘉庆年间来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北川大通后,堂兄孔秉元定居青山乡贺家庄村,单传四代,后失考。二弟孔秉亨定居在朔北窎沟村,后失考。三弟孔秉利定居小业坝,卒后葬小业坝尕坟滩,是现在大通支孔氏后裔的始祖。截至目前,已经在这里生产生活220多年,繁衍子孙近十代(孔子第70—79代,“广”字辈到“垂”字辈),现有子孙470余人,以汉族为主,有汉、藏、土、回4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斜沟小业坝、窑洞庄、逊让古谷家、城关李家磨、朔北李家堡、多林宽多洛等五个乡镇的6个村。还有部分迁往桥头镇、西宁市、德令哈、新疆等地。

 

大通孔氏族人移居西陲,于东鲁乃千里迢迢。在此之前永靖族人起名也没有统一规范,上世纪30年代大通族人开始按孔氏行辈规范起名。但由于信息闭塞,无法准确对接,导致错排高续了三代,如73代“庆”字辈,这次认祖归宗后确定应该是“令”字辈,是76代。

 

支分大通信乎尼山流泽,定居北川依然阙里家声。200多年来,大通孔氏后裔秉承孔子仁、义、礼、智、信圣训;传扬温、良、恭、俭、让儒风;赓续圣祖血脉,弘扬儒学精粹,诗礼传家,筚路蓝缕,枝繁叶茂。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喜逢盛世华章,幸福生活在北川大地。

 

作者简介

 

 

 

孔庆斌,男,1954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大通人,曾任大通县副县长、西宁市供销联社主任、西宁市人大农环委主任等职。自幼酷爱文学、书法、绘画等,西宁市书协、省老干部书画学会、艺友会、薪火书画社会员。曾出版有《往事如烟》一书,主编了2022版《岭南派甘肃永靖支大通孔氏家谱》。曾得到劳动人事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