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2-11-25 22:41:44
标签: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召开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月廿九日己卯

         耶稣2022年11月22日

 

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为主题的上海市伦理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于2022年11月13日在线上召开。会议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主办,系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委党校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主持,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做会议致辞。上海市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朱贻庭先生、学会顾问赵修义先生、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卢红青调研员通过付长珍教授转达了对大会顺利召开的热烈祝贺。

 

高国希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发布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的现代化,还有精神形态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上海市伦理学会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现实关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重要学术论题,体现了伦理学者的学术情怀和使命担当。

 

此次研讨会围绕三大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伦理精神”“社会、经济、文化、家庭中的伦理精神”,设置了三个研讨环节,共有12位学者作主题报告,6位学者发表了与谈评论。

 

专题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阐释”研讨环节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建教授围绕“身份伦理与契约伦理”,从现代社会的发生史角度揭示现代伦理的社会基础,认为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把握现代性的普遍性基础上理解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着眼于“人的现代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个体伦理重构问题,提出在新的时代境遇下需要重视理智德性和情感伦理,构建起技术时代人的情感秩序和全面发展的人格。上海社会科学院段钢研究员提出了以彰显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精神,强调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基石。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立足现代化的精神层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维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作为根基,以人民至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在与西方现代化的伦理基础对比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的人民性、真实性、先进性和超越性。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正平教授和复旦大学的吴新文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了本专题的讨论,并对该环节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王正平教授指出,面对现实伦理道德的冲突、思想观念的冲突,有必要回到人的现代化,关注人类道德的成长,重视对基本人性的研究。吴新文教授强调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伦理解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注重社会生产方式的阐释维度,也要超越对现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单一化认定,认识并积极建构“真正的伦理共同体”。

 

专题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伦理精神”研讨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主持。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探讨了儒释道人格精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和机理,提出要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人格精神,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中国公民。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通过对民为邦本与群众史观、改造世界与社会责任、人类解放与天下大同等多维度比较,具体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性。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从现代文明的高度揭示劳动精神的本质,提出劳动精神的核心是展现人的尊严,人们在劳动中成就自己,劳动展现人性的厚度和丰富性。上海财经大学刘静芳教授论证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作为中国伦理精神之最高原则,她认为该原则源于中国哲学最高范畴的原则,框定了中国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同时为中国人的生存指明了高远的理想。

 

在该研讨环节的与谈部分,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做了精彩评议。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需要廓清前提性的问题,并围绕伦理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基本原则以及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伦理基础奠基等三个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从“东西互动”与“前后互动”的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机理,以及在此进程中传统伦理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倡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挖掘富饶的中国伦理精神资源。

 

专题三“社会、经济、文化、家庭中的伦理精神”研讨环节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郝云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的王荣发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野探讨了大学生家风建设教育问题,他认为大学生是家风建设的参与者、未来家风建设的主导者,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育人要求,推进家风建设教育体系的科学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家训文化,有效构建家风建设教育的系列载体。上海体育学院龚正伟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他以“文武之道”概括中华体育精神,认为无论是“武化的精神”,还是“文化的精神”,既赓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又包含了现代体育和现代人应有的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所内蕴的人文与教化品格成为现代体育教化的根据和力量。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丁雪枫教授做了《共同富裕的伦理精神》的主题发言,他从共同富裕所具有的道德价值基础、促进个体尊严和激发民族精神等角度,系统阐发了共同富裕的伦理品格,认为“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范畴,也是道德范畴,蕴含了丰富的伦理精神,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伦理精神的重要写照。上海交通大学王强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逻辑,认为个体原则并没有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原则,“以伦理组织社会”仍旧是中国现代伦理生活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在该研讨环节的与谈部分,上海大学陶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韬洋副教授对以上精彩发言进行了点评。陶倩教授对该环节几位发言人逐一做了专题点评,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提到了独到理解。她结合该环节的发言内容,认为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被注入国家内涵,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成为家庭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需要从承接运用、拓展深化、独创发展等不同维度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基础。王韬洋副教授从应用伦理学的视角做了专业化的点评,她分析了应用伦理学的核心观念和论证模式,并指出几位发言人从家庭伦理、体育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等具体层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精神,既是伦理精神在具体领域的证成与呈现,也反映了伦理学人在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的伦理自觉。

 

在大会总结阶段,郝云副会长就会议研讨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提炼。郝教授指出,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伦理精神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伦理学回应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重要方式。伦理学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大历史观,从伦理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同时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伦理精神的赓续创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