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世界哲学日”专题讲座《 家与哲学》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2-07 22:05:15
标签:《 家与哲学》

纪念“世界哲学日”专题讲座《 家与哲学》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初五日乙酉

          耶稣2022年11月28日

 

2022年11月17日,在“世界哲学日”到来之际,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邀请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李景林教授作《家与哲学—中国哲学“家”的意象及其形上学义蕴》的专题讲座。讲座于11月17日19:00-21:00经“腾讯会议”平台全网直播,我校师生及网上其他听众300人参与听讲。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学平教授主持讲座,我院教师董卫国、徐冰、肖朗、卓立、陈进、张立达、高礼杰、吕春颖等老师作为嘉宾聆听了讲座。

 

 

 

图文丨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李景林教授从对中国哲学“家”意象的解释出发,讲解了中国哲学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形上学路径。李老师指出,“家”是个体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中国哲学注重“家”与“亲亲”,但并不局限于此,不是简单的“家”哲学,具有形上学与现实意义。李老师从三个方面对“家”与哲学进行了阐释,分别是“家”的意义、“家”与人的自我认同、个人的独特性。在“家”的意义中,李老师认为“家”是作为个体的人所从出之处;天地自然,是人类所从出之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使个体追求终极关怀,寻求生命超越性。在“家”与人的认同中,自我认同是自我的肯定,是实在性、普遍化的活动,是个体的实现,也是文化的普遍性。人之知、思既使人走出“家”的浑然一体,成为一种个体性的实存,亦赋予了自己普遍伦理性的存在方式。个人的独特性并不影响人与人之间能够差异互通,人以亲亲之情作为天性,通过“忠恕之道”的实现方式,从概念本身的普遍性落实到具体的差异性中。人的存在原生于家,并由此扩充到天地万物,从而实现从实存的家到万物一体的宇宙论的路径与历程。中国哲学是一种基于“家”的哲学,而非关于“家”的哲学。它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实现的路径,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方向。李老师为我们深刻而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哲学“家”的意象及其形上学义蕴。

 

徐冰老师对李老师的讲解做了简要总结,文学平院长、卓立老师、董卫国老师针对讲座内容提出讨论话题。李老师对提出的学术话题做了细致而精彩的回应,并认真解答了线上同学提出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此次讲座受到校内外师生热烈欢迎,线上听众300人,达到“腾讯会议”人员限额,充分体现了主讲专家的学术影响力和哲学的魅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