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 马云佳】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始终依循的国家理念与格局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2-12-09 12:57:17
标签:亲仁善邻、国家理念

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始终依循的国家理念与格局

作者:王乐 马云佳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十二日壬辰

          耶稣2022年12月5日

 

自古以来,“邻里好,赛金宝”等亲仁善邻的道德目标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重视和睦邻里关系、构建良好地缘关系的人际智慧与处世之道的重要体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原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其中,记载郑庄公攻打陈国而获得全胜。在此之前,郑庄公曾主动请求与陈国讲和。陈国国君桓公并没有答应,其弟五父劝谏:“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说,讲信修睦、亲善睦邻,这是国家应当依循的宝贵理念与格局。邻里、邻邦之间命运与共、守望相助;不同文明之间交融交流、和平对话,是中华文明赓续至今的核心价值与历史基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与人为善的立场和态度

 

古人认为能仁爱、尊敬别人之人,亦能受到同样的仁爱与尊重。《论语·季氏》中记载,季氏家臣冉有、子路二人去谒见孔子,告诉孔子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听后,责问冉有为什么要攻打与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冉有却认为,颛臾城墙坚固并且离季孙分封地近,要提前将此地占领,以免留下祸害。孔子批评冉有:“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在孔子看来,国家财富平均、境内和平团结,不需武力征伐小国就会招致归服。若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使其顺服。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国家理念与格局中,始终认为国家的昌盛,不是通过对外战争抢夺攻伐而来,而是施以仁爱、道义于民于邦邻,讲信修睦、修文服远。隋唐时期,各国纷纷遣使来华交流,求学、经商、游历,开展了大量民间往来。万国来朝盛况,正如李白诗中所展现的“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而唐朝也做到了“既来之,则安之。”

 

以和为贵的目标和导向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皆有“和”的精神贯穿其中。“亲仁善邻”思想,充分彰显着“和”的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主张为政以和,治理国家、处理事务要以“和”为价值标准。如何能做到“和”呢?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说,“和”的意义并不在于完全相同,和合与共、和而不同,在存有共同的基础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异”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而是带去了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并帮助当地调节纠纷、打击海盗,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安宁,书写了古代中国与邻邦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以和为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严己宽人。《管子》中记载:“明主内行其法度,外行其理义,故邻国亲之,与国信之,有患则邻国忧之,有难则邻国救之。”一个强大而有担当的国家,对内要有严格明确的法律制度,对外邦要施行仁义,邻国才愿意与之亲近,忧虑相担、祸患相助。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大国强国当以德行服人、以道义助人,实行王道政治而非强权霸道,并规定了“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即政治手段必须服从于和平的目的,而不可滥用。反观当今有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定难以行之久远。

 

乐群共济的方式和途径

 

在新时代,“亲仁善邻”尤其体现出中国扶危济困、大国担当的天下情怀。中国从1950年以来,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东欧等地区10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国对外援助是中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是中国政府对外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内容。援助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主要集中在基本建设工程;发展农业;花费少、见效快的工业项目;社会公共设施;医疗卫生;临时援助。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援助为例,中国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塞尔维亚暴发疫情孤立无援,总统武契奇向中国寻求帮助后,中国毫不犹豫地派遣医疗队、提供大量物资到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自前来迎接,深情亲吻五星红旗说:“中国来帮助塞尔维亚这个铁哥们,这份恩情,塞尔维亚人民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患难之交!”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彰显着中国的敢于担当与团结友爱。

 

“亲仁善邻”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源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入变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主动发起并积极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主张。中国一贯主张,不同的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和发展水平,但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中国主动发起并积极实践“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人类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以大国的担当,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让更多的民众共享美好生活,正是“亲仁善邻”的新时代表达。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