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高校现代书院制在探索中成型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12-17 23:01:46
标签:高校现代书院制

高校现代书院制在探索中成型

作者:周远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廿三日癸卯

          耶稣2022年12月16日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对于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书院”绝不仅是优秀教育传统的发轫,更是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现代高校书院制的建立可追溯至2005年,以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先锋队”开始自发探索。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成为发展“书院制”的一声号角;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将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2017年,30多所大学实行“书院制”;截至2022年7月底,已有180多所高校建成或初步成型书院400余个,“书院制”发展迅速。高校书院在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度,逐步形成“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载体、以通识教育为内容、以导师制为基础、以信息赋能为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现代书院制。

 

构筑通专融合的协同支撑平台

 

书院制是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新构建。从“结构—功能”视角来看,高校将书院作为新的独立实体组织嵌入既有以学院专业为主的治理组织结构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优化大学治理体系,对权责、资源、关系进行分配、整合和协调,其目的在于升级教育管理系统功能,打破院系专业、职能部处、育人队伍之间职责“模糊化”、分工“碎片化”的现象,实现管理结构与功能需求之间的多元良性互动,更好地回应新时代新学情新特点。

 

在传统“校—院—系”三级组织架构下,学院独立承担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双重功能,专业化、实用性导向成为其主要特征。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使得专业教育比重过大、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愈加突显,传统“条块分割”的教育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由此,书院制作为一种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全新探索应运而生,从改进组织管理架构着手,创设与“学院”分工协调的组织实体——“书院”,一是充分利用宿舍楼宇,将育人功能延伸至住宿社区空间,广泛开展通识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将学院从冗杂的职能职责中剥离出来,最大程度给予其聚焦专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时间、空间;三是以学院书院为基石,用教书和育人穿针引线,形成“一盘棋”的育人工作格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保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张力平衡。

 

在书院载体的牵引下,加强教育管理运行的顶层设计,建立通识教育书院制和专业教育学院制相结合的育人体系,成立本科生院,健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整合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各方资源,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下沉书院社区,构建起“通专融合”的协同支撑平台。一方面,深度融合教学行政和学生工作两大系统,科学划分部门、学院、书院权责,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互兼、学业导师、联席会议等学院书院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协调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招生、培养、毕业、就业等工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汇聚资源;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通不同部门间数据信息孤岛,完成教育管理服务“一站式”线上办理,动态开展学情分析、就业指导、困难帮扶等工作,推动人才培养向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深刻转变。

 

形成通专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书院制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探索。在公众普遍认知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路径等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但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殊途”而“同归”,都是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首要目标。故而,走通专融合的道路才是满足新时期对创新人才培养适切性需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应有之义。

 

传统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学院教育模式下,囿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约束,难以将“通专融合”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时段全过程,而书院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新的可能。书院制通过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助推通专渗透和有机衔接,努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首先,从育人场域上看,书院是由“以住宿社区为主体的生活空间、以功能室为主体的学习空间、以辅导员办公室为主体的服务空间、以庭院为主体的文化空间”等灵活多样的公共空间组成,使潜移默化地涵养育人文化,支撑品行、知识、能力、思维在第二课堂延展成为可能。其次,从育人力量上看,书院推行“专兼结合”的复合式育人队伍工作,通过将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引进来”,在学生身边开展科研训练、学业辅导、职业规划等工作;鼓励辅导员“走出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走进第一课堂,掌握学生学习真实状态,提高自身理论与教学水平。同时,从育人资源上看,书院集萃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科研资源、实践资源,善用社会大课堂扩展第一、第二课堂半径,深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探索产学研链式协同,构筑“大思政课”育人阵地。

 

此外,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的多身份交融是书院的重要组织特点,为不同学科背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的同学搭建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创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教育在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上的不足。同时,书院在开展通识教育中并非以考试选拔作为标准,而是推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语言和思维习惯,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打造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由成长的沃土。

 

创新通专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

 

书院制是对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的新拓展。结合当前多种教育改革模式的要求,书院制呈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和承托性。“强基计划”强调采用小班化教学,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拔尖计划”要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大类招生”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强化建设第二课堂资源平台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突出通识教育和多部门协同的育人要求;“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自主“定制”学习方案,不再限制于专业年级细分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出,构建促进通专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应然取向,书院的建设则为实现因材施教、特色培养、环境浸润等新重点、解决“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等新问题、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高质量人才,拓展了系统化的创新路径。

 

书院制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供给侧结构探索实践,从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培养手段的互补性、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出发,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化”,打造与第一课堂相衔接、相匹配、相补充、相融合的课外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横向交融、纵向贯通”。一是在育人理念上,坚持把“学”纳入“教”的体系,以促“学”为根本,推动教学相长。二是在课程设计上,结合新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现实需求,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学生诉求,自主开发特色课程,突出学术志趣、社会实践、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充分考虑课程结构的综合度和自由度,分群体、分层次、小众化推进,保障“一生一方案”。三是在教学授课上,以“实践体验”和“互动教学”为主要授课形式,推行“理论讲座+实践体验+感悟分享”,实行大班讲座与小班讨论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传统授课与翻转课堂等教育方式相结合,切实提升通专融合育人实效。

 

书院制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综合性、增值性评价,围绕学生成长轨迹和特点,通过科学化研究、遴选、分析、整合,形成具有价值引导、智慧启发、成长辅助作用的综合育人品牌;依托学习、实践、科研等多维数据,建立贯穿学生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档案,通过“雷达图”“趣味成长报告”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示学生成长的多维画像,为一生一策、因材施教提供决策支撑。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