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四期开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2-28 00:30:31
标签:《孟子》通讲第二十四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四期开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廿七日丁未

          耶稣2022年12月20日

 

 

 

2022年12月17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4期举行。本期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馆员刘奎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孟文晴担任主持人。活动主会场设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同时约有50余位学友在线上参与了活动。

 

 

 

主讲人刘奎老师

 

讲读环节,刘奎老师主讲了《孟子·万章上》9·7至9·9章及《万章下》10·1章。

 

9·7章,本章反驳“伊尹以割烹要汤”,申述士人进退出处之道。按照时人的说法,历史上的贤相伊尹是以进献美味取悦商汤而得到重用。万章向孟子求证此事的真伪,包含有士人是否可以为了实现政治报复而不择手段的疑问。孟子坚决否定了“割烹”说,认为伊尹在野与出仕都是坚持尧舜之道,行为处事始终一贯。在野之时,志行高洁,乐尧舜之道,视功名如粪土。伊尹出仕的原因,是被商汤屡次诚挚地聘请所打动,并不是因为贪图利禄,而是为了“先觉觉后觉”,为了与天下人一起享受尧舜之泽。孟子于此,探寻伊尹之幽思,明士人进退出处之正道,代圣人立言,既表明了伊尹操守之高洁,又揭示了圣人“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9·8章,本章反驳“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之说,继续申述士人进退出处之道。春秋战国之世,士人周游列国,一般需要借住当地的士人或豪门之家,依靠他们的支持获得出仕的机会,往往能反映士人的政治立场与人际关系网络。本章替孔子辩白,驳斥了当时的一些不实传言,肯定了孔子“以礼进退”的处事原则,展现了君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道意识。

 

9·9章,本章反驳百里奚自鬻以干求秦穆公之说。关于百里奚的事迹,历史记载不一。孟子否定了“自鬻”、“赎买”说,认为百里奚是主动离开虞国投奔秦国的。在本章中,孟子运用一系列的反问以肯定百里奚是一位智者。尽管儒家主张积极出仕,得君行道,但现实中的国君却有贤与不贤之分,因此智者百里奚“知几”,能在危难来临之前即已全身而退,由此肯定了君子虽可择贤主而仕,但绝不会违背正道而做苟且之事。

 

10·1章,本章以伯夷、伊尹、柳下惠与孔子为例,讨论“圣之清”、“圣之任”、“圣之和”三种圣人的类型,并肯定了孔子“集大成”。伯夷、伊尹、柳下惠均恪守自己的出仕之道,伯夷注重洁身自好,伊尹勇于责任担当,柳下惠善于与世俯仰,但他们固执一偏,容易走向极端,故孟子曾批评伯夷偏颇狭隘,柳下惠玩世不恭。孟子认为,孔子超出前人的地方在于他能与时偕行,不固执一偏,又兼具各种美德,所以是集大成者。孟子以奏乐和射箭为喻,说明唯有孔子是兼备“智”与“圣”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见“仲尼天高不可阶,他人丘陵由可逾”。

 

 

 

与谈人宋立林老师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宋立林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点评和补充。

 

 

 

主持人孟文晴老师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孟文晴老师的组织下,线上听众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发言讨论。殷延禄老师针对听众的感想与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最后也对本期通讲中涉及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详细内容请见稍后发布的《孟子》通讲第24期讲录版)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5期将于12月25日周日晚19:00继续举行,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