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星】崇正书院:“崇正学,迪正道”的重要阵地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3-01-06 18:57:10
标签: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崇正学,迪正道”的重要阵地

作者:武星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壬寅腊月十五日甲子

          耶稣2022年1月6日

 

“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梳理“六朝古都”“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古书院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崇正书院,它坐落在“一眼可以望千年”的“六朝胜迹”清凉山东麓半坡上,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书院。

 

“崇正”取自文天祥“天地有正气”

 

崇正书院的创建者为耿定向,字在伦,号楚侗,人称天台先生,湖北黄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至隆庆元年(1567年),耿定向任南京督学御史,执掌人文荟萃的南直隶地区的教育大权,正是在此期间他创建了崇正书院。其名“崇正”取自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句,意在推崇儒家正统学说,大力倡导“崇正学,迪正道”。之所以大力倡导“崇正学,迪正道”,是因为明朝中晚期阳明心学分化出各个派别,不仅在理论上出现了分化,而且在实践层面对儒家正统思想构成了严峻挑战。耿定向对此忧心忡忡,因此“卫道”成为耿定向学术思想的突出特色,“崇正书院”则成为他践行“崇正学,迪正道”的重要学术场所。

 

耿定向具有学者和官员双重身份,正是由于他的这两种身份,快速扩大了崇正书院的影响力。崇正书院建立后,耿定向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学生来书院学习,他亲自担任导师,经常在书院讲学,崇正书院一时间成为江南儒学的中心书院。

 

在南京督学、讲学的6年时间,也是耿定向学术思想的成型期。在此期间,耿定向与王襞、罗汝芳、王畿等学者广泛接触论学,巡行各府,主持讲会,广收门徒,大力弘扬良知心学。作《示应试生》为诸生讲解求学为人“仁义礼智信”要旨,作《大人说》《立本说》勉励学生,体现了耿定向提携后生、奖掖后进的为师之德。《明儒学案》记载了当时诸生追随耿定向求学的盛况,“天台倡道东南,海内云附景从,其最知名者,则新安潘去华、芜阴王德孺与先生(指祝世禄)也”。

 

崇正书院的创建既扩大了耿定向学者身份的影响力,也提升了他官员身份的“政绩”。耿定向在崇正书院居官主讲,整饬学风,提拔后进,邀请尹洞山、瞿景淳等名士到书院讲学,为晚明时期阳明心学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当时南京的学风、士风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于耿定向在南京6年的督学、讲学生涯,其弟子焦竑赞誉道:“先生踞师儒之任,六年于兹,摩荡鼓舞,陈言邪说,披剥解散,新意芽甲,性灵挺出。士苏醒起立,叹未曾有,皆转相号召,雷动从之,虽縻他师者,亦藉名耿氏,海内士习,几为之一变。”

 

明代大家都曾在崇正书院活动

 

崇正书院历史上第二位重要人物是耿定向的学生焦竑。在耿定向任南京督学御史期间,23岁的焦竑正式拜耿定向为师,得到耿定向和史惺堂两位先生的教导,“志始有定”“稍志于学”。崇正书院建成之时,焦竑被任命为学长,管理书院的日常事务,甚至代掌讲学。由此可见,耿定向对焦竑这位得意门生的赏识与器重。耿定向在焦竑的求学生涯中发挥了关键的引导作用,焦竑后来回忆道:“向来论学,都无头脑。吾师耿先生至金陵,首倡识仁之宗,其时参求讨论,皆于仁上用力。久之,领会者渐多。吾辈至今稍知向方者,皆吾师之功也。”

 

耿定向对焦竑的知遇之恩,焦竑终身感激,由此形成了一段书院史上的师生情佳话。隆庆二年(1568年),耿定向因为得罪朝中权贵,弃官回到湖北黄安故里。时年冬日,焦竑带领门人一同前往黄安看望恩师,并在黄安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第二年焦竑离开时,作诗道“时危自觉知心贵,身在翻悲会面难”,师生惜别之情真挚感人。

 

焦竑代掌崇正书院讲学期间,学问精进,名声大增。在京师的李贽也曾听到过“白下焦弱侯”之名。耿定向离开南京之后,焦竑又先后向王襞、罗汝芳求教。隆庆四年(1570年),李贽任南京刑部员外郎时,与焦竑二人“气味相投,相交莫逆,朝夕相处,商讨学问,穷晷继夜,寝食靡辍”。后二人成为终身挚友。万历十七年(1589年),已经49岁的焦竑终于迎来了状元及第,成为明朝时期南京的首位状元,随后任翰林院修撰。

 

万历七年(1579年),“诏毁天下书院”,崇正书院也就此沉寂。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耿定向去世。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焦竑辞官,回到金陵定居。万历三十年(1602年),为纪念恩师,焦竑等耿门弟子在清凉山崇正书院内为耿定向建立祠堂,定名为“崇正堂”,焦竑题“耿天台先生讲学处”,作《先师耿天台先生祠堂记》。

 

崇正堂落成之后,焦竑在此进行了讲学,昔日的求学者已经变成今时的讲学者。其讲学的内容被门人许吴儒、马逢旸等人整理成《崇正堂答问》,后收入《澹园集》中。焦竑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藏书家,在文学、史学、考据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李贽是焦竑的挚友,袁宏道和徐光启是他的学生,汤显祖是他的师弟。由于焦竑的影响,李贽、徐光启、汤显祖等明代大家都曾在崇正书院活动。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明末清初,崇正堂遭到损毁。因清凉山中有清凉寺,祠堂后来改为云巢庵。乾隆年间,云巢庵又被大火烧毁,僧人展西募资修复,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建了“江天一线阁”、禅房等建筑,修复完成后延续称为“崇正书院”。嘉庆年间,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姚鼐曾来此游览,并作《游故崇正书院记》。文中记述了崇正书院的来龙去脉以及“窈然幽静”的自然环境,“其前有竹轩窈然幽静,可以忘暑,后依山作小室丈许,启窗西向,则万树交翳,树隙大江横带,明灭其间,为登览之胜”。

 

姚鼐的学生、晚清南京著名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对崇正书院也有记载,“崇正书院为明耿天台都御讲学处,今为僧院,石坊尚存。地踞清凉之巅,回廊静室,花木竞秀,饶有幽趣……西城登眺之胜,无逾于此”。

 

清代咸丰年间,书院遭毁。同治年间,僧人可曾募资在旧址上建地藏殿,改名为“小九华寺”。这一时期,礼聘为江宁尊经书院、惜阴书院主讲的著名诗人薛时雨曾到这里游览,题写了《重建江宁小九华碑》,并留下诗作一首《云巢庵小憩,留赠可曾禅师,用少陵登高韵》。诗云:“佛火销沉佛亦哀,累年行脚度云回。林边孤鹤逢迎熟,槛外群山拱揖来。断碣尚题崇正院,遥岚平峙雨花台。结邻我喜招提近,闲访宗风学渡杯。”

 

1980年,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崇正书院,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领衔指导,精心规划设计,历时两年,终于恢复了这一历史人文胜迹。2018年3月,这座古老的书院修葺一新,正式面向大众免费开放。随后不久,耿定向和焦竑雕塑在崇正书院落成,以铭记他们师生二人为书院发展作出的贡献。今天的崇正书院设立了中国古代书院历史文化藏品馆、中国非遗精品馆,开设“崇正讲堂”、举办“阳明心学”讲座,阳明心学研修会、江苏省诗教基地、江苏省楹联基地等机构先后在此落地。已有近500年历史的古崇正书院焕发出新的生机,已成为南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