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此时无声胜有声——许石林杂文随笔读札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3-01-06 21:39:24
标签:许石林

此时无声胜有声——许石林杂文随笔读札

作者:周思明

来源:《宝安日报》202315



认识石林,大抵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彼时,他在深圳商报副刊部供职,我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当差。由于本人研究生专业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加之搞写作更早,因此断不了业余写点散文、小说、评论之类的玩意儿,与报刊打交道、为之投稿也就顺理成章。其中,深圳商报是交往较多的媒体之一,于是就结识石林兄。后来,于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彼此一同进入深圳市评协班子,接触就更多了些。与当下许多写作者崇洋媚“大”相反,石林写作,崇“土”重“小”——即崇尚民族传统本土文化,喜好把文章往“小”里写。此乃石林写作的独特风格。

 

我以“此处无声胜有声”形容石林的杂文随笔写作,绝非故作溢美之词,实乃对其作品风格的精准概括。何也?原本,写文章、发文章、出书等等事情,均属“无声”之事,它们不像视听艺术、影视艺术,乃以声光电开路,作品一出,动静便起。所以我说,搞文学写作,就是一项“无声”的事业。但是,也未必都是如此,如果你的文章、书籍出版发行后,引起反响,或者是较大反响,就有可能让受众产生“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其中也分声音分贝的大与小。但如果你的文章、书籍面世以后,能闹出点动静,产生“有声”的效果,则分贝大小勿论,总是一件“聊胜于无”的好事。

 

石林的杂文随笔,往往以“解构”或“颠覆”的形态出之,这也是他作为杂文家最可宝贵的个性所在。一件事物,或一种观点,在人们看来,习以为常,已被认同,但在石林这里,却常常成为了一个“解构”或“颠覆”的契机,而且道理总是被他讲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令人不得不心服口服。《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一书,乃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随笔集,该书以“望故乡”为主题,以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陕西关中风土人情为叙述客体,涉及山川地理、物产工艺、风俗礼仪、人物言语等内容;全书分为“风土”“礼俗”“人情”三个单元,“经史作骨、艺文为气”,凡所描述,皆有出处,对司空见惯的大事小情、风俗礼仪,探幽发微、据理言说,读后予人诸多启迪。《故乡是带刺的花》,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49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围绕中国传统礼仪及良风美俗,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谈吃、说戏、引经典、评艺术、论读书。无论复杂如社会万象,抑或简单如一碗油泼面,都能有所发现,有所顿悟;全书出经入史,探究情理,贯通古今,收放自如。《清风明月旧襟怀》一书,乃以睿智机敏视角,文思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钩沉绵密得当,语言敦厚诙谐,有《世说新语》之韵味,无虚张声势之浮华。作者善从一字生发故事,勾连今昔,重演典故,翻新旧义,妙语连珠。《桃花扇底看前朝》则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帝王下至文官武将、黎民百姓;小到个人慎独功夫大到社会建制,五行八作、三纲五常、嬉笑怒骂、跃然纸上;将忧世之心,化作崇古之文,把笑骂之笔,融入普世情理。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言之有文,行之渐远。石林的杂文随笔写作,就这样一篇篇、一部部地写成、推出,《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等,接踵而至,纷至沓来。此外,还主编有《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等文化类丛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作者简介】周思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曲艺学会曲艺创新发展委员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出版文艺批评著作四部,长篇纪实文学一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书屋、学术研究、南方文坛、名作欣赏、长江文艺评论、文学自由谈等刊发学术论文、文艺评论逾千篇。在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散文若干。获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奖、全国生态文学大赛散文奖等30多项。获年度中国文艺评论达人、《艺术广角》“今日批评家”、2019年第四期《文学自由谈》封面人物等荣誉称号。多篇文艺批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当代文艺文论选、马克思主义文摘以及国家省市高中语文测试卷等选载。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